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摘要]在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来实施综合性的语文教育。遵循系统、多元、联系的原则,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由语文基础、口语交际、实用写作、文学审美、社会文化、语文活动等系列课程构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静(1963-),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广西 柳州 54 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 012-2 014年广西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项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JGA32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99-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规模发展走到现今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强调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文化素质养成的有机统一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学生基础素质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价值,应当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以实施综合性的高职语文教育,从而与专业教育及其他基础素质学科教育形成合力,有效服务于高职人才的培养。
一、实施高职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语文教育是相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语文课程教学具体形态而提出的一个集合性质的概念,作为综合性教育力量其目标指向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概括而言,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语言文字应用技能与人文精神素养。前者主要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理解及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灵活应用,高职毕业生应当具备以语言、思维为核心的听、说、读、写基础应用能力;后者主要包括生活审美体验与创造的能力、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评价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对生命(包括自然、人类)、对社会的尊重、敬畏、责任等精神意识。高职院校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语言表达不当、语法失范及思维逻辑有失严谨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此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文学艺术等缺乏基本的认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缺乏基本的价值理解与热情,甚至部分学生对现实、未来的感知陷于严重困惑茫然的境地,强烈的倦怠渗透到日常生活乃至专业学习中。这种心灵精神层面的虚空及其弊害不容忽视。
为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我们曾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状况向不同企业、不同性质岗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统计中有55.6%的受调查者认为语文基础能力对个人工作发展“重要”,22.5%认为“非常重要”;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的有39.7%,认为“普遍很差”的有8.5%;分别有53.6%、43%的人员认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很有必要”“有一定必要”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难看出,企业对人才语文综合能力有着明确要求,而高职毕业生相关能力不尽如人意是客观事实。
(二)高职院校语文能力培养工作滞后
近年来,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热情日益高涨,但从语文教育角度的观测可以看到,大多院校实际存在着学生语文基础能力较差、文化底蕴缺失,而学校语文教学效能低弱的突出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第一,视野狭窄,往往以单一的语言表达技能课程代替综合性的语文教育,未能满足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本需要;第二,缺乏整体设计,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综合性、系统性不强,以致弱化语文课程教学实效,造成语文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三,灵活自主性差,教学组织基本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语文学习选择空间小,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率不高。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能力培养工作滞后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存问题得不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难成现实。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转型需要加强语文教育
在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碍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问题,资深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刘洪一曾明确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此前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意见》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这样的共识:公民基础素质的培养,与具体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更具有奠基性。因此,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基础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前提,而作为基础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自然成为现代意义高职人才培养的必需。然而,受一定社会心理及现行招生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精神修养普遍未能达到高等教育阶段应有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高职语文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构建语文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语文教育的基本思路,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基于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估进行整体规划所形成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运行有序的语文教学系统。
(一)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价值取向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价值取向所探讨的问题,从根本上看就是高职语文教育面向何方的问题,其限制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构成及各级教学目标的指向。在这个方面,全人教育观打开了观测的理论视野。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区别于“工具化”的“半人”教育,强调教育要让人在知识、技能、思维、精神、价值、情操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从高职院校教育宏观层面上看,人才培养应当做到专业能力教育与基础素质教育相统一,而在基础素质教育下级构成的高职语文教育层面,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导意义在于明确语文教育亦当面向人的整体发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中心,构建高职语文“素质”“技能”二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让教学运行有知识而不止于知识,有技能而不止于技能。在这里,“高职语文”是个广义的课程概念,高职语文课程体系是多类语文教学活动的集合,其意义在于通过为高职学生所设计的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发挥综合性的语文教育功能,既关注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学成,也重视学生思维、精神、情感、审美的发展。
(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高职语文教育”是个集合性质的概念,是针对高职学生和谐健康成长、职场发展需求而系统整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依然以全人教育观为指导,并引入教育生态学思想作为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内在元素的关联性及教育与环境的协调性,在这个层面,全人教育与教育生态学精神相通。全人教育认为培养“完整的人”则必须尊重学科内在元素、学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然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而不断变化的,那么任何教育都不能孤立、静止的存在,否则将导致受教育者内在的不和谐、个体生命与社会与自然的不和谐。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育具有生态属性,其效能生成与建设发展必然受到高职院校内部、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实施语文教育必须思考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关注语文教学与高职教育不同层面因素的密切联系。基于此,可以明确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多元、联系。系统是指要宏观地从高职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整体性思考,组构一个统摄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之下、由多个门类语文课程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让指向不同的语文知识、能力在相对完整的系统背景下生成更大的价值意义。多元是指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语文学习要素多元并呈的教育系统,必须在课程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材料、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多元选择的空间。联系是指在高职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那些内涵各异、功能有别、形态不一的各类语文教学活动并非自成一统的孤立存在,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内则讲究语文学科不同方面知识能力的关联互补,外则保持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在有序的运行中形成语文教育“场”而作用于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对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基本要素的思考
1.课程目标:提高学生语文基础应用能力,促进人文素质养成。对于高职语文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服务于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应当是“社会人”“文化人”“专业人”的融合,因此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价值意义既指向语文听、说、读、写、思基础能力的培养,又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二是在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语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使其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修养、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如果仅止于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语言文化、语言文学的精神陶冶,无疑是高职语文教育的缺憾。另外,从校园文化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氛围普遍较弱,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运行也应当在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2.课程内容:组建语文技能培养与人文精神熏陶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不能狭义地视为一个内涵单一的专业性学科,而应当定位为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学生需要理解技能、自然、社会、文化、精神等纷繁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多元聚合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必定讲究能力素质的综合性。从学科内涵上看,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在内的学科体系,因而构建语用学、文学、写作学、文化学、美学等多学科融通的综合性语文教育系统成为必需。在课程内容上应当致力于组建语文技能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相结合的教学模块,不同模块之间既各自独立而又互有依托,教学上贯通勾连相互映照,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增强语文教育功效。
3.课程编制:构建横有序列、纵有层次的语文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的导引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并将它们编制成一个教学体系,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根据高职人才语文综合能力需求,可将高职语文设计为横有序列、纵有层次的语文教育课程体系。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内容完整、结构平衡、运行有序的教学系统,基本覆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语文基础能力素质需求。这个课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职语文教育结构,并对自身语文知识、能力水平有个基本的评价,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选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避免如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
基于对企业人才素质要求、高职毕业生语文综合能力现况的调查分析,高职语文教育主要整合开发如下几方面教学内容: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基础能力的规范化提升,口语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化,实用性文体写作能力的提高,审美品质的养成,对人与社会的认知及民族文化的承传。与此相对应,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由六个系列课程组构而成:语文基础、口语交际、实用写作、文学审美、社会文化、语文活动。其中,“语文基础”因其“基础”特性可设为必修课程;“语文活动”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所设计的校园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类活动,如社会调查、经典阅读、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以及《汉风语韵》等语言文字专题广播电视节目、网络板块等。这些活动或针对专业特性选择性地开展,或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渗透性的语文教育,营建校园人文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口语交际”“实用写作”“文学审美”“社会文化”由系列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各系列内部按基础普及、专项提高分层设计,主要进行实用性语言表达技能训练、人文精神培养。这个课程体系中大部分内容以选修课及不同类型的语文活动方式存在,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内涵丰富,要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语文基础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开放性,大大扩展了高职语文教育的空间。这个课程体系的运行使得以往狭隘的、单一的语文课程教学从根本上转化为综合性的语文教育,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静,何惠,高职语文教育的生态化建设[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李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3]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8).
[4]陈再平,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反思及改革建议[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5]李玉华.我国高职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