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750次
  • 评分4
  • 62
  • 0

张 彬 陈晓梅 党林夕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下受助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从道德品质夯实、责任感培养、心理品质健全、法律意识提升、感恩主体作用发挥等五个方面探讨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将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28

作者简介:张彬(1987-),男,华南农业大学学生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陈晓梅(1980-),女,华南农业大学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

我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实践与探索,政府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逐步加大,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及学费减免”五位一体的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资助工作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一些大学生的感恩现象缺失严重,值得深思。

1 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据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 724.07万人次,资助总金额574.11亿元。其中,各类奖学金共奖励全国普通高校学生772.10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9.37%,奖励金额140.37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4.45%;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708.48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6.95%,资助金额168.16亿元,占资助总额29.29%;金融机构为本专科生、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264.85万人,发放金额149.84亿元。此外,还有新生入学资助、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勤工助学、学费减免、校内无息借款、“绿色通道”入学等资助方式。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温暖,满足了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在贯彻、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少数受助大学生感恩缺失现象成为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缺乏对父母辛劳养育的感恩之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既是美德的传承,也是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些学生丢弃了父母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品德,在学校不比学习成绩比消费水平,讲阔气、讲排场,超前消费,买高档电子产品、出入高档餐厅,荒废学业,不求进步;有部分学生极少主动关心父母,不能准确记得父母的生日,只知道向父母要钱,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激之情,还常常拿自己与他人的父母比较,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

1.2 缺乏对老师谆谆教诲的感恩之心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的辛劳付出,正所谓“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一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如遇见老师,装作低头看手机而不打招呼;在老师的答疑解惑之后,不懂得说句“谢谢”;更有甚者,随意缺课迟到、随意进出课堂,带头违反课堂纪律。

1.3 缺乏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无私帮扶的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对来自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此类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后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在申请奖助学金时,同学之间互不体谅,争先恐后,有学生认为这是机会,不申请就吃亏了,即使是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也认为资助金本来就应该发给他们,何谈感恩,有时还会埋怨资助力度太小。有不少贫困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帮扶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在毕业后,其中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催缴贷款表示厌烦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两年后,有些学生选择跳槽,更有甚者,早已忘记企业曾经为自己垫付的学费。

2 感恩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诸多关系,恩情就是其中的一种。“感恩”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给予自己帮助的高度认可,并将付出真诚的回报。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积极施恩的人一定是明礼诚信的人,时时处处知恩情,他们在实践中定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有责任、敢担当,受欢迎,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3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思考

国家的资助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力量,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求得真知,习得本领。每位学生理应感恩,对于感恩缺失的现象,必须在资助的过程中,加强育人,创造条件,让恩情永驻。

3.1 拓宽教育途径,夯实大学生道德品质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付诸实践,莫让这些道德知识书面化,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在教师教学层面,高等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相结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资助育人层面,要教育学生领悟道德的重要性。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优良的道德品质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体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模范引领计划,表彰那些懂礼貌、讲文明、有爱心、尽孝道的好学生,宣传典型的道德模范案例,用情景融入的方式引导受助学生试想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帮助,自身的感受如何?使学生真切感悟情操的境界,做一个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3.2 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责任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人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时刻体验“责任感受”,将内在的责任感外化为责任行为,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就要重视营造“负责”的校园氛围,依托校园广播、宣传栏、教育网站等媒介,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组织各类具有道德责任教育意义的讨论会、辩论赛,使责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把“负责”作为行为准则,建立从入校到毕业、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的责任教育体系,将学生置于这一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享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明白,有责任和义务去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签订了合同,就必须诚实守信,按时履约,负责到底。

3.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理论来看,品德问题往往与个体心理有关。高校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物质匮乏的压力,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忧患意识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但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也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价值观的扭曲,沉寂于自己的偏执理解,认知不到他人赐予的恩惠,不能也不愿帮助他人,私欲代替了责任。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对心理贫困学生的专项辅导,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认识事物,修德博学、明礼诚信,知恩、感恩、报恩。

3.4 开设法律课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

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疲于专业文化知识的研修,很少接触法律这一学科。高校应有意识地调整法律教育的内容设置,将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学生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法规、制度的敬畏感,使他们自觉按照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凡事能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促进其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法、懂法、知法的新型大学生。

3.5 组织感恩实践,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磨练个性、锻造人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社会实践。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带领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贯彻“生活即教育”的原则,借助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开展“知耻感恩实践”等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党团支部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寒暑假“三下乡”、专业实习、毕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感恩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实际行动。当“知恩图报”形成风气时,人的良知将得到彰显,境界将得到升华,生命将得到完善,整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4 结语

目前,少数大学生走在不知感恩的队列里,却影响着整个大学生队伍的声誉。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故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必须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手段,充实教育内容,逐步构建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资助和育人功能,将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将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落到需要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中,使他们完成学业,实现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周海英.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2009(16)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 鲁满新.加强大学生感恩、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之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责任编辑 梁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