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行为特征探析

  • 投稿宁哲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13次
  • 评分4
  • 10
  • 0

熊康俊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摘 要: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经济属性与生产职能,从而使得企业在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培训人员的素质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由此一定程度上难免造成高校教学目的与生产目的之间的矛盾,学生关键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作为合作的企业与学校以及接受培训的学生,有必要采取相关举措,以平衡企业培训的缺陷,实现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培训;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70-03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简介:熊康俊(1982—),女,河南淮滨人,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2014YBSK06)

自20世纪50年代校企合作的理念提出后,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尽管从现代教育的需求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对克服学校理论教育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然而,企业培训与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相比,其教育功能毕竟是有限的。

一、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行为特征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作为合作的一方,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经济属性与生产职能,从而使企业培训具有与学校教育不同的特征,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企业培训的目的——以企业生产为本位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迫使他们只有不断提高其获利能力才能促进其自身的稳定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把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企业内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紧密围绕着生产的需要来进行。由此可想而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见习机会,也是基于服务企业生产、满足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企业发展的明确目的性就直接导致企业往往以完成生产任务的要求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安排培训,即使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生产要求不一致,企业也不会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调整或改变整个生产进程。

(二)企业培训的内容——以特定技能的训练为主

生产目标的实现需要劳动者掌握相关的技能,因此,企业对学生的培训主要是以技能为主,而与技能相关的生产知识方面的培训却较少涉及。此外,就技能所涉及的范围来看,在生产过程中,为确保劳动者能够有效完成生产任务,企业通常对劳动者个体所具有的与产品生产相关且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的技能是极为强调的。由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学生开展的技能培训的内容就被局限于生产本企业产品所需要技能的训练,而与本企业产品生产无关的技能企业无法提供也不会提供,这便影响了企业为学生提供多种技能训练的可能性。再者,由于现代企业生产的规模化、批量化以及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担心学生实训影响生产),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技能培训,大都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动作技能训练,这些技能一般技术含量较少,不需要太多的智慧性活动就可完成,这又使得技能训练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企业培训的方法——以观察模仿、反复训练为主

企业作为生产场所,其培训的方法与其产品的生产方法是一致的。企业产品的获得,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这种操作技能的习得通常是先通过观察模仿,然后再反复训练提高其熟练程度。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顶岗实习,学生技能的习得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尽管这种方法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有很大帮助,但是,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可以说是基本上依靠直觉思维而较少科学理性的参与,因而其方法本身的缺陷不免使得培训过程变得机械而僵化,缺乏思维的挑战使得培训变得枯燥乏味也就可想而知了。况且,这种单一的训练方法对于简单技能的培训是有效的,而对于复杂技能的培训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四)企业培训人员——缺乏相关的素质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的培训人员,尽管他们是生产中的优秀人员,但从培训师资的角度看,在素质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其一,在知识方面,由于企业培训人员的技能主要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他们通常拥有的是一些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往往是一些程序性知识,能够指导学生“怎样做”,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显示出他们在概念性知识方面的欠缺。其二,在技能方面,企业提供的培训人员往往是本企业中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先进者,他们在某一技术领域具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也仅限于他自身所关注的领域,而对于领域外的技能他们则可能知之甚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传授给学生的技术往往比较单一,局限于特定的产品生产范围内。其三,在教学能力方面,企业培训人员虽然实践能力很强,但他们毕竟未受过系统的师资培训,因此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势必存在很多问题。

二、企业培训的局限性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高校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企业的力量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由于企业培训局限性的存在,高校这一需要的实现难免会受到影响。

(一)生产目的与教学目的之间的矛盾

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从满足生产需求的目的来安排培训工作,这一点与学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尽管企业生产的过程对缺少实践锻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所具有的教学价值不可忽视,但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产品,提供一定的服务,关注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教学的目的则是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关注的不仅是使个体获得就业谋生的本领,而且还着眼于个体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在企业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发展的能力显然是极为有限的。因此,目的的不一致使企业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学校教学以及学生个体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根据能力的性质,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1]。当前,随着职业流动的频繁,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企业培训技能训练的单一却会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其一,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均与所培训的企业生产相关,与生产无关但学生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企业又不能提供,这便造成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范围过于狭窄,难以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宽广的基础。其二,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又是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特殊性难免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一定的定势影响,一旦情境发生改变,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可能无法跨越特定的情境而得以有效的迁移,从而不利于学生将来在多种职业间的转换。其三,将学生固定在某一岗位上的技能训练,实则割裂了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于局部化,难以完整地理解整个生产过程。

(三)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培训以观察模仿、反复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与学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相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显然是存在一定的局限的。其一,虽然企业的培训方法有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获得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的理解,使学生难以明白技能操作背后的原因,这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知道运用什么样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其二,在机械重复的操作训练中,由于不需要学生复杂思维活动的投入,因此,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不能不说是一种束缚,同时单调乏味的机械训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发也是一种阻碍。

(四)培训人员的素质影响教学质量

企业培训的质量如何,可以说与企业提供的培训人员的素质存在很大关系。在企业培训中,培训人员自身素质的欠缺使得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一,企业培训人员所拥有的经验知识,从对生产所产生的效果来看,有可能是经济的、有效的,但并非是正确的,这与教学所追求的科学性是对立的。其二,企业培训人员所拥有的经验知识,往往是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为中心进行组织与构建的,这些知识虽然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但是却比较零散、片断,不成体系,知识领域跨度较大,这与学校教学的系统化、整体化要求显然是不一致的。其三,由于企业培训人员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局限于特定的专业领域内,不仅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得的宽广度,同时也使得他们难以帮助学生解决跨专业领域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企业培训局限性的平衡

尽管企业培训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但是,当前校企合作的实践已经使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企业培训局限性的存在已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作为合作的双方——企业和学校以及接受培训的学生,有必要采取相关的举措,平衡企业培训的缺陷。

(一)企业方面的调整

1.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内的各项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改进都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演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作为企业,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发展和企业人力开发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发展,是一种企业发展行为。企业人力开发,是企业的开发行为。企业的人力开发,寓于企业发展之中,并服务于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又离不开并紧紧依靠企业的人力开发[2]。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发展和企业人力开发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因此,从长期效应看,企业在培训中追求企业发展、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把人力的开发作为企业培训的主导追求。这不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为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2.企业培训的内部调整。针对企业培训对于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有限性,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说来,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调整。

首先,安排轮岗培训。不同的工作岗位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企业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工作岗位,而不是将学生固定在某一工作岗位上。这样,通过轮岗培训,学生可感受到不同的工作情境,从而避免将知识与技能局限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增强所获得的技能与理解的多样性。同时,多种工作岗位的轮换,也有助于学生接触到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步骤与环节,进而获得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理解与应用。

其次,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安排培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企业在提供培训时,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上,在基本操作训练熟练达成的基础上还要提供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技能训练,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纵深发展的需要。

再次,在面临实际的生产问题或技术困惑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实践性思考的形成,让学生在参与中促进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二)学校方面的调整

1.转变课程设置结构。在生产中,劳动者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通常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进行组织与建构的,而目前,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是按照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安排的,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培训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鸿沟的。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形势下,为解决企业培训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的片断性与零散性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教学必须与企业培训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关系,改变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聚焦相关的知识,安排相应的课程,使技术与文化从相互分离走向相互整合。如此,方能有效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的知识体系,深化对技能操作背后的理解,更好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师资人员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针对企业培训人员教育教学方面的欠缺,学校可对企业培训人员开展教育教学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教学技能,以提高指导效能。同时,学校也可选派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以便于在企业培训中辅助企业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3.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密不可分。因此,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着力构建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体系。具体说来,一方面,学校可邀请校内专家、企业及相关社会人士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借助多方力量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必要的质量认定,对教学效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鉴定,以使整个教学工作始终处于最优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学校也可成立教学管理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开展调查,了解企业培训的进度、设备条件等情况,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快速做出调整,以保证培训的有序、有效实施。

(三)学生方面的调整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的快速转换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培养机械的、被动的劳动者,而是转向培养积极的、主动的、灵活的工作者与创造者。同时,教学成效的高低除与师资质量有关外,也与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有着重要关联。因此,为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培训中的主体性,要进行反思性实践。也即是说,在企业受训中,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技能训练的层面,而是要进一步提升到实践性思考形成的层面,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着强烈的“探索愿望”,主动探寻技能操作背后所体现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如此,通过在企业和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对话,才能使自身更好地实现两种学习的整合,深刻、全面地了解整个操作过程,有效并创造性地解决实践性问题。

不可否认,对企业而言,生产压力的存在决定了企业必须要把重心放在生产上,因此,试图完全消除企业培训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这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恰如日本学者细谷俊夫所说:不论是按着哪一种方式进行,没有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训练两者的合作,所谓技术教育是不能成立的[3]。所以,校企合作不是单方面的各自实施,其本质上追求的是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企业培训的局限,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2]叶忠海.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3).

[3][日]细谷俊夫;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