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生命意义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变革

  • 投稿阿喂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26次
  • 评分4
  • 60
  • 0

肖飞 敬丽华 黄远征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无生命”现象值得关注,这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追求知识和身心发展的主要阵地,它通过特定的课堂情境,激活课堂活力,开发课堂潜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活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意义视野下的高职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塑造平等的师生对话文化、打造师生共同学习开发的课堂平台、创造情境性学习环境、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四个方面着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生命意义;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232-02

一、高职教学本应具有生命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目标,是“人”而不是“器”。

台湾著名教育家游惠瑜认为:“正规的教育制度中应该提供对生命的思考与建立,也就是提供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目的探索的教育,以启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更积极帮助人创造与实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之后,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过去长时间工具理性至上和就业教育思想的束缚,课堂变得知识化和功利化。教育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让每个个体人格更为完善,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教育的生命回归是最关键的。

二、生命意义视野下的高职课堂教学的核心指向

(一)教学即解放

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享有绝对权威,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发号施令者。教师把知识“存入”学生大脑里,学生只是知识的存储器。最容易被灌输的学生恰恰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听话,不会拒绝做被动的客体,他们丢弃判断性思维,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老师的模式。这种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意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万人同音、毫无个性。它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把人当成了“物”,教学过程只是产品加工过程。

教学即解放就是以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为起点,对话成为重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等级式的,而是水平式的。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互惠式关系,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向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的解放就是要避免把学生“物化”和“工具化”,而是把他们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整体的人、成长变化的人。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协调者,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提供资源,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即开发

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而不代表“天国”。可是很多老师却在乐此不彼的扮演着“天国”,他们俨然是“知识的源头”、“真理的化身”,很多老师感觉上课很累,这样勉为其难的“扮演”,不累才怪。推开教室的门看看,我们的教师还在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的“灌”,一遍又一遍的“浇”,自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学生一旦面对新的知识时,依然手足无措,一筹莫展,成为不会自由飞翔和主动觅食的“待哺”小鸟。

教学即开发教师要敢于开发和创新,勇于探索和实践。要开发学生的胆识、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是开放的课堂的重要特征。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即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即创造

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学生登台激情表演;教师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彻底的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师者,传道授业者。教师要把书本中的“符号知识”内化为‘生命知识”,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只有这样,教师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才能感情充沛地把“生命化”的知识传给学生。这样比教师刻板地传授“符号知识”效果要好的多。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通过发现、选择等方式来对教师授予的知识进行建构和创造。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之下自主活动、自我控制、自我内化,从而进行着创造性的学习。

(四)教室即成长

“生命课堂”所追求的不是要用固定的目标来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这样的教育是无活力的,我们要做的是必须“把教育从无活力的概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因为,一切现实的目的性只能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确定他的未来。理想的课堂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课堂中要树立起发展和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激发学生为理想而不断地发展,培养一种思维发展与生命过程相统一的人,超越意识与超越能力相统一的人。“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一种生命美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到自己生命的无限发展力量。

三、生命意义视野下的高职课堂教学设计

(一)塑造平等的师生对话文化

平等对话是生命课堂赖以存在的环境。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交往这一事实说明了教育与交往的内在统一性。在教室中,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

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对话文化,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学生不再是受规训的人,而应该是和教师享有平等地位的对话者。对话课堂文化就必须把师生关系从传统的“‘我一他”型中解放出来,建立起平等的“我一你”型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生命课堂承认了学生作为生命体的整体性和主体性,在受教育的活动中,学生以一个完整生命参与和投入,发挥他们最对自我发展的能动作用。

(二)打造师生共同学习开发的课堂平台

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成为“实践共同体”,对同一主题或学科领域有着共同的兴趣,长时间从事共同的实践和事业,分享共同的知识、信念、价值观、历史和经验兴趣,形成自己文化的统一性、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再生产机制。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要实现知识共享、权利共享、责任共享、共同致力于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氛围,发挥出每个人潜在的创造能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学习的目标,协商达成目标需要的手段、策略等。这种开放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上开放讨论,就是改变老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的意义生成是以生命体在课堂情景中进行交往互动为基础的。

(三)创造情境性学习环境

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围绕着“知识建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提供良好环境和支撑的过程。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学情境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所谓真实的情境,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场所和条件。二要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状态,从而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设计协作情境。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师生的交往互动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个体以其原有的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进行学习,对同样的现实问题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人而有效的学习。在设计时,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小组活动,促进信息交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观点。

(四)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谓“动态生成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灵活性。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作为一般要求,具有普遍性、基本性,但课程目标又有它的超越性和不确定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终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让学生去实际感受和体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内驱力,进而转化为创造欲望。

第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灵活性。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允许教师立足实际,着眼发展,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加强教材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游刃有余,敏锐捕捉可能产生的生长点,积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最佳效果。这样,师生都能在“生成”过程中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弘扬个性的灵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第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灵活性。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过程关联式策划,不是硬性规定步子大小和全班同步行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速度。为了达到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应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这一实际情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森.课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1).

[3] 兰震.试论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2] 余晖.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9).

[4] 于进.创新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探索,2010,(4).

[5] 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