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专业认同的高职院校入学教育模式研究

  • 投稿小鱼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32次
  • 评分4
  • 70
  • 0

那英志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入学之初是高职院校新生社会角色、观念、行为转型的关键期,入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到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成效与长期的职业发展。身份认同危机是当代高职学生面临的根本问题,因而引导新生确立专业/职业认同已成为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应改变传统的事务化入学教育模式,构建以专业价值观为灵魂的理念传播、行为参与一体化的入学教育体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专业认同;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28-04

一、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问题与任务

(一)高职院校新生面临的根本问题:身份认同危机

入学之初,高职院校新生既有上大学的兴奋,也有种种不适应:或是对高职抱有成见而失落、自卑,或是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彷徨迷茫,或是游离于群体之外而备感孤独,这都是高职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仅仅当作特定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恰恰忽略了其本质。

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理论指出,人的一生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青春期后期的个体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危机(身份认同危机),自我同一性给自我提供方向和意义感,“危机(crisis)”是同一性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青少年有意识地在多种选择中作出抉择。一个年轻人要独立面对大千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必须确定自己的位置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我是谁?我归属于哪一个群体?我应该做什么?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年轻人的所谓迷茫,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谓自卑,是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所谓孤独,是源于心灵找不到归属,几乎所有的个体心理问题都只是身份认同危机的表象。

任何时代的青年人都会面临身份认同问题,而当代中国高职学生群体要比以往时代的大学生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与困惑。

大学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时代,上大学是人们心目中个人发展的最佳途径,大学生的群体身份具有“天之骄子”的使命感与荣耀感。而且当时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职业选择少,国家又为大学生分配工作,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容易确定,所以,无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容易确立对专业的身份认同。

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上大学已成为寻常事,大学生身份已发生了整体性的贬值,尤其是处于大学教育体系底端位置的高职学生对自身身份的价值、意义更易心存疑虑。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由传统同质化社会向多元化社会变迁,个体可以拥有更多的方式获得资源,上大学不再是理所当然的最佳人生选择,而只是众多选项中的一种。这就让学生不得不考量:我选择读高职的理由是什么?“90后”学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时期,对他们来说,基本的物质需求已大都能得到保障,因而他们相对更为崇尚自由,张扬个性,他们寻找的不是随便一份工作,而是既有物质收益,又能从中体现自我存在感、价值感、归属感,能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工作。但由于中国学生一直接受的都是以知识识记为主的应试教育,所以他们普遍缺少自主抉择的习惯与能力,忽然拥有了空前多的选择机会,反而面临选择的烦恼,不知道如何定位自我。当高职学生对自己身份的价值、前途不确定,自卑、迷茫、孤独就是必然的心理现象。长此以往,还会诱发焦虑、学习倦怠、人际关系紧张乃至心理障碍。

所以,身份认同危机不是特定高职学生个体偶发的心理问题,它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具有群体普遍性,影响着高职学生学业和职业的发展,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对和解决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构建专业认同

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既然大学以育人为目的,入学教育的功能定位应当取决于学生的问题与需要。传统大学的入学教育是事务性的,因为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身份的价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无需画蛇添足地多做论证。而当身份认同成为高职院校新生面临的根本问题,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使命与任务面临转型。

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应当向企业的用人标准看齐。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颠覆传统用人观的胜任力理论,他指出:预测一个员工的绩效表现与职业成功的根本要素不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而是隐性的角色认同、价值观与动机。个体的职业认同是职业成功最重要的基础。此后的世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证实了这一观点,迄今一半以上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招聘、选拔人才时将角色认同、价值观作为更重要的遴选指标。世界一流企业也普遍将构建职业与组织身份认同作为新员工入职教育的首要任务,让新员工认同自己的身份并为此感到荣耀。一旦明确自己的使命,确信职业身份的价值,组织成员就更有自动自发工作的动力,而且能自主判断什么是对的并付诸行动。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专业与职业有高度的对应性,专业认同是高职学生个体对自身是否属于专业共同体的确认,是对专业/职业角色、价值观的承诺。如果高职学生不能及时确立对专业的认同,职业认同也就无从谈起,更不必说取得职业成功。高职新生只有确认自己的专业身份,相信专业价值观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感受到作为专业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学习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自主、自愿、自发地投入学习,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也才有可能实现。也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所以,要实现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引导新生确立专业/职业认同就是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具有根本性与全局性的意义。

二、基于专业认同的高职院校入学教育模式

(一)入学教育的基调:以服务建立信任

信任是认同的前提。新生初次远行,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会让新生消除紧张、疲劳,产生受关注、尊重的感觉,为形成对专业共同体的认同打下情感基础。

1.事务服务

迎新工作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开端,既要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展现专业水准,更要传达关怀、接纳的态度。作为一项传统,每年迎新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都会组织上一级学生为新生清洁房间;迎新当天,选派往届学生为新生提供接待、咨询服务,带领新生及家长参观校园;辅导员入宿舍询问、了解新生的需求、困难、想法,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辅导员每人要带200~400名学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所以,可选派优秀学长为新生提供入学后一个月的适应期指导。这些原本都是生活小事,却会影响到新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

2.信息服务

新生刚刚从中学步入大学,一切都是陌生的,往往会有无所适从的无助感、孤单感。传统的入学教育重约束、轻指导,学生手册也以强调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为主,从效果看,学生知道了不该做什么并不等于知道该做什么,而且约束性规范也更容易引发抵触而不是亲近。相形之下,美国大学的入学教育更强调为学生服务,设计系统的新生适应性课程体系,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参照这一思路,我院编制了服务性的《大学学业指南》,围绕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为新生观念、行为的转型提供方向与方法的指导。内容有“上大学,学什么”、“高职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高职生学业优秀的标准”、“怎么听课”、“怎么提问”、“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选择社团”等,对新生起到了切实的引领作用。

事实上,无论是事务服务还是信息服务,其目的都是让新生遇到问题时能有渠道获得帮助,而避免其产生茫然无助、不知所措的感觉。这表面上看是解决事务性问题,实质上是为新生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当新生在需要的时候感受到专业共同体的关怀、接纳,就容易萌生对学校、专业的信任感、归属感,为后续的专业价值观导入营造良好的、融洽的心理氛围。

(二)入学教育的重心:专业价值观的传播

价值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传统入学教育多以单向宣传性的讲座、报告会为主,强调“干什么”、“怎么干”,却不提专业/职业本身的价值、意义——“为什么干”。价值内涵的缺失使得入学教育中的企业参观、志愿服务等实践性活动流于表面。作为就业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应当与企业用人需求接轨,借鉴企业文化的理念、方法,以引导学生建立专业身份认同为目标,以专业价值观为灵魂整合高职院校入学教育各项活动,形成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体系。

1.价值观明示

新生最大的问题是目标的迷茫:上大学,学什么?什么是成功的标准?目标、标准让学生学会自己衡量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比具体干什么更根本。我院在入学教育中首先向新生明确其职业发展定位——旅游企业中基层管理者;使命定位——齐鲁文化的传承者与快乐使者;价值观定位——快乐、亲和、服务、关爱;成功的标准——带动多少人做事,做(成)了什么事。通过对目标、价值观的清晰定义,让新生充分理解专业身份的内涵与价值。

2.价值观验证

理解不等于相信。针对新生对专业价值观有效性的疑虑,我院打造旅游文化系列讲座、行知成长沙龙、旅游业精英访谈会等交流平台,邀请企业人士,尤其是优秀校友现身说法,以其职业成长经历验证专业价值观的有效性。

3.价值观体验与分享

我院以“团队拓展”、“主题班会”、“书写我的大学故事”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反思、讨论、分享对专业价值观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同伴学习及朋辈间的影响,营造群体共识。

4.价值观承诺

我院每年11月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从个人能力、兴趣出发,思考职业方向,将目标、价值观与个人实际相结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为明确、可行的计划方案,最终成为对自我专业身份的确认、承诺。

(三)入学教育的关键:将专业价值观贯彻于学生的日常行为

价值观的功能就是指导行为,也唯有付诸实践,才能实现价值观的主体内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确保学生行为的自主性,这是价值观有效贯彻的根基。以行政性的奖惩规制学生的行为,从短期看似乎也能改变学生的行为,而一旦外力消失,学生行为往往就产生反弹。相反,自主性的行为参与能强化主体的价值观认同。

行为参与首先是学生参与规则制定。以往的规则都是既定的,学生只要照章办事就行了。而问题恰恰在于没有个体参与协商而单方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规则很难获得个体的认同。事实证明,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行政性的检查、评比、督促,并不具有持续性的效果。更有效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在适当的范围内参与规则制定,实现自主管理,学生由此不仅能体会到规则背后的价值合理性,而且参与制定规则本身就是对执行规则的承诺。以宿舍管理为例,宿舍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平台,宿舍风气的好坏对高职学生的学风影响巨大。我院改变以往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融入宿舍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旅游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参与设计、制定《品牌宿舍文化手册》,进行舍务分工,拟定卫生标准、礼仪规范、成长计划,不但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团队组织、协作的能力。

行为参与的第二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则执行。以往辅导员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是依照校规校纪“命令”学生该怎么做,这只能解决当下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长效的解决之道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专业(职业)身份”的角度出发,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去衡量、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改进,从而实现全天候的自主管理。如常见的人际摩擦,学生一则缺乏应对经验,二则作为学生彼此互无所求,所以可能会意气用事,但如果从“职业身份”来看,旅游业的工作就是为人服务,要赢得游客的满意、业务伙伴的认可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才能将人际互动的方法内化为行为习惯。当学生理解了日常行为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就会更愿意从专业价值观的视角反思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抉择。其作用不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能推动成员间价值观共识的形成,增强专业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个人拥有的自由选择越多,身份认同的难度和重要性也越大。心理学研究证明:确立了身份认同的大学生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更乐于与人交往,也有更好的学业适应。入学之初是高职院校新生行为转变的最佳时机,所以,高职院校入学教育只有围绕“90后”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引导、帮助新生尽早树立对专业的身份认同,才能为其三年的高职院校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成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MarciaJ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ego-identitystatu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66(3):551-558.

[2](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苏彦捷,邹丹,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465.

[3]彭剑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践与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0.

[4]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133-137.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