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

  • 投稿敖御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58次
  • 评分4
  • 43
  • 0

李欢 高涵 文苗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当前,核心能力正日益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重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探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分别有合作式融合、嵌入式融合、关联式融合、共享式融合、一体式融合、内生式融合等模式,无论哪种路径,产教融合是其核心要旨,提高学生核心能力是其灵魂,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其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产教融合;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40-04

研究表明,GDP增长1%就可以为我国创造100 万个就业岗位,在这100万个就业岗位中,就会需要9~10万个左右高技能人才。未来高职学生的培养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既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又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强烈渴求的关键点。笔者认为,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当下国家选择。

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很多项目中担任高级技工、工程师的重要角色,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他们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一项工程完成的质量。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新的生产模式产生,对劳动者所拥有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毕业生的定位是技术人员,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导致毕业生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学校应当适应市场的发展,与企业合作,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核心能力的人才。笔者拟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索几种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校企合作式培养

校企合作是通过职业学校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且与自己所设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获取实训设备及顶岗实习机会,学生接受企业人员指导;同时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培训企业员工等,实现两者资源互换的一种双向沟通、相互依赖的融合方式。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产生在美国的合作教育。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它的宣传资料中解释:“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上的学习与职业上的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参加工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行为,而这种行为基于资源依赖。资源依赖是指组织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内,不可能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资源,而不得不依赖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中引进、吸收、转换各种资源,进而形成组织间的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即是资源依赖的一种具体表现。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依赖,合作式融合的原则是两者之间的行为是平等的,彼此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是合作的前提,也是长期依赖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合作式融合的内容主要是行业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的设备仪器、顶岗机会及指导与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技能人才、员工培训及技术合作。

在实践中,合作式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参与产业生产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基于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即加强理论素养的养成,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涌现出很多典型案例。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结合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与几个机车、车辆工厂合作办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展开的合作,如浙江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培养大批中初级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

引企入校式培养

引企入校是指为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将企业生产等相关资源引入到职业学校,借助真实的岗位环境,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创设生产情境的一种融合方式。这种嵌入式融合的载体是校内实训基地,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重心是深度产教融合,理论基础是资源共生。共生是个体或组织为了获得生存,而按照一定的模式彼此依赖、互相依存,形成共同生存、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共生的形成主要包括单元、模式和环境三类基本要素发生稳定和谐的结构关系。嵌入式融合是职业学校主动选择的一种共生行为,它以校内实训基地上的生产线为共生单元,以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共生模式,以校企互利共赢为共生环境,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基于此,嵌入式融合的原则应以产业布局为导向,坚持将岗位环境引入学校,岗位需求引入教学,岗位标准引入学习,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嵌入式融合的内容是学校把企业文化、岗位标准、职业要求引入核心能力培养中来,在管理中养成学生品质理念,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并将职业要求与核心能力标准融合,实现两者共同增长的长效机制。

在实践中,由于历史、现实及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高职教育普教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随着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步认识到需要将企业相关资源嵌入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中来。嵌入式融合的方式是多样的,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多种融合的可能,在实践中有全面合作、订单培养、共同研发、股份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有项目式嵌入融合和整体式嵌入融合两种方式。项目式嵌入融合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将相关企业的某个生产项目引入学校实践教学的一种合作方式;整体式嵌入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使个别微小企业入驻学校的一种合作方式,如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根据兽医专业的需要将一所宠物医院引入,学生有了实践的平台,医院有了发展的空间,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生、协同发展的局面。

集团办学式培养

集团办学是通过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与整合,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与合作,特别是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使职业学校的教学链、经济的产业链和社会的利益链互相对接,构成系统的人才培养、输出、聘用、培训体系的融合方式。这种关联式融合是参与各主体在平衡权责利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优势,获得发展的一种自我选择。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目标实现的个人或组织,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是指与职业教育存在合法性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学生、教师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由于自身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其利益诉求的差异,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综合平衡、高效集约、互利共赢等原则,厘清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可为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提供良好的对接环境。关联式融合的原则是采取一定的组织方式集中财政经费投入,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实现集中优势力量对接与集合,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培训,就业与创业等得以对接,扬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进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现。关联式融合的内容利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将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改善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空间相对封闭、无法得到融通的局面,而关联式融合可以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障碍,解决企业与职业院校信息不对称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等的问题。

在实践中,关联式融合的典型例子是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为了克服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产业与职业、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校、岗位与教学等的脱节,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一定的组织使多个利益主体参与,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部分的对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实践中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教育集团主体共同参与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能鉴定等方面能够广泛征求行业企业意见,发挥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实现政校企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其中,一些职业教育集团结合实际探索集团成员学校间中高职课程衔接,搭建集团内的“直通车”,允许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打通彼此间的壁垒,构建集团内的“立交桥”。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的主体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从1992年国内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至今,我国已建职业教育集团约700个,20年间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和90%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参与,覆盖行业部门100多个、企业近2万家、科研机构7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校办企业式培养

校办企业是高职院校具备一定实力或在政策资金支持下,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长远发展而创建公司或工厂的一种行为,是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于一体,兼顾学生实训与教师培训的一种特殊的融合方式,其典型特征是企业或工厂隶属学校。一体式融合是产教融合的高级阶段,校办企业或工厂有很强的市场性,这就需要遵循市场中企业经营的一般准则,其核心是产权,而产权交易理论是其学理基础。产权交易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规范化发展,经济主体间发生的生产要素及附着在生产要素上的产权有偿转让的经济行为。生产要素的流动是产权的转移与让渡,运用市场机制,保证校办企业产权交易的有序进行。校办企业的产权是指学校对资源所能行使的权力,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及派生的占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权力组成的权利集合。一体式融合的原则使校办企业在进行正常产品生产的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教学,两者需要兼顾,不可偏废。在发展过程中科学管理,妥善经营,取得良好收益,实现学校资源不断累积。一体式融合的内容是从教学角度出发,工厂依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和专业教师技术培训与工程实践等与教学有关的活动;从生产角度出发,进行产品生产,获得收益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校办企业的规模、设备条件、经营水平必须适应市场环境,获得市场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明确校办工厂的功能定位,使其功能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实用。

在实践过程中,职业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逐步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根本路径和制胜法宝,但是校企合作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和学校的性质、产权、利益等关键要素决定的,其中企业的盈利性和学校的公益性(即非盈利性)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办企业或工厂是一种大胆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这也是许多学校积极创办企业或工厂的重要原因。校办工厂作为职业学校内部良好的实训基地,能够形成新的互动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最终形成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企业关键岗位技能深化为目标、综合知识水平提高和文化融合为宗旨”的培训方案,形成深度融合的校企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广东江门市技师学院长期推行“产训融合”,即产品、产业、产销、产能与训育、训技、训体、训形结合,系主任兼车间主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开办工厂,可以有效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企业办学式培养

企业办学是行业企业结合自身产业类型,配套性地开办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相对独立地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一种融合方式。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不是本质规定的社会功能,而是在拥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需求驱动下的一种资源衍生功能,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一种实践。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个体中的能够迅速增值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的投资主体是特定的企业,投资客体主要是企业内的员工,投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增强企业实力。内生式融合的原则通过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开展员工培训,推动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保证产品质量和提升科技含量,进而提升企业资产运营的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内生式融合的内容是行业企业了解自身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协调,使企业参与教育管理部门,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确保培养、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基于资源衍生的内生融合在实践中主要有企业和行业办职业教育两类。一类是企业办职业(技工)教育。企业凭借自身力量独立办学,该类型适用于处于成长和变革中的大型企业,因其经济实力雄厚、员工数量众多、专业素质要求高、员工培训任务重的特点,客观上需要这种企业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学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例如,中国一汽教育培训中心就是由一汽职工大学、一汽党校、一汽汽车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整合而成的教育集团,其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的特点。另一类是行业办职业(技工)教育。由于企业的情况不同,不能要求企业都以相同的方式办职业教育,应加强和发挥行业组织的职业教育协会的调控和服务作用,某一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企业以共同出资、平等互利方式,联合组建和发展。通过整合行业培训与教育的师资、财力等资源,组建行业性的企业教育培训实体,发挥行业培养及培训的教育功能,解决企业员工专业知识更新、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的问题。

核心能力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场发展所必备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基于产教融合的培养途径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摆脱只停留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上,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困境,使学生拥有能不断适应职业岗位新变化的核心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文章,张学英,凌光,咸桂彩.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及趋势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7):96-98.

[2]李霞.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大学,2011:1-4.

[3]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3-36.

[4]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26.

[5]Mitchell, Agle, Woo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ty Cou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4):53-886.

[6]王河.构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N].中国教育报,2013-01-02.

[7]潘新平.中国产权交易市场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1-83.

[8]由建勋,孟爱霞.校企“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38-40.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