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打造社会培训“金字招牌”——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全面提升社会培训能力

  • 投稿VVVV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516次
  • 评分4
  • 26
  • 0

文/本刊记者 丁锐 特约通讯员 郭宜 勇周波

地处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的江苏省宿迁市,因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的转型升级,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然而大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待业人员、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等富余劳动力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基于这一现实,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主动承担社会培训责任,充分发挥学院的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培训规模化、项目精品化、师资专家化、基地新兴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将学院打造成当地社会培训的“金字招牌”,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优化。

更新理念,培训有制可循

若外来人员到学院培训处找鉴定事宜,负责教务的人员首先热情接待,耐心了解来访者需求,然后将其带到鉴定负责人处,或者帮助其联系到相关人员,服务到位,不互相推诿,且直到来访者满意告别为止一一此为“首问负责制”;

所有来校培训的人员档案、培训安排、培训内容等各类资料都将妥善保存于培训处,并且是长期留存,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将追责相关经办人员,并且直至终身一一此为“责任终身制”;

培训联系人要对自己所联系的业务负责任,并且有义务处理好一切相关事务,如出现证书办理和发放太迟引发培训者不满的情况,培训联系人有义务对投诉进行解释,并详细告知解决方法一一此为“谁联系,谁负责,谁投诉,谁解决”;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应对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的新理念。为不断完善培训机制,该院将社会培训建设提高到制度层面,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了6项工作流程、20项管理制度和培训资料交接18项规定,并实行每日部门例会汇报制度、按周通报督查情况制度、按旬公示任务完成制度和按年绩效考核制度等,从而确保培训有“制”可循,有“制”可依。

为实现社会培训管理的规范化,学院还将培训任务完成情况放在绩效考核的首要位置,把工作执行力作为工作落实的主要抓手,把过程督查作为保证规范的有效手段,把规范培训作为鉴定质量的根本保证。如每次培训结束后,学员需要根据上课情况填写《学员评教评价表》,考评小组成员填写《课堂教学水平评议表》,培训单位要填写《培训单位反馈意见表》,学员培训结束参加考证,培训处还会对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进行统计,最后培训处根据前几个考核项进行部门综合评价。

正是靠着严谨的制度,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的社会培训成功实现了培训质量零投诉,学员满意率达90%以上。

教培互补,精准对接市场

学院承担的社会培训项目有以学院老牌专业为依托的高端培训,有以省级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特色培训,还有以企业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培训,以及与政府、行业合作的定点培训基地等,皆与地方对不同类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学院设立社会培训项目的主要依据,而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则是培训项目的有力支撑。

“蓝领精英”是社会培训的高端品牌,依托的是数控类、机电类和汽车类老牌专业。培训项目包括企业内职业(工种),如车工、磨工、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三产服务业职业(工种),如美容师、美发师、眼镜验光员等;建筑等行业企业职业(工种),如砌筑工、混泥土工等;高校及职业院校职业(工种),如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同时,学院还利用政府购买高技能培训成果的政策,深入组织数控车工、维修电工和汽车维修工技师班等培训。两年来,培训高技能人才3000多人。

这些社会培训项目还实行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培训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课程以提升学员技能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员分组互动、合作探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使学员在学习中领悟工作的责任,获得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员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专业建设在为社会培训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社会培训的“反哺”。两年来,学院为提升培训实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建设,大大推进了各个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而通过社会培训,学院全面、客观地把握了社会需求和发展态势,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方向,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更趋合理。

此外,学院还充分发挥省级创业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SYB创业培训和网络创业培训,支持公益事业,积极承担宿迁市部分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通过短培、随班就读等方式使512名残疾人掌握了家电维修、电脑、插花、话务员、SY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等技能,使他们携技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

软硬结合,保障培训质量

学院在培训师资方面坚持“够用、实用”“用人不养人”的原则,根据社会培训的特点,聘请企业、行业、高校等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当教师,使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实现了有机结合,建立了一支由50名专家组成的外聘培训师资队伍,以满足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培训需求和各专业相应的考评工作。

“内炼队伍”是学院培养社会培训师资队伍的另一种方式。如学院每年制定培训计划,送培训教师参加对应的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培训能力;制定培训教师下企业制度,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使培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满足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的需要,学院还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考评员培训考核及研修工作。

通过“外引内培”形成的社会培训师资格局,是保障培训高质量的“软件”资源,这些师资也把第一手的企业信息带入课堂,把企业岗位需求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各个专业的综合能力。

除师资外,硬件的投入是职业培训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为此,学院有步骤地建立有特色、“超一流”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围绕培训改革、技能拓展、项目更新、层次提高等主题,以现代化新型职业特点为依据,以技能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兼具实训教学和社会培训双重功能,将校内教学和延伸培训融为一体,有效提高了校内硬件设备的使用率。

如在校内投入3000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建立了总建筑面积8600余平方米的旅游餐饮住宿培训基地;在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投入200万元建立了家政服务、养老护理、育婴师、月嫂、园林绿化、网络创业六个高标准的培训基地,设备先进,可同时容纳500人培训鉴定。新建成的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可同时供30名学员开展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急救、常见病护理、肢体康复等培训项目。

创新驱动,延展培训功能

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的社会培训工作从服务理念的更新、服务机制的创新、服务内容的拓展、服务主体的多元和服务效益的提升等方面加大服务功能,正逐渐成为助推宿迁地区企业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同时,学院还顺应时代发展和新一代学员的特点,随机应变,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使得培训方式更加多元化。

借力宿迁市政府在旅游和园林行业率先实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学院在全市推行监察先导、培训提升、鉴定准入、荐业适岗“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资格、资质脱政化改革,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两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达316期次,培训人数29474人次,实现了培训数量上的新突破和培训质量上的新提高,培训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考虑到学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学院在培训方式上形成了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培训机制,并且突出情境教育,建立具有宿迁地方特色的基地培训。如利用各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平台建立创业培训基地。在培训规格上,长短结合、拓展层次,既有长期培训班也有短期培训班,灵活机动,同时以高技能、高规格的培训为重心;如企业职工培训采取“送教上门”,高技能培训利用周六、周日“短培”等。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学院采取“下派”和“外挂”等多种形式、多岗位培养锻炼培训师资,搜集企业生产性问题,或派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共同编制培训计划、编写培训教材等。

学院还积极搭建社会培训的社会资源平台。与北京正保远程教育、北大青鸟等国内知名高端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建筑工程、会计等行业执业资格培训;以培训紧缺工种的技师、高级工等高技能人才为着眼点,在搭建校企合作“立交桥”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对口”职业培训,因地制宜推进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合作等多种培训模式。此外,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班设立了职业道德、消防安全、岗位技能等内容,以尊重培训对象和企业的双重意向。

学院还以数字化数据平台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培训管理平台,建成淮海职业培训网,除具备培训新闻发布、培训需求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就业信息发布等功能外,还通过网站大力宣传学院社会培训的优势,加强学院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培训鉴定工作的影响力,并通过不断拓展培训范围,扩大培训工种和培训数量,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培训需求。

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打造的高规格社会培训“金字招牌”,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学院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体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劳动者开展社会培训的“首选”对象。学院因此先后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江苏省培训工作成绩突出院校”“江苏省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苏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