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探析西部大开发与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 投稿呐嘟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127次
  • 评分4
  • 90
  • 0

卢良恕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缩小地区差距;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现代集约 持续性

一、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与作用。我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地区的人口是全国人口的22%,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国土面积的56%,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7%,草地面积占3/5,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46.6%,加上丰富的光照资源,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资源相对优势明显。

总体来说,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水力、天然气、有色矿产等的储量巨大,开发潜力和价值都很大,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里,西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曾经高出东部0.44%,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1978 年时,两地区的年人均收入相差不过200 元左右。但随后在20 年改革开放时期,东部年均增长速度比西部高出四个百分点以上。1998年东部已达3 600 元,高出西部近3 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1978年—1997 年,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东部地区从52%上升为61.4%,西部地区则从17%下降为14.8%。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差距也逐渐拉大。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和矛盾,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日益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阶段,需要更广泛的市场空间、更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和矿产能源,而西部地区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阶段,能为东部的结构调整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资源因素。因此西部的大开发也是为东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市场和资源支撑,反过来,东部也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目前来看,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国家有能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正在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财力直接支持西部开发。随着中国加入WTO 进程的加快,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也将像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更加开放。我们应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不失时机地推进西部地区大开发。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提出新的要求,明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它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长期奋斗的事业,必须打破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按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在落后地区农业开发中,政府从规划、协调、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西部农业开发的步伐。

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应把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同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经济开发和改革开放及观念更新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重点地区、关键问题),分步实施,跨越发展,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保护生态,防止一哄而起和贪多求快。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件事情: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的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抓紧做好若干重大骨干工程的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2)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加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要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以粮换林( 草) 。

(3)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等条件,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结合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从生态建设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和综合利用。最终,要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农林(草)牧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4)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和青少年素质。要真正做到“西部大开发,科教要先行”,使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较高技术层面上加快发展,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精深加工增值。

(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面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效益(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体系。

(6)农业发展突出五项工作。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要一手抓西部地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手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面向市场,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三大原则,把发展速度与提高农业经济素质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力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以促进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第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开发新产品,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中草药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第二,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第三,实施天然草地保护工程,退耕还草、草业先行,把推进草地畜牧业产业化作为西部农业大开发的重中之重;第四,加强西部地区的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继续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第五,加强草地、旱地、坡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实用技术推广,实施西部保障田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围绕上述工作,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优势,不断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注重实效,扎实工作,努力搞好各项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借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西部地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建设

党中央对西部地区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无疑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如何选择适宜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道路和模式,确保该地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该地区急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将是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综合集约化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不同形态农业的特点提出来的。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以往这些不同形态的农业,以及以间套轮作、重视使用有机肥料和精耕细作见长的中国传统集约型农业,虽然都各有特点,能够在生产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很难解决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应运而生。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发表的《登博斯宣言》所指出的那样:“工业国的情况已经表明,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增产手段,使农业的产量可以大大增加。但是伴随集约化而来的往往是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环境污染、废物处理、农村人口加速外流和非持续性生产模式发展等问题”。由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全球环境危机的不断加重,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物质生产基础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而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无疑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国传统的集约型农业,虽然不像现代集约化农业那样大量消耗非可再生资源和危害生态环境,有不少可取之处,但由于生产力低下也无法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和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更始是此)。因此,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农业中的可持续成分,又克服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局限性,利用集约化方式给农业带来巨大增产作用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课题。我们认为,目前有必要对发展现代化农业进行包括政策、战略和措施等方面的调整和研究、选择既集约化又多样化的生产制度、技术和方法,逐步向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转变。

2.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就是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依靠科技,增加资源产出率;防止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它是以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最大目标。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建立有赖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的全面协调。

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中国人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农业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明显提高,但开发与治理不够协调,致使环境污染有所加重,人口的增长虽然已得到控制,但对经济和农业的压力却还在增大,同时,尽管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实力却相对落后。另外,人民购买力成倍增长,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压力也不断加重。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农业发展必须走控制人口、资源节约型、生产集约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这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从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就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只有将现代化和集约化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部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不断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3.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目标、内容和重点领域。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目标,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综合体系。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在现代食物观念

的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目前仍以技术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保护资源和大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发扬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精华;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注意逐步走向新的集体化、集约化和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济;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从不同层次上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企业与农林牧渔、种养加、贸工农相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推进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高层次结合。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即:从初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的循序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多样化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原则;集约经营、持续发展原则;增收增效、共同富裕原则;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原则。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1)建立农业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科学管理体系,对已有的重大农业技术政策进行持续性评估,制定管理细则,提高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

(2)建立食物安全预警体系,制定配套的食物安全政策,确保人民食物供应。

(3)建立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规程,有重点、分区域的进行试点和示范,制定不同区域的三元结构工程体系,并对资源开发、作物种植制度、养殖体系、加工体系、销售体系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

(4)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监测体系,制定相应的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

(5)建立农业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体系,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模拟运行系统以及动态监测系统。

(6)建立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

(7)建立持续性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四、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就农业讲农业或从纯农业技术角度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做法,都是很难达到目的。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实行集约经营,集约利用耕地和一切农业资源,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但是从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来说,还须从更高层次上去研究解决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重点。就世界范围来说,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环境危机。例如1998 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气候会议指出:现在强调环境问题,已不是仅仅为了后代人着想,而是一个已经直接影响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第一位的问题”。就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更要广泛和复杂得多,共同面临的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消灭贫困,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等等,以不断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

对于中国来说,既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又要有效地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既要继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同时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克服由于集约化而带来的一些新问题;既要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又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避免出现六、七十年代的“毁林种粮”“超载过牧”“酷渔滥捕”和不适当的“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及水土流失、荒漠化、物种濒危的加剧与扩大等。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我国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的进程;欠发达地区要加强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两者都要把经济与社会放在同步发展的地位。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内涵决定了我国实行可持续农业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实践中,广大农民成功地创造和总结出不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传统集约化农业的经验和模式,而比较完整和比较成熟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模式,还需要经过长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也远非是农业等少数部门的事,还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协力运作。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同步建立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必须改变“资源无价”的传统观念和现状,确立起资源价值观:资源本质是有价值的。在实际作法中,资源价值往往受到忽视,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都是无偿的。生产对资源破坏浪费的行为无法通过价格约束。资源无价,资源不被当做资产。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低价,加工产品高价,加剧了资源过快消耗。资源价值观要求对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进行经济核算。必须要确定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形成补偿机制和良性循环;确定资源价值观,实行有偿占有和使用,使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体现和保证。要逐步建立起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资源再生产产业化,以提高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的无价或无偿使用造成的,因此今后西部地区要加快资源科学定价和有偿使用的步伐,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下,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和集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一个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营规模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营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消费结构和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空间。从长期看,我国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要维系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经济,应当通过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增加资源型产品的进口,减少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来缓解资源不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生存空间规模和利用条件差别很大,经济总量和结构、人口和社会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区要根据具体条件建立区域特色的资源节约集约型的经济体系。就西部地区而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诸多环节,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附加值,最终实现集约、高产、高效、持续的开发原则。

当前,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把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理论实践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关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大管理、科研力度,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努力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和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相信在国家正确政策的指引下,以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为方向,农林(草)牧紧密结合,我们一定能再造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富足的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