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李 维
“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职校技能比赛,却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注意。起因是一个拥有传奇经历的参赛选手——周浩,他毅然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退学,选择并不知名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国内顶尖高校的高材生,到普通技校的技术下人,这样的转变不能不令人惊叹。2008年,周浩考出了660多分的好成绩,位居青海省理科前五名。按常理,这么好的成绩当然要选择北大、清华这样一流的高校。后来在家人及恩师的游说下前往北大求学,然而事与愿违,所选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经历旁听,转院、休学等一系列痛苦之后,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适应,无奈之下退出北大。于2011年进入北京下业技师学院,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和生活,找到兴趣后学习劲头十足,很快成为该院的优秀学生。尽管很多企业求贤若渴,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他认为自己学得不够,还要继续深造,目标是朝着复合型技能人才发展。
本月初,这则新闻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笔者并非想通过特例来否定北大。百年北大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毋庸置疑。而且从目前来看,周浩从北大转到技校只是个案,没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比高等教育更有吸引力。但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广向媒体透露。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令人疑惑的是,既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乃至社会发展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何却很难被社会所认同,很少进入公众视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说来有三个方面:其一,社会因素。就业机制与政策有待落实,国家虽然出台了许多促进职校生就业的政策或措施,但往往难以落实。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误区与偏见,许多学生、家长都不愿选择职校。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招聘时动辄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职校生难以找到合适的下作;其二,学校因素。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没有通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就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开设新专业,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压缩课程内容,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缺乏。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扩展,但师资建设却未能跟上发展步伐,师生比例失调。大多数职校教师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缺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新人职的教师拥有高学历,同样未在企业挂职锻炼。再者,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不仅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现有职校教师的培训需要,而且布局不合理。实训基地未能满足职校教学需要,遭遇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管理制度不规范、功能不完善等尴尬;其三,学生因素。许多职校生对自身缺少理性分析,一味追求薪水高、环境好的岗位,喜欢盯着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企业,不愿意考虑欠发达地区就业。再加上没有考上好的大学,认为职校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有较重的心理压力。
解决上述问题绝非易事,也有一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首先,要对职业教育办学加大调控力度,加强现有职校的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同时避免重复建设,浪费教育资源;其次,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机制,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用性、实践性为原则,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下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专业设置、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再次,构建良好的就业体系,做好就业推荐工作。从职校生人校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学校除了传统的校园招聘、社会推荐外,还应与企业、人才服务机构加强沟通,为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从国家层面制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
“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下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既需要学术研究型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有消除职业教育培养低层次产业工人的观念,才能让更多优秀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到那时,我国才会形成一流高等学府与一流职业院校共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