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园林技术;中高职衔接;师资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编号:20153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编号:B-b/2015/03/064)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335教改教研工程”资助项目(苏牧[2015]4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46-02
中职高职衔接已成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江苏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高原”,省教育厅要求各市教育局和各省级职教集团组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着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高峰”。从此,学者们纷纷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不同角度对中高职衔接展开研究。教师是中高职衔接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成败。本文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为背景,以师资建设为切入点,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总结目前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师资建设的新思路。
一、园林技术专业中职高职师资队伍的现状
在中高职衔接如火如荼发展的大环境下,2015年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联合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金山中等专业学校和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等中高职院校,研究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为背景,园林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师资队伍培养为切入点开展调研。
1.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根据调研,目前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中职教师。目前中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企业和普通高中,其中84.29%的教师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之前无企业工作经历;在学历结构中,85.36%的教师学历为本科,3.76%为硕士研究生,由于目前中职教师的待遇、社会地位和自身成就感等原因,中职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跳槽,以期获得更好的平台;“双师”素质比例仅为37.52%。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大专院校和企业,其中63.26%的教师来源于大专院校,这些教师中又有43.96%的教师具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在学历结构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88.23%,自我认同感较强,师资队伍比较稳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7.2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3%。
2. 师资培训与教师期望有落差
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未引起中职院校的足够重视。98.42%的中职教师觉得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是必需的,但是实际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比例不足70%,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足40%。高职院校整体情况较好,每年会安排无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赴企业锻炼,并鼓励教师参加科技服务岗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89.63%的青年教师反映参加过专业技术国培或省培,但是培训内容未能反映当下行业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存在“炒冷饭”现象,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内涵。
3. 对中高职衔接的意义缺乏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两者只是层级上有所差别,属于同源教育。打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通过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分段培养园林人才,是目前职业院校培养园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途径。但在调研过程中,仅34.25%的中职教师和45.71%的高职教师觉得中高职衔接十分必要且了解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20.17%的中职教师和22.38%的高职教师反映从未听说过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意义为引起中高职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1. 中高职师资沟通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高职衔接正在快速发展,但中职与高职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致使中高职师资之间的沟通机制尚不健全,“教师互派,常态沟通”还停留在理论和文件中,在实际操作层面未能真正做到师资共建共享。另外,中高职教师间的沟通仍局限于部分建立联合校级之间,中职和高职师资之间没有建立起交流平台,中职和高职教师间缺乏教学的研讨、监督和资源共享。
2.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理论教学,又要擅长指导实践操作,即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投入加大,教师数量剧增,但是主要来源仍是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是中职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历,指导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后期培训任务重、难度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另外,教师赴企业锻炼或挂职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 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根据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要求,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要达到1∶1,鼓励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也是国家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秉持的政策导向。但是,目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共建师资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企业员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多为个体行为,且其多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教学素质往往达不到要求,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流动性较大,导致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无法实现与专任教师之间的互补和合作。
4. 教师素质无法满足衔接培养要求
中高职衔接对中职和高职的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扩大了教师素质要求的外延,中职教师在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要考虑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高职教师需要根据中职生源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但是,目前中职教师由于学历、资源等原因,教学能力有限,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高职院校的要求。同时,高职教师又缺乏应变能力,不能根据中职学生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内容,最终使中高职衔接脱节。
三、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实证,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体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三个统一,三个共享”工程,借鉴国外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建设的先进理念,为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1. 构建中高职师资一体化培养工作机制
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均是现代职教体系的主题,使命共同,都为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工作。要实现中高职师资队伍的衔接,必须建立一体化的培养工作机制。一体化的培养工作机制包括管理归属上的“纵向”一体化和衔接院校之间的“横向”一体化。通过梳理管理上的症结,缕清层次关系,推进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通过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教师管理系统上的对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2. 推进“三个统一,三个共享”工程
“三个统一”即统一备课、统一实训和统一培训。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是课程衔接,课程衔接是师资衔接的媒介,因此,通过统一备课,共同确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共建课程促进彼此了解,明确任务;教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社会适应性”大小,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衔接院校之间各具特色,通过统一实训,优势互补,形成了中高职人才培养实训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技能鉴定资格的优势,拓宽衔接院校内部的培训通道,满足中职学校教师的从业和教学需求。“三个共享”即专业教师共享、兼职教师共享和教学科研条件共享。高职院校定期派驻专业教师赴中职学校担任教学工作,构建师资共享平台,在衔接院校内部共享专业师资;同样,充分利用强大兼职教师队伍的优势,为中职学校提供一流兼职教师;教科研水平是师资发展的重要标志,由高职院校牵头,在中高职教师科研、教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合作,组合双方优势人力资源。
3. 借鉴国外先进理念
借鉴澳大利亚TAFE模式中师资建设和德国双元制模式中“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经验。学习澳大利亚TAFE学院高标准的师资管理机制,对教师的“高门槛”和“重培训”,充分利用产业中师资资源,并鼓励学院教师和学生一起到职业顶岗实习,在企业中既是员工,又是学生的指导教师,从体制上保证了师资队伍的高素质和稳定性。德国双元制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把生产、管理、服务和专业能力内化,并能有效地将其重组在教学中教给学生。
总之,中高职师资队伍的衔接是实现现代职教体系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机制,创造条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政府、行业、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构建一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师资队伍,促进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玉英.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探讨[J].广西教育,2011,(30):117,124.
[2] 吴印华,徐琼燕.中高职衔接发展中的师资队伍培养研究[J].职业,2013,(35):42-43.
[3]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43-45.
[4] 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57-62.
[5] 赵春江.提升工科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7):74-76.
[6] 马中宝,姜桂娟,许纪发.现代职教体系下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的师资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2017,(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