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走出习作之困——不可忽视的思维成长

  • 投稿温酒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31次
  • 评分4
  • 25
  • 0

江苏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6399) 章文佳

不知从何时起,小学作文被人们冠以“假大空”的“美名”,有不少人宣称“人生第一次撒谎从写作文开始”。“假大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

一、久治不愈的三大顽疾

(一)假——难以忽略的道德判定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答“我不会让梨”。老师给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不少人批判老师思路僵化,应注重学生自由选择和独立人格的培养,“避免语文课成为假话、假文培训课”。也有不少人支持老师的做法,认为语文教育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巧的是,笔者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如何玩弄蚯蚓导致蚯蚓死亡的过程。遇到此类作文,教师是应该收起道德的大旗,鼓励孩子的这份“天真”,还是给一个教训,提醒孩子作文不得“越轨”?

(二)大——试图解释世界的野心

流水账式的作文,是老师最为头疼的。一篇记叙运动会的作文,学生可以从跑步写到跳远,从拉拉队写到运动员,从安排座位写到提早放学,洋洋洒洒,不知中心、重点何在。而一篇有关春游的游记,则从前一晚的采购准备开始,到第二天的早早醒来,再到大巴上的偷吃东西均详细记叙,轮到写景点的时候,则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学生作文面面俱到、中心不明的毛病,相信没有一个老师会忽视,而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相信老师们也不会不提,可是,学生的作文依旧如此,怎么办呢?

(三)空——宣传口号般的牵强附会

作文离不开议论,在议论的环节,学生的作文往往惊人地一致。论及环境问题,必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论及水资源的浪费,必是“珍惜水资源,从你我做起”;论及献爱心公益活动,必是“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些口号式的内容,在学生的作文中屡屡出现,欣赏者不禁嗤之以鼻,念来念去这么久,居然还是一本老黄历。而如果这些口号出现在中低年级,则有盲目拔高作文之嫌。

以上三点,的确困扰着广大学生,令不少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应如何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

二、顽疾背后的真正原因

笔者以为,文字是思维的载体,只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写作素养和能力。正如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单方面进行语言的雕琢,而不发掘思维的潜力,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事倍功半。

(一)真与假

我们要追求“真”作文,这里的“真”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与“假”、“伪”相对,表示“真实”的意思;二是与“副”、“邪”相对,表示“正”的意思。这两个方面,表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就是立意上的问题和选材上的问题。

1.歪理邪说——缺乏思维的高度

从广义上来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的高度,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思想境界的高度。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他们会呈现出奇思妙想,但也会因为视角、经验所限而导致观点片面甚至于偏激。

小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对“孔融让梨”此类的道德标准的解读也会出现异化,施虐于昆虫会觉得好玩。这是因为欠缺了思维的高度,因此不能将事物之间的有效联系建立起来。学生的作文中出现暴力、色情或者消极厌世的心理表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当然不能袖手旁观,鼓励这种“个性的张扬”。童年时期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在此时不积极应对他们出现的各种问题,很有可能会给他们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和影响。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必须积极地用各种方法干预,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胡编乱造——缺乏思维的广度

作文的胡编乱造往往与选材有关。特别是在小学生的记叙文中,扶老奶奶过马路、大雨中的痛哭、家庭的战争,不一而足,往往和优秀作文选上的内容相似。学生拿到《难忘的一件事》、《一件小事》的时候,往往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无法想出一件事情来,最后只得求助于优秀作文选,做文抄公。其实,选材上出现问题,不光是没有仔细地观察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即使认真观察了生活,一字一句如实记录了,作文还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动人处、新鲜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命题作文而言,列举、概括相关的材料,并进行分类,就涉及了思维的广度问题。有着广阔思维的人,能上举天下至地,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而如果缺乏这一点,尽管看到了包罗万象的世界,也不能将万物分类、梳理,格物致知,那就会形成僵化的思路,从而抄袭、编造作文。

(二)大和小——蜻蜓点水,缺乏思维的深度

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而作文就是要将其化为二维语言,这种语言系统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是需要深度的脑力运作的。教师多次要求学生细致描写一个点,不面面俱到,但学生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蜻蜓点水似的,在各处一带而过。这是缺乏思维的深度所致。学生不能从一个点出发,而是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以期达到完整描述事件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文不够,字来凑,面对篇幅的要求,学生只能通过多选取描述目标,三言两语就耗尽了脑力,最后只能拼凑一篇平庸的文章交差了事。我们从学生习作中看出的“大”,不是学生有意识追求的,而是因缺乏对事物特点的深入认识而导致隔靴搔痒、蜻蜓点水的问题。

(三)空和实——人云亦云,缺乏思维的习惯

空洞的作文,小孩子说大人话,这是人们极度反感的作文弊病之一。其实,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正如之前说过的,儿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是一个人从懵懂迈向成熟的必然过程,在这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中,儿童需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这包括人类文化的认同和传递。因此,孩子的作文中出现的大人话,其实是他们在尽力模仿成人,但火候掌握得不好,就容易产生“夹生饭”的现象。因此,我们不应大惊小怪,甚至牵扯到扼杀儿童天性的高度上来。须知,一个人总是会长大的,我们不能揠苗助长,盲目拔高,但是一味强调人的天然性,否定孩子的成长,也无益于一个人的健康发展。这个平衡点就在于鼓励孩子说自己想说的经过思考的话。这就需要学生从幼年时期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质疑,与世界直接对话,才能提高思维水平。这种对话,一开始难免显得幼稚而肤浅,但也比做熟练的复读机要好得多。

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思维训练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以为,习作“假大空”是学生的思维所致。因其思维不成熟,所以缺乏高度、广度、深度和习惯,也正因为其在成长期,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提升思维的品质。

(一)积极学习立意技巧,提升思维的高度

我们反对主题先行式的作文,反对高悬道德的大旗“坐而论道”,我们也反对低级、庸俗、浅薄的作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即立意,是作文的灵魂,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小学生正处在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表现为逻辑的适当使用,他们能够克服自我中心,也就是能学着多角度看问题。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在立意的阶段,教师应当教会他们比较和选择。

例如:研究一种你感兴趣的动物,把你研究的结果写下来。

这个作文题目,范围太大,生活在城市的孩子除了在动物园看过动物,平时难以见到,所以大多茫然不知所措,写下的不过是《蜜蜂采蜜》、《蛇的冬眠》、《熊猫吃竹子》等常见的题目。这时候,比较和选择的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

师:动物们生活在哪里?

生1:天上、水里、陆地上。

师:天上飞的有哪些动物?

生2:老鹰、麻雀、大雁、喜鹊、乌鸦、布谷鸟……

师:水里游的呢?

生3:鲸鱼、鲈鱼、黄鱼、虾、贝类……

师:陆地上跑的呢?

生4:狮子、老虎、蜥蜴、企鹅、鸵鸟……

到了这一步,学生已经有了方向的指引,显出积极活跃的状态,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师:有没有又在水里游又在地上跑的动物呢?

生5:青蛙。

生6:乌龟。

师:是啊,这些动物很特别,还有哪些动物很特别呢?

生7:企鹅是鸟,却不会飞。

生8:有的蛇有毒,有的蛇没有毒。

生9:母狮要捕猎,公狮子不用。

生10:海马爸爸负责生孩子。

……

学生拿到作文的题目,先想到的是许多感性的材料,而作文的立意需将之上升到理性的范畴。这就需要同时考虑立意与材料的选择,通过比较,确立较深刻的一种意义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上面的这个课例通过分析和比较,让“动物”这个抽象概念,缩小到“类别”这个次概念,再进一步转换到具体动物的特殊之处,引导学生从动物的特性着手,关注动物世界的规律和伦理,这就提升了他们的思维高度。同一个作文题目,由于观点不同,能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学生需要充分比较和分析,提炼出自己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这样才能从思想上把握全局,确立目标,形成独立的见解,超越“歪理邪说”和“哗众取宠”,全面充分地在习作中展示自我。

(二)全面涉猎写作文体,拓展思维的广度

小学阶段的作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其实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的涉猎对学生思维的广度的拓展有极大的帮助。如前阶段,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对这一综合性的大型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文体练习。

议论文:开运动会有必要吗?运动会要统一穿校服吗?仪仗队员必须是高个子吗?

说明文:趣味游戏“雷霆战鼓”的介绍书、运动会项目得分说明……

应用文:小记者赛场即时播报、寻物启事、宣传标语的拟定……

这样不拘文体的训练,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全面地、立体式地看问题的方法,就是思维的广度训练方法。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发展学生驾驭各类问题的能力,比如议论文的训练。在苏教版教科书中,《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等结构清晰、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就为学生学写简单的议论文提供了范例。在教学《谈礼貌》一课时,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安排。

师: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三个和礼貌有关的故事,能不能改名为《礼貌的故事》呢?

生1:我认为不行,因为课文主要是通过三个故事来告诉我们要讲礼貌的。

生2:故事不是重点,道理才是。

师:是啊,讲故事能将道理说得更明白,更清楚。作者还用了什么办法,让道理深入人心呢?

生3:他还用了很多古人的话和俗语。

师:是的,这就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哪些是为大家讲道理的呢?

生4:《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

师:这两篇文章是不是也用了故事、名言、俗语呢?

(生答略)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用讲故事、引名言的方法来讲一个道理呢?

就这样,老师不进行相关概念的渗透,而是带领学生对具体文本事例进行归纳和综合,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议论方法,为下一步学写议论文打下了基础,也同时进行了思维分析和思维综合的体操锻炼。通过这样的不同问题的交叉和深入学习,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全面、立体地看问题,观察问题的各个层面,分析问题的各个环节,大胆设想,综合思考,从而抓住重点,拓展思维的广度,使习作摆脱胡编乱造、抄袭的弊病,而呈现出立体式的、创新型的作文。

(三)精心选择作文形式,挖掘思维的深度

作文的切口要小,“小题大做”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标志。要防止学生作文出现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作文形式上下工夫。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写人训练的时候,老师往往从观察能力考虑,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一个熟悉的人。而其实,正如俗话说的,“画鬼容易画人难”,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很难被概括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习作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降低写作的难度,引导他们将习作重心放在人物的核心性格的刻画上。

比如,片断练习:“饿了三天的流浪汉看到了一只烤鸭。”

饥饿的感觉人人都有,显然这个命题,一方面降低了学生作文的难度,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个人物的肖像、动作的刻画上,习作目的更加明确。学生的习作实例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流浪汉刻画得十分详细:“肚子瘪瘪的,肚脐仿佛贴在了背上。”“他蓬头垢面,目光呆滞,嘴巴里发出‘谔……谔……’的声音,仿佛在说‘饿……饿……’。”“吃饱喝足之后,他打了个饱嗝,摸摸涨起来的肚子,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语文有时候需要做做减法,当事物以某种固定态势或完全要素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妨动用一下“减法思维”,打破原有态势的稳定结构,减去某种构成要素,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其单方面地批评学生描绘不够细致,一味地教导学生应该如何如何进行详细的描写,我们不如换种思路,在作文形式下工夫,减少他们写偏离的可能性。用有针对性的命题强化他们单方面的能力,正如写生一样,给定了实际的描摹对象,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我想,只要老师们能活用片段练习、命题作文、看图作文、选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种种作文形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他们就能不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挖掘出思维的深度来。

(四)高度重视习作评改,养成思维的习惯

思维的习惯,就是质疑和反思的习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按照“作前指导——学生作文——老师批改”三部曲进行。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头脑,使之缺乏对自己习作的判断能力,难以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不免产生思维惰性,随便做出一篇文章来,让老师批个分数就行了。因此,建立多维度的作文评改方式,让学生从自我、同学、老师等不同的角度得到习作的回馈,从而养成质疑和反思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三学段习作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我在班里对学生的日记进行了改革,命名为“循环日记”。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写日记,我负责修改和点评,一个月后进行组内汇总,评出优秀日记,供全班交流学习。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和同龄人的作文把把脉,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评价能力,使他们能熟练地进行自我评价,并能给同伴的习作作出恰当的评价;另一方面教授了他们评价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评价的习惯,启迪思维,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我相信,只要学生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学生一定能改变以往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并受益终身。

总而言之,我认为,要使学生走出习作“假大空”之困,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语言训练上下工夫,更要从思维的品质上进行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习得祖国的语言,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语文学科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现代公民的责任。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