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职业化视角审视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对接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12次
  • 评分4
  • 47
  • 0

糜红缨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具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建设主体、终极价值目标和建设氛围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异性。高职人才培养的性质和模式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建设可参照工业文化建设,用工业文化中工作价值观的先进性要求培育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可以通过文化主体的对接,引导高职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通过文化价值观的对接,帮助高职生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通过文化氛围的对接,缩短高职生职业适应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化 高职校园文化 工业文化

[作者简介]糜红缨(1965-),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校企合作视阈下的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对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88000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27-03

当前,高职教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共有的特征也可称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当然高职院校又要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高职院校如何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突出职业特色,构建鲜明独特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形成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实现职业化的转变,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比较分析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内涵

要正确理解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关系,准确把握二者的内涵是必不可少的。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校内所有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种实践活动中,由所有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认同的一切办学理念、教学风格及人文精神的总和,它主要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构建而成。

工业文化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以所有企业家、白领和蓝领工人为主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由所有企业家、白领和蓝领工人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总和。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同质性分析

1.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致。从文化的功能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广博系统中,高职校园文化和工业文化应该属于亚文化的一种,二者对人的关注方向一致。高职学校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自身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他们的行为准则,陶冶着他们的道德情操,激发着他们的工作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追求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促进所有师生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工业文化同样通过自身无形的力量,规范、激励和引导所有企业家、白领和蓝领工人,使他们的价值判断、道德品质及行为方式趋同于主流社会文化。优秀的工业文化能够规范所有企业家、白领和蓝领工人的行为方式,激励他们用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引导他们树立尊重劳动的工作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无论是高职校园文化还是工业文化,都是借助文化的育人功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文化的内容都具有开放性。从文化的内容看,高职校园文化和工业文化都具有开放性,社会文化中合理的优秀成分对两种文化都有借鉴作用。换言之,两种文化只有与社会文化相融合,才能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发展。学院的办学定位、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是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依据。同时,高职学校吸收社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主要包括作为保障的政治文化、作为导向的科技文化、作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作为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一个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体系。工业文化的形成也有趋同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家对社会的关注及与大学的合作成为趋势和必然,特别是那些从高校直接衍生出来的高新科技企业,大学文化对它们产生了深刻的熏陶,企业文化也深深地刻上了大学文化的烙印,宽厚博大的文化底蕴为工业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文化的外在载体基本相同。从文化的外在载体来看,无论是高职校园文化还是工业文化,都具有由表象到本质的层次依托,其中,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划分,使之形成由外而内、由有形到无形逐步凝结的“核动力”。物质文化作为一种表象,在工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都属于有形文化,是浅层次文化,主要指硬件设施的建设,它包括企业和学校的地理环境、建筑布局、艺术景点、文化设施等方面。制度文化是保障,在工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都属于深层文化建设。没有制度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最早萌芽在荷兰,就是因为荷兰较欧洲其他地区更早形成了私有财产权利制度。学校与企业一样,良好的规章制度能激励和制约全体师生、企业员工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厂风的建设。精神文化在工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都是文化建设的本质和归宿,也是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导向,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充分体现,而企业精神在企业中的地位与校园精神在校园中的地位旗鼓相当。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异质性分析

1.文化建设主体不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工业文化建设主体是企业家和工人,老师与企业家、学生与工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很多高职老师觉得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研究学问是社会和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使命感的引领下,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为学生着想,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人生的价值。企业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对事业执著,对员工关心,以崇高的事业心创造着物质财富,又有强烈的奉献社会的责任感。高职生最缺乏的不是技术和业务能力,而是责任感和吃苦精神。数据显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常州科教城几所高职院校的就业数据统计近几年都不低于98010,有些校企合作或订单培养的专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量很大,很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安排上岗。但据校方的跟踪数据显示,由于部分高职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匮乏,导致其就业随意性太强,职业忠诚度低,离职率也是居高不下。这种对己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使得学校的社会声誉受到影响.学生的个人信誉逐年下降,同时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很多高职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不能忍受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不能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缺乏吃苦精神。然而工人在企业里,必须工作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责任划分非常清晰,上级布置的工作必须完成,完不成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回避。

2.文化终极价值目标不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职校园文化是“以文载德、以文育人”,校园内开展的多项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终极价值取向是促进高职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企业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在企业里,工作业绩是员工收入、奖金、晋升的重要依据,工业文化的终极价值目标是追求生产经营的利润最大化。

3.文化氛围不同。高职校园里的利益矛盾不突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较小,相比企业而言文化氛围更为宽松、含蓄和内敛。受优胜劣汰市场规则的影响,企业的竞争氛围比较浓厚,企业文化是为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服务的,其核心是创新、竞争和利益导向,文化氛围更为严格、明确和外显。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一)高职校园文化职业化特色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伴随着中国企业融人经济社会全球化大潮,更多的中国创造取代中国制造,生产方式的柔性转变、高新技术的快速崛起、第三产业的迅猛增长,都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悄然发生了变化。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院校,技术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定,是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鲜明的职业化特色也应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体现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应借鉴工业文化的合理成分,实现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打造学术气氛与动手实践相辅相成、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相得益彰、社会理想与职业道德齐头并进的校园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的环境。

(二)工业文化中工作价值观的先进性要求

工业产品是工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工业文化彰显的是社会文明。新型工业化除了要解决新领域、新装备等技术问题,同样需要工业文化为依托——一台漂亮的轿车,背后是几百上千家中小配套厂、数十万产业工人,没有坚实可靠的文化根基,就没有高质量的现代化工业产品。企业希望构建的应该是具有“狼群”一样特质的合作团队,这个团队有共同的认知能力,有一致的文化追求,尊重个体差异又有合作精神,崇尚吃苦在前又反对单打独斗,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勇于承担责任。但目前的大学生普遍不愿进工厂,在工厂工作大多被认为没出息、没本事,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一线员工年流失率在10%~30%。一流的团队和一流的产品都要靠一流的人才来创造,这就需要培养具有现代工业文化意识、具备先进工业价值理念的人。高职教育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只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才能为工业化培养大量的具有先进工作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职业化视角下高职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对接点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化特色,必须实现与工业文化的对接,集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之所长,并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性相融合,从而形成自成一体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有效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化素质。

(一)文化主体的对接,引导高职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

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是实习期。不过,很多高职生在实习期间找不到实习单位,而学校推荐的工作单位他们又不愿去,主要原因是这些高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角色认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给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带来了不利影响。高职校园文化要实现与工业文化主体的对接,让高职生在与工人零距离的接触中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性质。优秀的校友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激励和教育的作用,他们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学习就业提供指引,带来动力。高职院校既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定期邀请已就业的工人校友回校举办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会,又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把在校生送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聘请企业的一线工人做实习师傅,在与工人校友和实习师傅零距离的接触中,引导高职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

(二)文化价值观的对接,帮助高职生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

高职校园文化要通过与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对接,请企业精英到学校开设讲座,用他们对真实事迹的讲述,将企业文化中的合作意识、市场意识、责任意识及服务精神、创新精神等优秀文化理念传输给学生,增强感染力。同时,高职教师要主动了解研究全球知名企业的文化价值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惠普、IBM、英特尔、宝洁、柯达等6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的价值观,均具有“科学管理、顾客至上、鼓励创新、以人为本、价值驱动、集体主义导向”这六大特质。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些理念,并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让学生早一点了解先进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使他们从单纯的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对文化和精神的追求,进而确立积极的工作心态和价值理念。

(三)文化氛围的对接,缩短高职生职业适应期

很多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如严格的管理制度、较大的劳动强度以及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导致其丁作不久就被单位辞退。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期可以移植企业管理制度,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深度对接,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模拟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在校学生,平时上下课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杜绝迟到早退,不允许带早餐进教室,一经发现都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实习期间,要按照企业的流程和安全规程进行操作,培养学生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举办的经济节、科技节、技能竞赛等文化活动,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提前体验企业生活,真正融入企业氛围中去,为以后的正式就业缩短职业适应期,提高就业成功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工业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大。进一步探索工业文化与高职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对策及路径,提高文化育人的功能和实效,也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内涵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化发展的深层影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 19号)[2l.2014-06-22.

[3]仇峥.新型工业化与工业文化[N].重庆晨报,2012-08-24.

[4]糜红缨.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双效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36).

[5]陈学风.整合与建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双重维度[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