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99次
  • 评分4
  • 49
  • 0

文/栾义君 杨照

【摘要】本文利用2012 年分省的农作物成本和产量数据,测算了小麦、玉米、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粳稻生产技术效率并进行了区域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为0.71,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提升潜力。分品种看,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其次为中籼稻、小麦、粳稻、晚籼稻,早籼稻最低,且区域内部粮食作物品种间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别明显;分区域看,中部地区的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西部地区的次之,东部地区最低,粮食生产投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了制定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粮食机械化以及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和布局等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DEA;技术效率;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

【作者简介】栾义君,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博士;杨照,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博士。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趋紧,粮食产量增加越来越依赖生产效率的提高。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生产量目标。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粮食已经实现了十连增, 由2003 年的43069.5 万吨增长到2013 年的60193.5 万吨,增长了近40%,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将有利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调整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已经很多,不仅有单种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研究,也有多种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研究。乔世君(2004)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面生产函数,使用我国1992年、1995 年和1999 年3 年的县(市) 级数据,研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得出1992~1999年我国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下降1%且效率分布的变异性似乎有加大的趋势。黄金波、周先波(2010)利用1978~2008 年间我国30 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随机前沿分析,并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肖红波、王济民(201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结合Malmquist 指数,测算了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源泉及存在的问题。亢霞、刘秀梅(2005) 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了1992~2002年分省小麦、玉米等7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变动趋势,认为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增加粮食产量的现实选择。此外,孟令杰和张红梅(2004)、张冬平和冯继红(2005)、孙昊(2014)、郭志超(2009)、张新民(2011) 等分别对小麦、玉米、水稻等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研究。

总的来说,现有的粮食生产效率研究主要以粮食产量为产出要素,以粮食总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林水事务支出、化肥使用量等为投入要素,并没能很好地体现各地区之间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的雇工成本、土地流转费用明显要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仅仅用农业劳动力数量、粮食播种面积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区域间的粮食生产成本投入。因此,本文拟通过改变粮食生产效率研究一贯的投入产出要素选择,重新测度2012年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效率,以期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

三、模型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关注的是投入既定情况下得到最大的产出量, 选择产出导向(Output-oriented) 的DEA模型。考虑到DEA已是比较成熟的经济计量学方法,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其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存在差异,依据《2013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本文选取2012年河北、山西等26个省份(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青海省以及西藏自治区) 的小麦、玉米、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等粮食作物品种,样本量共77个①。

具体的投入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产出类指标一个, 即各省主要粮食作物亩产Y (公斤/亩);投入指标3 个,分别为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亩均人工成本和亩均土地成本,单位均为元/亩。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为直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购买各项服务的支出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其他实物或现金支出;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土地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13 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从具体数据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粮食生产投入结构不一,如黑龙江小麦生产的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已经达到了6∶1,黑龙江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替代人工,而贵州中籼稻生产的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之比仅为0.4∶1, 云南粳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还处于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的阶段。

四、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计算出2012 年我国有关省份的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值,如表2 所示。2012年,我国6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效率平均为0.79,说明实际产量距离最大潜在产量还差21%,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分区域看,中部地区的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次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最低。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土地流转成本、雇工成本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致使粮食的投入产出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部分丘陵山区省份由于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成本高,粮食生产作业需要更多的人工完成,人工成本较高,致使粮食投入产出效率不合理,如云南粳稻的亩均人工成本高达1094.5元,是黑龙江小麦亩均人工成本的23倍。从单个省份来看,陕西、黑龙江、江苏、新疆粮食投入产出效率整体处于相对较优水平,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在0.9 及以上;而排在最后5位的甘肃、福建、云南、广西、广东等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均值在0.7 以下,其中效率最低的广东,仅为0.61,区域差异明显。

分品种看,玉米的生产技术效率最高,为0.89,中籼稻、小麦、粳稻、晚籼稻的生产技术效率依次为0.87、0.75、0.75、0.73,早籼稻的生产技术效率最低,仅为0.72。其中,山西的玉米、黑龙江的玉米和小麦、江苏的中籼稻、安徽的玉米和小麦、湖北的中籼稻、陕西的中籼稻以及新疆的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为1,达到了DEA 的完全有效,粮食生产投入取得了最佳效益。同一省份的不同粮食作物品种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别明显,如黑龙江省小麦、玉米的生产技术效率均达到1,而粳稻的生产技术效率仅为0.7。总的来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差异较大,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 将有利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 模型对2012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基本结论如下: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9,通过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投入结构进而增产增效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从区域层面看,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其次是西部,效率最低的是东部地区。导致区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差异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生产投入结构问题。从作物品种看,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最高,生产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籼稻、小麦、粳稻、晚籼稻,早籼稻的生产技术效率最低。区域内部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间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别明显。

由此,得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制定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对从事粮食生产的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进行适当的补贴,降低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提高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从黑龙江较高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看,规模化种植不仅能有效推进农业机械化,降低人工成本,还能通过批量购买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支出,是目前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推进农业机械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加快粮食作物关键品种、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业机械化替代人工,有效降低粮食生产的人工作业成本,特别是丘陵山区的粮食生产成本。第四,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各省区生产更具有生产优势的粮食品种,如江苏可适当加大中籼稻的种植比例、黑龙江可适当扩大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比例等等。

注释

① 小麦生产涉及15 个省份,玉米生产涉及20 个省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分别涉及9、11、9、13 个省份,共77个样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金波,周先波.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78-2008[J].南方经济,2010,(9):40-52.

[2] 亢霞,刘秀梅.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J].中国农村观察,2005,(4):25-32.

[3] 乔世君.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随机前沿面生产函数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11-16.

[4] 孙昊. 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农业技术经济,2014,(1):42-48.

[5] 肖红波,王济民.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36-46.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