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中国电子工业职工队伍建设的历程

  • 投稿吴域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29次
  • 评分4
  • 51
  • 0

陈凯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192)

摘要: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经过了从装配、维修到工业化生产,直至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部”的历程,其职工队伍的职业教育也从扫盲识字到今天的技校、中专、高等院校直至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业务系统、教育部门、中央、地方、企业多渠道办学和多层次培育人才的局面。近年来,电子工业的职工教育更是出现了向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子工业;职工教育培训;发展历程;集团化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92-05

作者简介:陈凯(1936—),男,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已退休),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史。

电子工业是当代的新兴产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济衰败,科技落后,国弱民穷,除少数高等学校设有无线电专业之外,工农大众根本没有“电子工业”的概念。有统计称,新中国接管的国民党政府有关电信企业全国只有12个(其中还包括5个技术含量不高的电池、电线、电灯泡的工厂),约4 000名职工,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依靠进口的元器件从事生产收音机、通信设备和雷达的装配维修等工作。电池、电线、电灯泡、收音机等产品都属军民兼用,其他通信、雷达只在相关领域,特别是为军事方面所专用,并有相应的从业者。其后,在上海又“征用”了一家美商经营的生产电灯泡的企业和一家生产有线电设备的企业,加起来职工总数也仅有4 500人左右。旧中国私营电信业工厂极少,多是小业主和小资本家所经营的销售、修理小店和小作坊。1949年,在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私营电信工厂(工场)仅有187家,职工3 000余人。此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中历尽艰险,战胜困难,逐渐有了自己的通信设备并可进行简单的制造,还创办了一所无线电学校,从而使其成为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军事电子工业带动电子行业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还面临着解放全国的任务,不久又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但恢复国民经济,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先进的现代工业化国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以及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电子工业的建设正是在此时此刻起步的,而军工需要则起着重要的牵动作用。1949年7月,军委电信总局工业管理处率先在天津成立;1950年4月,国家成立了电信工业局,隶属于重工业部,但日常工作则委托军委通信部领导,部长王铮兼任电信工业局局长。同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家决定我志愿军所需通信装备要全部立足于国内,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子工业从修理、装配进入工业性生产阶段,不但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也为电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私营电信厂商在国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指引下,也有了较大发展。1956年,经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在整合之后的1957年,地方电子工业拥有工厂337家,职工1.56万名,其生产经营亦纳入国家统一规划的轨道。

如前所说,是军工需要牵动着电子工业的发展。1949年1月,最早获得解放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天津,有接管原国民党时期的中央无线电器材厂(中央电工二厂)改称的712厂,其生产的产品多与军工需要有关,现为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754厂是1949年军委总参三部创建的生产测向设备的天津实验厂,现改称天津光电集团有限公司。764厂也是1949年建立的,生产导航、通信、雷达等地面设施,同样多与军需有关,现称天津广播器材有限公司。“一五”期间,国家将电子工业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有11个电子工业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其中有9个在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内。北京718厂,即华北无线电联合厂,上世纪50年代由前民主德国帮助兴建,是生产电子元器件系列产品的大型工厂,当年有上百位专家来华帮助建厂,我方也派出人员出国学习培训。在北京大山子、酒仙桥一带还先后兴建了774厂(电子管厂)、738厂(有线电总厂),使这一地区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二五”期间,新建中央直属工程52项,其中大、中型项目38个,涵盖了雷达、指挥仪、电子管、半导体器件、电子元件等多个专业,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军品、民用的需要都得到改善,电子工业布局也更趋合理。

与此同时,地方电子工业同样得到很大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逐步纳入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品种增加,产量上升,质量提高,成为全国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1965年,仅在上海、江苏、辽宁、天津、北京五省市,就有电子行业工厂369个,职工超过10万人。在此期间,四川、陕西还建立了新的电子生产基地,使地方上形成了初具规模、有一定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科研教育比较配套、地区分布比较合理的电子工业体系。

二、电子工业职工队伍的建设

电子工业连年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工,而当年职工队伍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旧中国培养电信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极少,在1931~1949年的18年中,全国高校电机系毕业生仅有4 252人,其中电讯专业的不过占20%~30%,人才之稀缺可见一斑。一线操作工人多是“师傅带徒弟”,凭借经验加以培养,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建国初期,为适应电子工业建设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电子行业职工队伍,便成为最紧迫的任务。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正当其时。

回顾电子工业职工队伍的成长,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多渠道、多层级,业务主管系统、教育主管部门、中央、地方、企业、院校合力协同培养、共同造就人才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职工教育也是从扫盲识字起步的,之后陆续开展了初等和中等文化教育,这就为开展技术培训创造了条件。据1955年底电信工业局下属9个工厂的统计,参加文化学习的职工有4 900人,约占职工总数的50%。与此同时,电信工业局还举办了企业管理训练班,培训计划、统计、会计、调度等部门的管理干部。为适应前苏联援建新厂的需要,专门举办了俄语学习班,仅1954、1955两年,就有560余人从学习班培训结业。1956—1957年,电子工业系统先后兴办职工中专20所,业余大学3所,一时学文化、学业务、学技术成为热潮。地方电子工业企业,特别是由轻纺行业转产的工厂,培训职工更不落后,如上海无线电三厂是由棉纺行业转产的,在4 000多名职工中,与无线电技术专业对口的仅有33人,但是通过职工教育培训,只用一年时间就培养出设计、绘图人员120余名,无线电装接工、调测工等近千名,不但保证了转产成功,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一些地方又办起了半工半读学校,为电子工业培养了一批生产后备力量。天津电子仪器厂兴办的半工半读学校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这个有169人的工厂,技术人员仅有14人,工人也多是徒工和一级工,原本只能生产电烙铁、舌簧喇叭等简单产品,当面临生产精密、复杂的电子仪器的任务时困难重重。当年正值中央领导同志提倡半工半读教育,1958年10月,他们在上级机关领导下,敢想敢干,以极大的魄力办起了招收700余名初中毕业生的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1962年11月,有600余名半工半读学生毕业或结业,在留厂的工人中,1964年下半年有4人被提拔为助理技术员,近60人达到三级工水平,顺利完成了产品升级换代的任务。

从高等院校的情况看,1951年全国有36所高校设有电机或电讯系,在校生4 600人,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至1957年,开设电子类专业系的高校有22所,在校生16 427人。“一五”期间,兴建电子类高等学校1所、中专学校6所、技校7所。1所高校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该院前身是1931年苏区中央军委的无线电学校,可称是电子工业教育的“元老”,几经演变,如今改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家“211”、“985”重点院校之一。“一五”期间兴建的中专学校,以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为最早,随后,又在北京、成都、咸阳等地陆续建校,培养了一批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当动手能力的中专、技校毕业生,他们走上生产岗位,有力地保证了电子工业首批重点企业的投产。至1966年“文革”前夕,全国设有电子系科的高等院校达到54所、电子学科专门高等院校2所、部属中专学校9所、技工学校4所、省市地方所属电子中专学校7所,还有一批技工学校。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质量普遍较好,许多人已成为电子工业系统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骨干,有力地保证了电子工业生产、科研任务的完成。

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工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今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成为引导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支柱产业。然而,“文革”开始后,对电子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企业生产连续大幅度下降,经营亏损。电子工业教育事业更是首当其冲,仅部属两所高等院校就连续6年没有招生;13所中专学校、技校被砍掉了12所,教学设备失散,师资队伍下放改行,使企业需要的人才形成严重断层。而“文革”十年,正是世界信息革命、微电子技术飞跃发展之时,经此浩劫,我国本已薄弱的电子工业更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加之人员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与一线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电子工业的发展。

人才问题是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在1977年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在1978年先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1979年2月,四机部召开了全国电子工业教育工作会议,分析了本系统的人才现状及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差距,提出了迅速发展电子工业教育事业的规划和措施。按照规划,部属高等院校由2所增至5所,增强了培养人才的能力,1984年,部属院校在校生达到11 727人,全国高校电子类专业点也增至596个,招生能力扩大到29 150人。自1978年开始,学位研究生培养得到发展,部属3所高校以及15个研究所相继招收研究生,至1984年已毕业271名,在读研究生594名。连同教育系统高校的统计,1983年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有42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多达2 652名。中专学校、技校同样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至1983年,部属中专学校有8所、技校3所、厂办技校达38所。地方兴办电子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期拥有中专学校28所,技校81所。

与此同时,各院校根据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要求,面向企业用人需要,启动了教学改革,调整原有专业,增设新专业,更新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如高校逐步将“以产品设专业”改为“以学科设专业”,增设了光电子技术、应用数学、情报工程、工业管理工程等新专业,向理、工、管(理)结合的多样型大学方向发展。在技校中,如天津(局属)电子仪表技术学校,将原来车、钳、模具、无线电装调4个专业调整扩大为车工与数控、铣、磨、铸、维修电工、设备维修钳工、模具钳工、无线电装调、电工仪表装调、机电一体化、计算机、通信技术、制冷等13个专业。为加强教材建设,1982年成立了高校、中专学校8个教材编审委员会,使教材质量显著提高。此外,还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授课,派遣我国教师出国考察、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广泛吸取最新科学技术知识为我所用。

电子工业的发展是各工业门类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据1988年的统计,已有企事业单位3 460余个,其中工业企业3 050个,研究所140余个,院校56所,职工160余万人。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223.3亿元,年工业总产值599.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主要产品包括无线电元器件、雷达、计算机、通讯导航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等。

近年来,国内的“联想”、“华为”、“中兴”等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也建立了自己不同名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并开展活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职业教育力量。

三、权威机关指导,行业社团支持

电子工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有本系统和教育部门权威的指导机构——全国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电子工业部直接管辖,因此,可从日新月异的国际新技术动态以及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做出指导,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家机构几经变动,目前,电子行业部门已由工业信息化部直属的“教育与考试中心”承担相关的教育培训规划与实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行业工种技能鉴定等任务,并与国家教育部门合作,协调培养电子信息业人才。

电子行业教育类社团——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是推动实施电子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早在1962年就成立了科协和挂靠电子部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电子学会,下设30个专业学会,全国各地也相应地组建了地方学会,规模、影响较大。在“文革”十年浩劫期间停止活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学会得以恢复。几经演变,为凸显其“教育”功能,1994年更名中国电子教育学会。

该学会是由全国电子教育单位和电子企事业单位、团体组成的学术性社团,以促进电子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振兴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为宗旨。下辖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后勤管理教育等7个分会,制定有详尽的《章程》,设理事会为领导机构,学会于1994年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注册,同年10月召开成立大会。长期以来,学会在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电子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学会拥有自己的刊物——《中国电子教育》,从而为电子工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空间。该学会与某些“空壳”学会大不相同,它办实事,工作活跃、有序,甚至可以说相当细密周到,如2014年在学会所属的“后勤管理分会”下,又成立了“伙食专业委员会”,通过了相关《章程》,并举办了烹饪技能大赛,其时有全国14所电子类高校有关人员参加,效果很好。事情虽小,却足以反映该学会的活跃程度。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属下的电子工业出版社创办了一份刊物——《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为信息教育又增添了一个交流平台。

四、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新趋势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职业教育出现了一种“集团化”的新趋势。2008年1月,上海率先由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发起,由50家单位(企业24户、行业协会5户、职业院校21户)组建了一个以企业为主导,跨行业(如有报业集团)、跨产业(如有汽车锁业)、跨区域(如有云南、贵州省单位)的教育集团。集团规定了自己的8项职能:开发教学标准;创新教育模式;建设“双师”团队;推进岗位培训;促进技能鉴定;优化就业环境;开发技术服务;承接政府项目。实行校企共建、校协(会)共建和校际共建,打造合作平台,聚集集团内优质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共育英才。此后,2010年1月,江苏泰州市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也宣告成立,限于地区条件,规模自然小于上海,集团定位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并为产业服务的开放型职业教育联合体”,规定了“以校企、校际合作为基础,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纽带,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合作共赢为原则,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各自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能力和教育培训质量,培养符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集团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和技术合作协调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是集团理事会。集团的成立可以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使职业教育得到“集约发展”、“融合发展”与“内涵发展”。北京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也于2012年12月成立,它是北京电子控股公司与北京市教委共同管理领导的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合作的非盈利组织。成立时有成员单位60个,企业34个,学校12个(中职8个、高职2个、高校2个),协会4个,科研及其他单位10个。以集团形式发挥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部门的综合优势,促进校企合作,统筹职业教育资源,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职前教育与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电子信息职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首都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及管理研发、推广、咨询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集团化”趋势确有许多优越性,如可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克服管理多头弊端,充分发挥各教育单位的教育培训潜能,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或可认为,它将会成为电子信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综观新中国几十年电子工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做如下概括:

首先,随着国家电子工业建设从“军工”优先到军品、民品共同发展,在职工队伍相应扩大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其次,紧跟世界科技进步,从电子化到信息化及时更新教育培训内容,依据不同层面需求进行培育,基本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要求。

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后,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培训结构,又呈现“集团化”趋势而逐步强化其功能。

最后,既有政府强力支撑、权威部门的重视指导,又有真办实事的群众社团为依托,从而积极开展活动且卓有成效。

人才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因此,强化电子工业职工的教育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乃至推动科技进步的电子工业职工队伍,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天津市试办半工半读学校的经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5:3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

[4]天津电子仪表技术学校.调整专业设置 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J].中国电子教育,1996(1):66-68.

[5]于致田.中国电子工业40年巨变[J].中国改革,1990(1):40.

[6]郑贵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的成立[J].中国电子教育,2004(1):77-78.

[7]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秘书处.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西南科技大学召开大会[J].中国电子教育,2014(2):78.

[8]泰州市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J].江苏教育研究,2010(21):2.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