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漪 杜伟 白俊杰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更高效率地完成职业指导工作,促进更多的就业者达成职业成功是职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而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探讨如何以提升大学生内在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从职业素养的培养入手清晰陈列了若干个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有效方法。
开展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此工作帮助指导对象实现人职合理匹配达到职业成功。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而言,找到大学生的就业特点,抓住工作重心,达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至关重要。在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的背景下,笔者试从大学生内在职业素养入手,探讨帮助其提升职业竞争力,从而在众多就业者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心仪工作的合理途径。
影响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因素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也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影响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职业指导所处的职业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宏观就业政策及相关行业政策对职业指导的影响以及高校自身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自身的建设,如自身工作能力、工作水平、职业素养等;还包括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如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辅导、课堂教授、交流讨论等辅导形式及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等;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入学前及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其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应该包含在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不能单靠职业指导起作用。但是,专注于提升职业素养的职业指导工作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重要性
目前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重视。同时,作为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时注重的往往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的提升和认知层面的指导以及就业政策解读等等,对于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
事实上,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考虑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一些基本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发展潜力等。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虽能满足企业专业要求却不能胜任岗位,更有很多应聘者最终因为工作态度等非业务原因无法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较高职业素养的应聘者能凭借自身的优势很快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们可以帮助用人单位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从而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迫切的社会任务。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一般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与以往我们理解的职业素质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职业素养更强调职业人在整个职业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与作风、基本修养等。
笔者认为现代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要树立健康的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不怨天尤人,不迷失方向,从观念上彻底解决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第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熟练业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顾全大局,做事认真专注,懂得责任比职责更重要,有职业信誉等。第三,要懂得完备的现代职业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仪表优雅、大方,行为举止规范,谈吐健康得体,能代表职业身份等。第四,要具备现代职业精神:乐观、向上、自信、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突破自我,要胜不骄、败不馁,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第五,应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能知晓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推销自我和人际交往,懂得换位思考和赞扬他人,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断提升自己。
如何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开展职业指导
首先,建立“层级内化指导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单纯的形式上的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有所提升,因此应该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笔者曾参与过应用心理学“内化效应”建立“层级内化模式”以干预学生的研究,因此提出尝试将此模式应用到职业道德的指导教育过程中。内化,即将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层级内化,即把内化过程按照一定认知规律有计划地分步进行。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将内化过程划分为两步。第一步,在学生心中根植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一观念与学生思想中的固有弱点共存,并形成一对矛盾。起初,根植的正确观念可能处于劣势等级,然而我们通过心理学手段,不断扶植这一正确观念,使之与固有弱点形成对抗。这里谈到的第一步心理手段包括感知、自尊、暗示、模仿、迁移。具体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形态,同时告知学生若未形成此目标的后果及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心产生驱动力向正确方向发展。第二步,运用条件反射原理等心理学操作手段,使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加以强化,形成优势等级,进而内化为人格中的一部分。主要应用手段是社会感染。例如在校园中制造一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氛围,树立一些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等。
其次,搭建优质资源及活动交流平台,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两个有效途径。第一,多读书,多积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为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汲取知识的途径,告诉学生应该看什么,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另外,职业指导工作者也应组织一些交流活动,引导同学们共享优质资源,进行经验分享等等。第二,参与各种文化相关活动。一些对文化的理解在碰撞中可以得到激发和深化,从而使大学生得到素养层面的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组织各种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各项活动,比如一些人文知识竞赛、商务礼仪常识宣讲、传统文化讲座等等,寓教于乐,拓展平台,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人文素养。
最后,理论与实践并行,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更确切地说,是学习“间接知识”。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研究资料表明:我们能够记住10%的阅读信息,20%的听觉信息,30%的视觉信息,50%的视觉和听觉信息,70%的表达信息,90%的行为信息。因此,通过亲身体验而得的才是“直接知识”。曾国藩的19条“挺经”之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可见曾国藩对实干精神、躬亲实践的注重与倡导。
实践是认识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接触现实,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更显得至关重要。对于职业指导工作者而言,应该为同学们开拓和提供参加实践的有效途径。例如,寒暑假期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团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理科学生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文科学生的学期和学年论文等。不少高校每年均拿出一笔资金专项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少同学对此重视不足,因此而失去了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
同时,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是重要的实践阵地,目前高校的社团基本可以分为研究型、学术型社团,兴趣型、志愿型社团。学生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社团,本人的兴趣对于选择参加的社团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应当慎重,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又能切实增强个人能力的“组织”,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大学生应当认真对待社团组织的活动,合理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达到既锻炼能力,又促进学习的“双赢”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