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业务通常遵循对业务员的态度调查、业务受理速度分析、业务审批流程、贷款发放时间和贷后管理操作的五个环节,每个环节有可以从中分出若干个布置来确保信贷流程的正确实施。在授信业务流程中,由于经手人员较多,步骤较为繁琐,所以在每个步骤中都容易发生操作风险。为了减少操作风险,就必须严格实行授信业务中的相关流程和具体步骤,并对重点流程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下方面是授信业务的人员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以及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业务流程的相关特点,对授信业务的各环节的操作特点及相关风险控制进行探讨。
一、受理环节的操作风险控制
业务受理是授信业务办理的第一步骤。通常在此项操作中会包括有客户的实时申请和对客户的申请资格进行审查等。在这一步骤中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具体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致使银行通过了不满足授信条件的人群的申请,或是让无担保能力人通过了银行的审核。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多头授信,或授信主体不合规,或保证人不符合准入要求,或客户经理初审不尽职。
业务受理环节操作风险控制要点为:(1)改进规范业务受理流程。在客户或是银行工作人员接受相关申请后要及时将所有的申请登记并进行严格的审核与审批,排除掉一些风险客户的申请,从而降低业务受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2)坚持实地审查与书面申请相互结合的原则。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受了客户的申请后要对客户提供的书面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例如客户的店面营业执照、产权证、土地证、授权委托书或是授权委托证明,贷款申请书和有法律效力的商业合同等的真实性、有效性。为了验证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还需要工作人员对客户的公司、房产等进行走访调查和验证,防止由于审核不当造成操作风险。(3)改进授信业务系统,防范多头授信。
二、评价环节的操作风险控制
在调查评价这一环节中,其主要的授信业务的关键性成果就是评价结果。调查评价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客户评价、业务评价和担保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而在此环节出现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1)调查评价的人员并未开展实地走访调查,或是在实地调查中虽然进行了工作的相关内容调查,但是工作内容和方式趋于流程形式,没有真正得出具体的客户资料真实与否的结果,单一地凭着客户书面申请就通过,使结果不具有真实性。(2)在调查过程中或是调查结果的得出过程都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调查评价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或是上级权力的威胁,致使调查评价人员作出不实的评价和得出不实结果。调查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需要的内容和材料的真实性有所保障。
调查评价环节操作风险的控制要点为:首先是对于首次申请的客户来说,在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双重评定下,再确认风险系数达到了正常水平的情况下予以通过。因为在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的双重评定下,对风险的担保就有双重的保险性,可以将风险最大化地降到最低。其次是完善调查评价的方法。优化调查过程中的步骤,将实地调查和外围调查做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尽可能地将贷款人和担保人的信息全部核实,并在一定条件下评定是否可以发放贷款。对于部分的抵押物,也应做出相关的规定。第三是严格对抵押物筛选和检查,对抵押物的抵押性质,价值稳定性做出合理的判断,在银行内部对抵押物及时做出保养,防止其在银行抵押期间的降值。最后是建立严格的督查制度,防止相关审核及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行不法之事。
三、审批环节的操作风险控制
业务审批的原则作为授信业务的核心流程,决定着授信业务最终的授信结果。常见的审批环节主要包括客户业务的受理,合格性审查、安全性审查、业务审批、批改意见和意见下达等方面。而在此环节中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1)由于信息不完全或是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导致不符合审批条件的人群得以通过。(2)超审批权限进行审批。指越权审批、故意降低放松审批标准导致项目通过。
业务审批环节操作风险控制要点为:(1)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通过建立完整的审查制度,建立相关部门对授信业务的整体部分及中间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严格将审核和贷款的步骤分离,防止风险的发生。(2)加强相关信息的审查制度。严格对客户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严防不符合条件的用户成功通过审查标准。(3)严格执行审批流程。严格遵守流程中的每一项操作规定和具体的步骤,不能越权审批,且其中的每一步的实行必须由专人签字确定后方可继续。(4)加强审批权限管理。严格根据审批机构的风险预估和控制能力完成审批,合理确定审批的权限,严禁超能力的授权和失职现象的发生。(5)完善授信业务系统,实行审批权限“机控”。
四、发放环节的操作风险控制
贷款的发放环节是授信业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操作风险较其他环节来说低,而且操作也相对便捷。主要涉及的内容便是合同的签订,抵押物品的登记和当面检测,贷款金额的下放等。其主要操作风险有:(1)虽然经过了部分审批但是由于上述环节中发生过失,致使相关信息没有落实就发放贷款。(2)签订了合同给予保障,但是由于合同本身存在的问题,致使相关法律问题的产生。(3)抵押物登记过程出现失误,导致抵押物未登记或是系统录入出错。贷款发放的最后一步,必须保证其法律效力和正确性。
贷款发放环节操作风险控制的核心措施是建立严格的信贷流程审查制度,其包括了合同的审查,核贷款人担保人的审查,同时建立相应的放款部门,确立相应的放款制度,保证放款的合理准确进行。随着相关审核部门的审核后,在确保信贷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出现失误现象的前提下,进行放款操作;在审查人员和各环节操作人员均没有出现违规操作或是越权操作的前提下进行放款。还可以由部门主管审核审核人员所提供的合同不存在法律问题和缺陷,贷款对象所填选的金额、期限、利率、用途等完全符合贷款人的意向且相关授权书完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放款。分行、一级支行均应按总行要求建立放款中心(或专职放款岗),辖内所有授信业务,只有经放款中心(放款岗)审查后才能出账。同时,在对贷款人提供的抵押物的价值经由权威机构评定,无贬值、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放款,是解决放款过程中操作风险的有效措施。
五、管理环节的操作风险控制
贷后管理是针对于客户从提交贷款申请为始到授信业务的完全终结为止的整个环节。但是此项环节并不包括贷款后的具体安全性的检查,贷款金额的本金及利息的收回,贷款风险预警和处理,不良贷款的管理和解决,信贷档案的管理和更改,贷后管理工作的检查和考核的具体内容。
其中贷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由于贷后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失职,在工作过程中管理不当导致没有按时进行贷后风险评估,和对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实时评审,从而导致风险发生时银行不能及时规避风险,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法挽回的局面。(2)对合同的法律效率没有察觉,对诉讼时间失效、抵押物的贬值或损坏、相关合同或是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的损坏等情况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没有及时整理不良贷款的信息和相关进程,没有将可以回收的贷款及时收回,从而造成银行的损失。(4)在利益的驱使下,流程操作人员对一些贷款用户违法使用免息和销毁坏账,致使银行受到一定的损失。贷后管理操作的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管理,对防范用户贷款后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职或是工作不当导致银行自身的资产受到严重损失。
贷后管理的环节是贷款回收和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保证,除此之外,贷后管理还可以保证贷后工作机制合理、高效、有序地进行。该环节操作风险控制的要点在于:(1)明确建立贷后管理体制,规范贷后人员的工作,对贷后情况进行及时检查。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贷后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自己的工作,对授信客户及其相关业务内容及时进行核实和检查,及时检查出贷后管理所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及时规避。每次放贷后及时做出贷后管理及风险性检查的相关报告,记录存档,以供后续工作人员的应用。(2)加强诉讼时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诉讼实效管理系统,及时提醒并清理有关账目,加强对贷款将要逾期或是已经逾期的贷款人的催收工作。(3)加强贷款的有效法律证明和相关抵押物的保存和管理,防止出现损毁或是丢失的现象。(4)各分行、一级支行要统一集中所辖抵押权证管理。严防权证管理环节发生操作风险。对于贷款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尽最大程度地减少银行的资金损失。(5)加强贷款账目管理。防止因为工作人员的个人意向进行坏账、呆账的非法销毁、大额贷款的违规免息等不法行为;加强系统内部的人员管理落实责任制度,做好账目的清收工作。(6)建立严格的信贷档案管理工作。(7)建立贷后检查制度,通过相关人员和机制的严格管理,确保贷后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六、结论
组织架构设计是商业银行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组织架构决定银行业务流程;另一方面银行业务流程整合与改进,则为组织架构改造创造条件。为了实施授信业务流程再造,一是要坚持加强授信业务风险垂直集中控制,完善授信中后台业务集约化处理。主要是要加快完善总行、分行、一级支行信贷审批中心和放款中心建设,加快分行、一级支行信用风险派驻制步伐。二是要按照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制定各类信贷业务的标准化流程,明确信贷业务的授权、授信、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统计分析、档案管理等各环节的操作内容和管理要求,逐步实现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实现对信贷业务全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信贷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流程和内容进行操作,才能完成信贷业务,从而避免手工操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降低违规操作风险。同时,以统一的技术平台为依托,对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对其中不适于计算机操作的规定进行调整,将独立的、分散的制度规定进行整合,强化信贷政策制度的刚性控制,提高总行集中控制风险的能力和管理效率。要尽快制定信贷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对各级信贷人员的授权、操作程序、内容和职责要求进行规范,为全面实现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计算机化提供制度保障。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防范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发展较晚,无论是理论和实践上都与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有着一定的差距。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通过长期的经营实践、研究和理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他们高度重视防范风险,普遍认为风险控制的重心应在事前,而不是事后完善。因此,他们一般都拥有一套完整的事前风险防范过程,包括:严格的风险监测机制,高效的风险事前预警,及时和准确的风险报告,有效的风险评估。作为风险有效管理的关键,将风险量化有助于准确识别和把握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同时将风险计算得出的结果准确记入到银行经营成本,从而准确分析出如何确保银行盈利空间。另外,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定量指标,利用信息化系统设置自动的预警标准及自动拦截指令,一旦违规操作超出预警标准则会自动拦截,防止违规操作,成功地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结合国情,适当借鉴欧美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操作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桂茏.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 徐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现代商业,2011(2).
[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金融论坛,2006(3).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 浙江温州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