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应用型本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投稿半人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31次
  • 评分4
  • 55
  • 0

张 筠,金惠玉,姚 晶

(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以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为引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培养与行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真正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77-02

收稿日期:2014-11-15

作者简介:张筠(197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东方学院食品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功能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乳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JGZ201201224)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变高,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引导高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1]。广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上也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以“应用”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应以培养现代技术的应用者、操纵者为目标,即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生产力方式的变革需要,是为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中国整个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节点[2]。

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构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体系[3]。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制定中,依据服务面向地方区域、为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建立了食品和化学两大专业群,并初步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为引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培养与行业培养相结合,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突出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促进了学生尽快进入“熟手”的行列,真正实现了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培养,能够为社会提供行业所需的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总结该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特征。

一、专业应用能力指标明确

围绕食品和化学两大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现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以社会需要、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理论为其服务的新模式,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精雕细琢每个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指标,精挑细选实践教学内容,依据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平台,配置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出职业能力的核心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的科学统一。力求尽量避免“过度教育”、“学非所用”,做到基础够用为度,技能好用为尺。每个应用能力指标都有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形成理论教学、校内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链,可确保能力指标的真正实施,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建立了教学纲领性保障。

二、搭建完整实践教学链

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能力指标为主线,将实践教学贯穿各个教育环节,改革单一实践方式,建立了八学期实践教学链,从校内实验发展到校外实习,从单一实习扩大到多样实习,从认知实习到就业实习,形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技能实训、就业实习、毕业设计“七点一线”的实践教学链。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技能,通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通过生产实习了解工艺,通过技能实训提高技术,通过毕业实习实现就业。在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意识,补给学习动力,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确保了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三、整合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已打破了理论带实验的常规做法,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大幅度改革各层次实验教学内容及模式,采取基础实验课以强化训练为主,重在加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实验课以综合、设计实验为主,重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整合和调整小而零散的实验为大综合实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多样性。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应用课题,开展体验性、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实践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不断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摆脱实验课辅助理论课的地位及思维方式,使课程设置真正向着企业需求发展,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国际上应用型大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并且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4]。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极好办法。黑龙江东方学院树立攀高结贵提升合作层次,抓大不放小发展实践基地的观念,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研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已实现了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办学,携手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乳品龙头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成立了一个校企共建的联合学院,积累了几十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实践基地遍布各个行业和各个地方。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学校通过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真正掌握最实用的技术,而企业从学生中找到自己理想的人才,节省了人员培训的时间和费用。

五、采取多样化实习实训形式

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实习实训形式也采取多样化。如乳品专业与国家乳业技术中心签订了“3+0.5+0.5”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一年时间的工学结合授课;食品专业的检测方向与各大检测机构签订定期实习合同,分别经历理论学习、行业培训、检测机构实习等专业能力训练;而食品专业的粮油工程方向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合同,通过顶岗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培养职业素养;生物工程专业最先引进了“订单式培养,社会化就业”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同培养的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形式为实习、顶岗相结合。并且各专业课全部增设课程设计,同时还引进了仿真生产线来加强实训,不仅建立了工学结合、以工促学的实践教学法,还使岗前培训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六、实施制度化管理,提倡科技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和管理有制度化保证,各项内容全面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师定期下厂培训制度,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化;建立实习实训总结考评制度,严格监督实习实训质量。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将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计入学分,推动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建立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考评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相结合,开放实验和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引导各项竞赛与学生就业、创新相结合,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立足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将职业资格培训融入教学计划

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中,充分考虑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内容,使本科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并驾齐驱。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时在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还能拿到职业资格证、行业认证书等相关专业准入证,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多数学生可以拿到国家高级食品检验资格证,国家高级化学检验资格证,食品质量内审员资格证,食品营养师资格证,环境质量内审员资格证,食品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环境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制药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等国家职业资格证或行业认证证书。

八、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始终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我们认为应该要校内外相结合,即在通过考试、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校内质量评价的同时,还要以社会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和离职率,关注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良好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是学生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在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进行专业相关基本素质教育,还在每学期均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安排行业专家、名人名师等进行职业素养讲座,细水长流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现状,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本专业、立足本专业。实践表明,黑龙江东方学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及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均较好。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3]薛文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导刊,2010,(6).

[4]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