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北洋政府时期职业教育概览

  • 投稿席琳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99次
  • 评分4
  • 46
  • 0

摘要:北洋政府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掠夺并企图分裂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生凋敝;另一方面,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之路,教育界有识之士在艰难困苦中谋求教育救国之道。这个时期在学制系统、教育发展方面建树良多,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北洋政府;职业教育;概览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78-03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并没有走向民主、富强之路,而是陷入了军阀混战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之下。这段历史,大致可界定为1911~1927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职业教育走过了极为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历史背景概述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孙中山随后辞去大总统职务。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周恩来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为反抗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爆发了“五四”运动。这场近现代史上的人民斗争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确立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6年7月,国共联合发起以“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和“统一中国”为宗旨的北伐战争。就在北伐即将胜利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于4月18日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那么,在中国社会如此大动荡、大裂变的态势下,中国教育又有何作为呢?这可以从以下两位代表人物的教育主张中略见一斑。

一位是蔡元培。他于1912年担任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在他主张的“五种教育”中,尤重“实利教育”。他指出:“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于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而国甚贫,实利主义教育固以当务之急者也”。

另一位是黄炎培。他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48人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学制系统概貌

北洋政府时期的学校系统,主要体现在如下两部学制文件中。

(一)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于1912~1913年,因这两年分别为壬子年和癸丑年,故名。其学制系统如下页图1所示。这部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个系统。

普通教育设初等、中等、高等三段,因初等教育又分为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故总称三段四级。共修业18学年。

师范教育除设立小学教员讲习所外,设师范学校(二部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均习预科一年,高师本科三年后可续读研究科两年。

实业教育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和专门学校本科三级。乙种实业教育相当于高等小学程度;甲种实业学校修业四年(含预科一年),其程度略高于中学;专门学校本科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层次,修业四年后可续读研究科(可视为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两年。

(二)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于1922年11月2日颁布。因时年为壬戌年,故名。同壬子癸丑学制相比较,壬戌学制更为精炼,也更为接近当代学制系统(如图2所示)。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一是在普通教育中规定了“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中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二是初步确立了“普职一体化”架构,在高等小学中开设职业准备课程,在初、高级中学中设职业科,且高级中学中所设职业科数目要多于初级中学;三是师范教育虽设在中等教育层级,但其毕业生可升入大学校和大学院深造,以培养高级师资人才;四是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除设立与中学同层级的“职业学校”和与大学校同层级的“专门学校”外,专门学校的毕业生还可以升入大学院继续攻读。

纵观上述两部学制,可以说,与清末的“壬寅学制”(1902年)和“癸卯学制”(1904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完善和进步,其历史地位与借鉴价值不可低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囿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条件,这两部学制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职教发展概况

(一)教育宗旨

1913年8月,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颁布“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与技能为宗旨”。

“实业学校令”对实业教育的学校系统亦做出了相应规定。例如,将初、中、高等实业学校分别定名为乙种实业学校、甲种实业学校、专门学校,形成了完备而独立的实业教育体系。1915年后,又增设“实业教员养成所”和“女子职业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格,强化了普、职教育的融合,取消了初等职业学校(乙种实业学校),仅保留中、高等层次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往上则与“大学院”相衔接。

(二)课程设置

1912~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两度就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和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发布规定。因实业教育所涉专业繁多,这里仅以乙种学校课程设置为例,以管窥一二。

乙种实业学校的课程类别分为“通习科目”和“专门学科”两类。通习科目主要有修身、国文、数学、理化大意、图画、体操和实习等。根据所习专业需要,可酌设地理、历史、外语等科目。专门学科则分为金工、木工、漆竹工、织染、窑业(陶瓷)、漆工6种,每种专业又分别设定修习科目。显然,仅就上述规定而言,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相近的课程框架。

(三)实习实训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实业学校规程令”规定,实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间,除商科专业可酌减外,一般学校须占总授课时数的1/5以上。1922年,“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第一次大会做出决议(后被教育部采纳),规定实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间占比不少于1/2。

在教育改革方面,最力者当属黄炎培先生及其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该社成立的《宣言书》,历数了当时教育“重理论而轻实习”之弊,指出“实习非所注重,则能力无自养成”,进而提出“沟通教育与职业”的主张。这对于第一届全国“职联会”决议的形成,乃至后来以及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都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价值。

(四)职教规模

据中华职业教育社分别于1922年、1925年、1926年的统计,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规模大致如表1、表2、表3所示。

历史启迪概要

(一)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基

与清末职业教育相比,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理论上步入了相对系统和完善阶段,并且对后来的职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方面,居功至伟者当属黄炎培先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大职业教育思想几个阶段。而北洋政府时期恰恰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奠基期。最初,他有感于当时教育的腐朽空疏,提出“欲求学校教育之见功,教育主义必重实用而后可”的主张;进而又提出了“用教育的方法来达职业的目的”,发出了职业教育的先声;继而又提出了“改良职业教育必须同时改良普通教育”,成为推进普职一体化和校企合作办职业教育的首倡者。

(二)职业教育实践的探索

纵观这一时期颁布的两部学制文件和“实业学校令”等相关教育政令,至少有如下可圈可点之处:其一,构建了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设立了初、中、高三级职业学校,而且注重职业专修和补习等职前、职后教育。其二,注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如在中小学开设职业准备课程和职业科,尽管规模有限(参见表2、表3),但无疑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式。其三,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格。不仅有相当于专科和本科层次的“专门学校”,而且还开设了本科后教育。其四,注重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毕竟有别于普通教育师资,因此专门设立“实业教员养成所”(清末称“实业教员讲习所”),这是很有见地的举措。

(三)职业教育状况的分析

与清末相比,北洋政府时期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比仍很低。例如,1912年占比为9.48%;1916年占比降为0.43%;1912年学生数占0.11%,1916年仅占0.08%。第二,学生就业困局尚难破解。“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黄炎培语),而有幸就业者又往往用非所学。第三,单就学制、政令来看,确有许多有价值的突破,但从实际情况看,则多有议而不行、行而无果之处。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列强的操控和北洋政府的政治腐败。但社会有识之士和进步教育家在艰难困苦中的奋斗,以及取得的有限却难能可贵的成就,是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逝者已矣。但人们不应忘记,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是在历代先贤艰难探索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中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成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3]陈振江.百年风云[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