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群,张国升,汪文君
(安徽新华学院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药以食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其在药学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首先从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理论和几部重要的本草文献探索其来源,然后列举了金银花、大蒜、肉桂、车前草的古今药食作用,突出“药以食源”的意义.还介绍了源于食品的药物,例如白藜芦醇、丁苯酞、大豆异黄酮、茶多酚、苦瓜皂苷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药以食源”所存在的问题:药用植物标准和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药以食源”;药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R247;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78-04
1 绪论
目前人们对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基础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以直接研究化合物为基础,一类是以研究药物的半合成品为基础,另一类则是以“药以食源”为基础.“药以食源”阐释的是一种最原始、长久的发现药物的途径.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天然产物不仅可以作为药物半合成的前体物,也可以成为药物化学合成的一个模板.从食物中纯化有效成分然后成药的例子有很多,在临床应用中非常广泛.近年来国内外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研究“药以食源”在药学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药以食源”的来源
“药以食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致的意思是说食物和药物有着同一起源,我们的祖先只能通过食用来辨别哪些食物对身体有益处,以后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可以当做药物对症使用.事实上,饮食的出现应该早于医学,因为祖先是在摄取食物饱腹感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探索和积累的经验,在一些食物中发现药用功能.我国记载食物的篇章和专著有《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这些著作里面就收录了大量的具有药食两用的食物,并且记载了食疗药膳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1.1.1 食物的四气理论
食物的四气,也称为四性,是指食物含有寒、热、凉、温四种性质,但食品的药用价值不同其属性也是不一样的.芥子、花椒、大枣、海参、大蒜等,属于温性的食物,适合寒冷体质和疾病,很多都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的效果.偏凉性的食物,如马齿苋、苦瓜、香蕉、茶叶、小麦等,适用于温热体质和疾病,许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强调的是医药和食物四气的自然属性.
1.1.2 食物的五味理论
我们知道药物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味道,这五种味道也是食物原本的味道.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食物的五味并没有隔离开来,每一种食物的效果都是由其味与性融入来的.品味不同或相同的口味不同的性别角色,都会有差异.常惟智提出,五味学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理论和实际运用中有一些分歧与混淆[1].《素问·宣气明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以此看来,食物的五味跟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
1.1.3 食物的归经理论
归经大致的意思是说药物可以选择性的表达对机体某部分的运用,对脏腑与其周围的经络的调控更加明显,然而在其他经络的表达上就很渺小,有时可以忽视,食物也具有同样的道理.比如食物有温热,但是温热食物的作用部位又有不同,具体到食物如荔枝、木瓜、胡椒、胡萝卜、韭菜、香菜等.它们均为温热性食物,但荔枝补脾益肝,木瓜清心润肺,胡椒缓解胃寒呕吐,腹痛泄泻,胡萝卜健脾消食,韭菜健胃提神,香菜健胃消食[2].所以根据食物的归经特点可以来进行食养食疗,更加有益身体健康.
1.2 几部重要本草文献概述
1.2.1 《千金要方·食治篇》
《千金要方》为隋唐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完成的一本书.食治篇为《千金要方》的第26卷,上面记载了155种药用食物,分别为菜蔬58种、果实29种、鸟兽40种、谷木27种,包括食养、食治、食禁各方面,在每种食物的下面都有列出,是现存最早的食物疗法记载[3].《千金要方·食治篇》在中国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阐述的食治重于药治的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2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第一部把“食疗”当作主题的饮食学专著,其内容较之前更为丰富与全面.本书是在孟诜《补养方》所述内容的基础上,后来他的学生张鼎根据自己的学识与经验添加完成后,重新命名的.孟诜师从孙思邈,受其医学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不但继承了孙思邈研究食疗的成果,并且还收载了许多老师未录之品.《食疗本草》重视药物与食物的禁忌,如河豚“有毒,不可食用,其毒可杀人”,越瓜“寒,右主治可利阴阳,增加肠胃,止渴,不能久食”,杨梅“多吃损人齿及筋”[4].此书还记录了多种因素对食物疗效的影响,把孙思邈“食疗为先”的思想不断的发展和突破,在我国古代的食疗养生史上迈出了更广阔的一步.
1.2.3 《食性本草》
公元937~957年间完成的《食疗本草》,作者是南唐时期医学家陈仕.《食性本草》分类更加详尽,对于食物形态、食物品种、饮食禁忌上的差异有着详细的论述.因为原书早佚,但其内容在《证类本草》上有着很好的保存,也有一些散佚资料收录在《嘉枯本草》中[5].宋元时期,饮食文化空前的普及,不仅推动了对食品的研究,同时促进了食疗的发展.
1.2.4 《日用本草》
《日用本草》为吴瑞所撰,曾担任海宁县医学教授,此书成书于元天历二年,由于年代久远,旧本残缺严重,他的七世孙吴镇将其重新整理并重刊于明嘉靖四年.在分类上比唐代的《食疗本草》更为详细,记录了日用饮食物540种,共为8类,分别为五畜类、五果类、五菜类、虫鱼类、诸禽类、五味类、五谷类、诸水类,其中五畜类的种类最多,达152种,其余的在一百种以内逐次递减,并附有“查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而且增加了一些个人的医疗经验与心得,叙述上直白易懂,在书的内容上都有体现[6].
1.2.5 《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成书于天历三年,作者是元代蒙古族人忽思慧,曾担任饮膳太医一职.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关于饮酒、养生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禁忌,聚珍品撰,第二卷是关于食疗方面的内容,涉及了食物的相反、中毒等方面,第三卷是关于蔬菜、粮食水果等的记录与见解.收载的食品不仅范围广,而且品种多,名族特色比较鲜明.该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书中记载的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在各种饮膳的性味和滋补作用上阐述的很详细,还附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其历史价值也一直延续至今[7].
1.2.6 《饮食须知》
《饮食须知》是元代人贾铭写的,在大量的饮食类作品中别具特色.贾铭认为“饮食籍以养生,却不知道物性有相互矛盾相互嫉妒,丛然杂进,轻则五脏不和,重则立兴祸患,这是养生的人也未曾不害生的[8].纵观诸家本草疏注,各物都利弊各半,让人不能适应.纵观诸家本草疏注,各物都利弊各半,让人不能去适应.”本书分为水火、谷物、蔬菜、水果、味型、鱼、禽、兽类八卷,详细的从食物的毒性、味型、反忌等方面说明,建议人们“养生者未尝不害生”,要有健康的养生观.书中的饮食反忌非常多,但很多材料只是来源于民间见闻而没有事实论证,有其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辩证的吸取.
2 “药以食源”的意义
据记载,用天然产品作为药物有着几千年的医学历史,在人们预防及治疗疾病上,它一直以来深受人们青睐.“药以食源”阐释的是一种最原始、长久的发现药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这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积累药物的过程,科学发现往往都是来源于实践.临床上应用的很多药物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从天然产物中获得,回顾药物的发现史在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的同时,对于药物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与研发十分重要.
2.1 金银花的药学概况
金银花(honeysuckle flower)为忍冬科忍冬属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在夏季,金银花常被制成“银花露”直接饮用,或用来泡水喝.古代人们通过不断食用,渐渐发现其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9].这一规律也被一些医学人士所重视,据药史记载,本品最早见于南北朝陶宏景的《明医别录》中,原名“忍冬”,其有治“寒热邪肿”之效;宋朝默庵的《履巉岩木草》一书中记载:“银花能医一妇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清代陈世铎之《木草新编》曰:“金银花,一名忍冬藤.味甘,温,无毒.入心,脾,肺,肝,肾五脏,无经不入,消毒之神品也.”于是逐渐发展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
近年来,人们对金银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离得到了挥发油、萜类、环烯醚萜苷类、三萜皂苷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无机元素及其他等多种化学成分.
现代药理学实验表明,金银花水或乙醇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降糖降血脂、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10].临床实践在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用途,用于治疗慢性前列炎、毛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1].
2.2 大蒜的药学概况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蒜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长期食用还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我们的祖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长期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某些疾病,达到强身的效果.《本草拾遗》中有记载:“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在《本草纲目》中关于大蒜有许多简单的配方,如捣汁饮,治吐血心痛:同蛤粉丸,治水肿;同乳香丸,治腹痛等.大蒜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其应用历史已有数千年.
大蒜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含硫有机化合物和皂苷类.其中大蒜素是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肿瘤、降血压等多种生理学作用[12].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癌症发病率的下降与大蒜摄入量的增加有着密切关系[13].张永奎等研究发现大蒜素通过停滞细胞周期和(或)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14].国内外对大蒜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
2.3 肉桂的药学概况
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也叫菌桂、牡桂.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肉桂在最初被当作食物来摄取,经过漫长的时间考证,人们发现在食用肉桂粉后不仅可以治疗胃气胀,胃寒痛也有所缓解.肉桂的食用方法还有羊肉肉桂汤,可以温中健脾;肉桂红糖茶.可以治疗妇女产后腹痛等.《神农本草经》记载“味产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树皮自古以来都是医药上的珍品,近年来研究发现肉桂的药理应用非常广泛.王国红等研究发现肉桂酸对胃腺癌、白血病和肝癌细胞有诱导分化的作用[15].顾仁勇等在研究精油的抑菌和抗氧化实验中证明了肉桂精油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16].此外,现代医学还验证了肉桂能够扩张血管,具有活血止痛等功效.
2.4 车前草的药学概况
车前草又名车轮菜,是药食两用的植物,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据说汉代名将在征战时由于环境恶劣,军士和战马都得了“尿血症”,偶然发现战马吃了车前草后不治而愈,后来军士也食用了此草治愈了尿血症.从此,车前草能治病就流传到了民间.现代医学对车前草做了大量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类.耿放等发现车前草乙醇提取物能增加大鼠的排尿量,具有利尿作用[17].现代药理学实验还发现车前草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修复受损细胞等多重作用,临床应用很广阔[18].
3 “药以食源”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人们经济物质的富裕带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回归自然的理念与日俱增,对健康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天然药物更加青睐.我国在资源地理优势上得天独厚,天然药物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西药虽然见效快,但对一些疑难杂症至今还束手无策,其所遗留下的副作用也令人堪忧.人们更加倾向于在日常的饮食习惯中,从自然界中获取天然药物来加强对健康的管理.随着全球疾病谱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些天然药物对一些常见病、慢性多发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我们知道很多植物对健康都是有益的,目前国内外对天然植物药的研究热度持续高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1 葡萄中的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作为一种植物抗毒素,普遍存在于种子植物中,1940年在毛叶藜芦根中首次分离获得.其富含在葡萄、花生及虎杖等70多种植物中,新鲜的葡萄皮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尤其丰富,成为葡萄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19].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低血脂,抗诱变,抗衰老、美容、保护心血管等功效[20].具有很高的价值,类似于绿色抗癌物质“紫杉醇”的自然发展,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还发现,白藜芦醇有抗HIV的作用[21].白藜芦醇的健康产品已被消费者认可,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国家都有很好的反响.在欧洲和美国已上市的白藜芦醇药物和保健食品已超过1000种,包括胶囊,片剂,口服液等.白藜芦醇的提取物国内现在有很多厂家生产,在该领域发展的前景广阔.
3.2 芹菜中的丁苯酞
常见的蔬菜芹菜有水芹和旱芹之分,旱芹又名药芹,这种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属于伞形科芹属.芹菜在我国开始用于药用,具有降血压、消热解毒、润肺、镇静健胃、利尿等功效[22].芹菜中的生理活性物质有丁基苯酞,黄酮类,矿物质,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叶绿素等,营养保健成分含量非常高.
丁苯酞(d13-n-butylphthalide, NBP),也称芹菜甲素,芹菜籽中分离有效成分得到,有芹菜的味道.丁苯酞类物质也被称为芹菜镇静素,有三种主要结构,分别为左旋丁基苯酞(l-NBP),右旋丁基苯酞(d-NBP),消旋丁基苯酞(dl-NBP),其中3-n-丁基-邻苯二甲酰内酯以及芹菜镇静素在芹菜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芹菜有降压作用,其主要原理在于芹菜中富含的丁苯酞类物质[23].芹菜镇静素对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有抑制作用,也能控制肾上腺素分泌的减少,对血压的降低与平稳有益[24].目前国内自主研制出的芹菜精软胶囊作为降血压类药物已经上市,然而NBP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及解决.
3.3 大豆异黄酮
1931年,人们从大豆中首次分离出大豆异黄酮,它是一类多酚化合物的总称,包括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黄素和大豆苷[25].大豆异黄酮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大豆中是最丰富的,主要存在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在生长过程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张春光等发现大豆异黄酮可防治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症[26].李荣霏等发现大豆异黄酮能有效减轻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伤,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27].另一项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有效预防自身免疫性卵巢炎的发生,提高卵巢功能,对卵巢早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8].目前,国外市场上的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已有成百上千种,包括其口服液、片剂、粉剂等.国内也有几十家企业从事开发大豆异黄酮产品,充分了解大豆异黄酮的理化特性,研发大豆异黄酮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市场价值.
3.4 茶多酚
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是茶叶干重的30%左右.主要成分包括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其中黄烷醇类(儿茶素)是最重要的.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辐射,调节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病毒等作用[29].我国茶叶资源丰富,茶多酚作为茶叶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药理及保健作用具有很广阔的开发价值.在国际上对茶多酚类研究主要体现在成分和生理活性两个方面[30].
3.5 苦瓜皂苷
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蔓性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某种特殊苦味而出名.苦瓜入药有很长的历史,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苦寒,无毒,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苦瓜皂苷可分为三萜皂苷、甾体皂苷两类,研究表明,苦瓜皂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对糖尿病药物研发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31].尤玲玲等发现苦瓜皂苷能抑制乳腺癌MCF一7细胞的增殖,对其在防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32].
4 “药以食源”存在的问题
4.1 药用植物标准
植物药有着独特的整体和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备受青睐.国内外制药企业都纷纷把医药研发重点投放在植物药上[33].目前,植物药产品的药用植物的质量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检验标准的缺乏,导致提取物品种混乱,二是植物药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含量的指标不符合国际市场标准,三是指标成分达到检测结果的内容,是植物药提取物或根据一些其他来源的化合物的加成化合物(如一些市场上所售的银杏提取物掺假非常严重)[34].何毅通过比较分析中、美、欧植物药的质量标准,发现《中国药典》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物管理局(EMA)在植物药的鉴别方法、定量测定、检查项和溶剂残留的控制等方面都有差别,中药产品在质量和技术上与国际标准存在出入,这也导致了以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碰壁[35].如果产品的质量和治疗的效果可以得到保证,将会大大加快植物药的国际化进程.
4.2 药用植物的资源保护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多达12807种,其中包括药用植物11146种,其占了全部种类的87%,种子植物的药用种类已达到了10188种,约500种左右实现人工栽培[36].伴随着药用植物经济价值的日益明显,近年来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不断的开发与利用,导致很多物种频临灭绝,药用植物资源现存状况持续恶化.《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记录的植物共354种,药用植物高达168种,渐危种数量达84种,濒危种有46种,稀有物种也达到了38种[37].金玺研究发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的地区,包括长白山濒危药用植物达34种之多,大兴安岭地区目前濒临灭绝的药用植物达150多种,西藏收录的药用植物有1460种,然而如雪莲花、雪上一枝蒿、西藏延龄草等名贵中药植物都列入了濒危保护对象[38].我国尽管拥有的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同时在世界上也是植物资源受破坏严重度颇高的国家.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重视生态平衡.
结论:通过对“药以食源”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一些科学发现往往都来源于实践,这种发现科学的途径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悟.提醒着人们在利用大自然开发新药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更要加强药用植物标准的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常惟智.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42.
〔2〕徐平.《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思想及应用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3〕杨维华.中华医书集成·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4〕唐·孟洗.食疗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5〕陈晓迪.食疗类本草古籍的历史考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6〕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卷二十二·日用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杨维华.中华医书集成·饮膳正要·卷三·米谷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8〕元·贾铭.饮食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9〕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3.
〔10〕王芳,蒋跃平,王晓良,等.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9):1378-1383.
〔11〕庄丽,张超,阿里穆斯.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378-380.
〔12〕马丽娜,李峰杰,陈坚,等.大蒜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6):760-762.
〔13〕MANSON M M.Cancer prevention-the potential for diet to modulate molecular signaling[J]. Trends Mol Med, 2003, 9(1): 11-18.
〔14〕张永奎,李建民,王东隶,等.大蒜素对体外人骨肉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肿瘤,2013,33(3):214-221.
〔15〕王国红,郭直岳,石松林,等.肉桂酸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9):1262-1265.
〔16〕顾仁勇,傅伟昌,李佑稷,等.肉桂精油抑菌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0):31-32.
〔17〕耿放,孙虔,杨莉,等.车前子与车前草利尿作用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8):72-74.
〔18〕杨亚军,周秋贵,曾红,等.车前草化学成分及新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1,33(10):1771-1774.
〔19〕王艺璇,洪剑斌,刘荣俊.葡萄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0(4):28-32.
〔20〕苏丹.白藜芦醇与白藜芦醇苷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0.
〔21〕刘远锦,林亲录,罗非君.葡萄中白藜芦醇对肿瘤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3,33(6):525-532.
〔22〕HJ Damien Dorman, Tiina A Lantto, Atso Raasmaja.Antioxidant,pro-oxidant and cytotoxic; properties of parsley [J]. Food and Function, 2011, 2: 1-6.
〔23〕李勇,乌莉娅·沙依提,陈妍.芹菜根提取物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事,2010(2):15.
〔24〕杨君佑,杨浩,戴忠,等.芹菜水提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8):40.
〔25〕Zhang GP,Han D, Liu G, et al. Effects of soy isoflavone and endogenous oestrogen on breast cancer in MMTV-erbB2 transgenic mice [J]. J Int Med Res, 2012,40(6): 2073-2082.
〔26〕张春光,晁洋,宋扬,等.大豆异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疗效的评价[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4,12(5):265-268.
〔27〕李荣霏,曹春芽,刘志华.大豆异黄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南药学,2014,12(6):532-534.
〔28〕董宏爽,薛玲,崔立华,等.大豆异黄酮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外周血抗透明带抗体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3):429-430.
〔29〕张晓梦,倪艳,李先荣.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3,36(2):157-160.
〔30〕杨华,王小萍,干文芝,等.基于Web of science的国际茶多酚类研究文献发展态势分析[J].茶叶科学,2013,33(6):541-549.
〔31〕杨娣,孟大利,曹家庆,等.苦瓜皂(甾)苷的现代药学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44(24):3582-3591.
〔32〕尤玲玲,武毅,何庆峰,等.苦瓜皂苷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358-360.
〔33〕赵利斌,何毅,郭治昕,等.中药植物药国际研发的新展望[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2):1-7.
〔34〕马元春.复方中药及植物药产品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展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8-310.
〔35〕何毅,叶正良,赵利斌,等.中美欧中药/植物药/传统草药质量标准差异分析[J].中草药,2012,43(1):182-186.
〔36〕张惠源,赵润怀,孙传奇,等.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7):387-390.
〔37〕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
〔38〕金玺.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29(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