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因文生情因理生悟——谈哲理古诗教学的策略

  • 投稿农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51次
  • 评分4
  • 37
  • 0

江苏南通市鹤涛小学(226000) 钱美玉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 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 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 使他们能深刻体味诗中之“理”、“理”中之“情”、“情”中之“趣”,深入“有理趣而无理障”( 清·刘熙载《艺概·诗论》) 的境界。

一、重现诗中形象,感知哲理古诗形象之优美

诗歌往往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就是要把诗中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要理解哲理古诗中深邃的哲理,必须借助这些形象, 沟通读者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搭建起一座通向哲理深处的桥梁。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杏花春雨、山水田园、广袤大漠等物象世界, 重现那些或庄严、或雅致、或小巧、或博大的形象,让学生去领悟哲理古诗所包含的人生意义,激发学生理性地思考人生和世界。

1.讲述故事,突出形象

以听故事、说感受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理解诗的内涵做好巧妙铺垫。例如,在教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教师先给学生们讲《纸上谈兵》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听了故事后的感受,接着过渡到我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儿子应该怎样读书,从而揭示出本节课的诗题。这样,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突出了古诗中的形象,营造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境。教师努力用形象的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具体化,为加深学生对古诗哲理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2.反复诵读,再现形象

让学生自己读古诗,读准、读通、读懂,这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哲理诗同样有诗的特性,它们音韵优美,意象鲜活,含义深长。因而反复吟诵,不仅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例如,在讲授《观书有感》时,我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就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现。这“方塘”能反映出“天光云影”的特点,就说明塘水深而且清。在学生们反复地诵读中,美丽的景物画面就如同画卷一样在他们的眼前呈现出来,让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3.品字析词,整合形象

哲理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画面,常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蕴涵着理趣。想象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诗歌的画面,对于学生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将起到搭桥建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哲理诗中的关键字词,咀嚼、品味、整合,再现诗中的景象。例如,在讲授《渔歌子》时,我让学生读一读,抓住关键字词,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山清水秀、白鹭翩飞、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一幕幕美丽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我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写写脑海里看到的画面。这样,把这一组组形象进行整合、重组,把单个的形象变成连贯、丰满的形象群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纵情山水、自然恬淡的词人形象。

二、感悟诗人情感,体味哲理古诗情感之深沉

“诗言情”,诗歌的魅力是永远给读者最美丽的情感空间。一首好的哲理诗既洋溢着睿智的哲思, 又蕴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哲理的挖掘上,从而忽略了对诗歌深层情感的揣摩。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智慧地捕捉激情点,敲击出诗中沉潜的情味,将“情”的体验灵活地贯穿于教学中,就能激发学生动情、悟情、达情,从而使教学过程迸发出耀眼而迷人的情感火花。

1.诵读诗句,体悟情感

哲理诗同样具有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古人做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所以,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反复诵读、品悟鉴赏、熟读成诵之外,还要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时,引导学生对诗句细细品味,反复诵读,诗人的惊喜之情便会跃然纸上。学生既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能体会到诗人对新生事物由衷的热爱之情,达到“情感与理趣齐飞”的境界。

2.品读诗眼,碰撞情感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解读诗眼,可以举一纲而张万目,让人体会到诗句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体会到古诗深沉的情感。如教一年级学生学习《锄禾》这首哲理诗时,可以抓住 “辛苦”这个诗眼:首先,“辛”是个象形字,表示古代用刑的刀,像刀割一样难受,当然十分辛苦。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天空中的烈日和农民伯伯的脸、手、额头的汗滴,并让学生说说农民伯伯在干什么,他是怎样锄草的,他干活干得怎样……把农民辛苦的样子记在心里。最后,指导学生写好“辛苦”这两个字。这样,抓住诗眼,以诗中的形象为依托, 以情感的揣摩、接纳为切入点,学生与诗人进行了情感的碰撞,把握了诗中潜在的情感信息,得到了哲理的启迪,“辛苦”两个字不仅写在了本子上,也写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哲理古诗理性之深远

哲理诗往往将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韵、深邃的哲理与诗味的语言融为一体,能增长智慧,启迪人心。哲理诗一般都从眼前景、身边事、寻常物写起,对普通平凡的生活作永恒的哲理的探索。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就成了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背诵、积累。

1.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哲理诗同样是源于生活,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能让他们更好地感悟诗中的哲理。如教学《观书有感》时,我就引导学生在“死水”与“活水”的对比品读中,深刻领会了“清如许”与“活水来”的关系,明白了“源头活水”的重要意义,为学生领会读书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小小的池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会想到“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碧波荡漾”等。我再让学生读读闻一多的《死水》,让他们谈谈:这“死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两个水塘的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因为前者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注入,所以才会非常清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了。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在美的熏陶中就能感受到诗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的道理:塘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人要知事明理,就得靠认真读书学习。

2.生活叙事,以事推理

哲理诗中从生活里抽象出来的哲理具有普适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活的积累,推出哲理。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时,如何让学生明白陆游究竟要告诫儿子要怎样读书呢?教师可以借用成语故事,让学生说说哪些古人做学问是“无遗力”的,读着 “少壮功夫”这个词会想起什么诗句,又会想起曾经学过的哪些人物,在什么情景下可以用诗中的诗句来告诫自己……诗从生活中来,又返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诗人从“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中得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

3.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由学到悟,由悟到用,将诗中得来的哲理和生活匹配起来,成为活性的语言,恰当地运用在学生与他人的交际中,指导学生的生活,这是我们教学哲理诗的终极目的。教完了一组哲理诗后,我们可以在赏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现实生活中古诗的运用:当同学遇到困难,伤心失望、一蹶不振的时候,我们可以送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他朝着希望前进;有的同学学习不努力,成天得过且过,我们可以送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激励他珍惜时光,发奋学习;教师节可以送给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诗句,这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写下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来勉励自己,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做的贺卡或书签中写下警句,赠送给同学、教师或自己。哲理诗启迪着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生活的真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活学活用、读书明理。

四、激发想象空间,赏鉴哲理古诗意境之幽渺

重视意境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宋代的严羽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诗歌幽渺迷离、灵动玄远的意境。哲理诗和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的诗歌相比,更具有独特的意境。它既有依托于形象与情感的象外之境、韵外之致,更有哲理所生成的思维之光、逻辑之慧。

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把握哲理诗的意境呢? 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开辟以形象为核心的审美通道, 启发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纵横驰骋,神携物游,感知诗中丰富的、美的形象,走进诗人的情感思维世界,从而品鉴出哲理古诗意境的幽渺空灵。如学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可引导学生想象霞光万里、斜阳远照、满天铺锦的景象……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可引导学生想象那重峦叠嶂、绵绵山岭、幽幽深林……融理入景, 理与景化, 就能使哲理与诗情画意融合无间, 浑然一体, 意蕴天成。

哲理诗借助形象当诗句,表述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赋理于形,形理一体,将理织进画面,融入形象,深入意境。在哲理诗的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起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还原形象;品读诗句,体会情感;诵读诗文,感悟意境;联系生活,阐明哲理。这样由表及里,“因文入情”,品味诗中特有的意境,把握诗中蓄积的理思特质,“因理生悟”,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辨别、消化,情理相携,哲思交辉,就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