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58次
  • 评分4
  • 43
  • 0

施皓

摘要:职业素养作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培养落到了实处,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作站;高职;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施皓,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18-03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育人载体,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不明显,影响了就业竞争力。为了适应产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高职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就变得迫在眉睫。

一、厘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般来说,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就是高职毕业生从事某项工作必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

高职院校为了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普遍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知识、技术的传授和训练,然而,只有将专业技能转变为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再转变为工作绩效,才能真正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生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显现在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隐藏在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以此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企业、学生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2]

二、建立“工作站”,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

2008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工作。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在实习、毕业生相对集中区域设立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如图1所示),搭建了校地之间的人才输送、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渠道,为学院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

“工作站”开发了校企合作育人新途径,以“订单”培养为突破,人才共育;以项目合作为载体,专业共建;以兼职教师聘任、双师培养为手段,人员共有;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保障,基地共享。把“工作站”打造成了学生校外实训的“大本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桥头堡”、人员互聘的“联络处”和信息共享的“交换机”,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增强了学院办学活力。[3]

依托“工作站”,学院深化区域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专业,将管理机构建到企业,把服务育人送到岗位,营造了真实具体的职业情境,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平台。

三、依托“工作站”,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一)校企共建专业,开发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平台,在专业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方法,更要重视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

学院利用“工作站”平台,邀请对口行业企业负责人、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校企共建专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并及时反馈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动态,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适时的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也让学生认同企业的效率、竞争、服务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群来设定培养目标,从岗位的实际要求出发,进行能力分析,设计编排对应课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来开发课程体系,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职业意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增强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将知识型课程体系转变为能力型课程体系,并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组织教学。

(二)校企共建基地,完善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教学环节

在“工作站”作用下,学院主动“走出去”,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站内建立了577家校外实训基地,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在优秀合作企业中统筹建设了8个“厂中校”,并统一进行协调管理。根据教学进程,学院每年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和就业,感受真实工作情境,提高综合能力。

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拓展“双主体”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教室、实训室、车间”与“教、学、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各类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在感悟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并在其中接收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教育,缩短了就业磨合期。

(三)校企人员互聘,推进职业素养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工作站平台,建设了30个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和50个兼职教师储备基地。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校企人才互聘、专业技能认定等途径,加大了“双师”素质培养力度,积极鼓励专业骨干教师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进行社会实践。

依托“工作站”,学院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修改、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实验实训、指导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等途径,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校企文化互融,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的文化氛围

利用“工作站”资源,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来校围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内容作专题讲座,校企联合开展操作技能和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市场调研、产品推销等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与假期实践,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等,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建立“工作站”流动党小组——“红色驿站”,开拓了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并在校外实训基地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校企共同评价,形成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反馈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以职业岗位能力考核为主线,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与行业、企业规范接轨,注重过程考核,形成了校企共评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机制。

“工作站”教师定期走访调研,发放企业和毕业生调查表,将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信息和状态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院相关系部和部门。学院据此研究提出改进方案和需要完善的措施,对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3):61.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14.

[3]彭银年,裴智民.“四方三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52.

[责任编辑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