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口述历史中口述者的话题回避及应对措施——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

  • 投稿马力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43次
  • 评分4
  • 62
  • 0

王斐斐

【摘要】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倍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张学良 口述历史 话题回避

何谓口述历史?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记录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就狭义上而言,借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其《大家一起来做口述历史》开篇所做的定义,即“简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①口述历史工作无论是访谈前的准备,访谈后的资料整理,还是与受访者的交流过程,访谈工作者都会面临众多挑战。其中,受访者往往会刻意回避某些关键话题,不仅阻碍访谈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该口述历史工作者完成“揭示事件事实、接近历史”的任务。本文从《张学良口述历史》入手,归类被回避话题的种类、原因,并尝试提出应对建议。

一、《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口述特点

“张氏的口述,随性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寻遍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②这是《张学良口述历史》撰写者唐德刚教授对张氏口述的评价。在口述过程中,张学良作为受访者毫无架子,谈吐洒脱自然、爽朗直率,生动的东北口语通俗易懂,每每谈到兴头往往一气呵成,凸显了大帅的真性情。因此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十分流畅、亲切,就像是听一个健谈的老人坐在跟前侃侃而谈动荡年代中的传奇人生,字字句句流露其满腔的爱国热血,而正是这种直白自然的叙述风格大大增强了张氏口述本身的真实性;同时,先生也非常重视细节的还原,叙事翔实生动,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却能清晰地记起相距六七十年前的很多历史细节、具体的对话、部队番号甚至是团、营级的官员姓名,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过人的记忆力;而对于诸如同众多女性的罗曼史这样的个人隐私,先生也毫不回避。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是个莽撞的军人,要干就干,从来没考虑些什么!”“有许多事情,我为什么反抗,我就看事情不合理,我对自己的权力、生命都不在乎”③,张狂直率的个性使他在受访过程中倾泻而出、无所顾忌,这也是张学良口述受到如此青睐的重要原因;此外,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特点还包括:述中有评、评价历史人物一针见血、历史反思性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好恶分明、充满激情等,不仅充分显示了张学良本人的人格魅力,而且提升了其口述历史的价值。

二、《张学良口述历史》局限之一———回避“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

作为张学良一生较为系统的四次口述历史中的第一次,即接受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的访录,《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真实收录了此次访录所得的11 盘录音带中的主要内容,披露了很多有关张学良本人、我国相关重要历史事件不为人所知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富有鲜明个性的张学良。本书无疑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但也存在不少局限和遗憾,其中最大的无奈就是张学良本人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

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当时包括西安事变在内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事实上,无论是史学界还是国内外的各阶层人士,都非常关心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随着西安事变相关历史人物的被杀或去世,张学良成为最具权威性的事件亲历者,因此人们迫切希望能在他本人的口中得到答案。但是在张学良的一系列口述历史中,我们明显发现关于西安事变的内容都较为分散,很少涉及核心问题,即便略有涉及也大多是一些边缘性问题,而在更多时候则是避而不谈。如本书除去唐德刚教授的代序和四篇“唐德刚论张学良”外共142 页,关于西安事变的口述却只有几页,“九一八”与西安事变加在一起才16 页。“尤其是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些核心问题,在其口述历史中并没有充分揭示出来,其中有史学界最为关注的蒋介石与周恩来会谈的内容( 张只说周见蒋是他领去的,并且二人谈话过程中他一直在场,其他始终未说);宋美龄、宋子文与周恩来谈话的内容,双方有无协议;宋美龄、宋子文与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双方谈判之过程,即西安事变谈判的详细情节;西安事变的军事部署以及事变前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之细节与内容等等。” ④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详细述说西安事变之外的事情,如张自己的身世、张家如何发迹、故乡临近盐碱地、二伯父张作孚是怎么死的、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在讲武堂的趣事、与父亲的感情、东北易帜、各种生活琐事,甚至是自己与很多女人的风流韵事,一律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其本人在口述中确实多次提到并强调“这个我不会讲”“那个我不能说”之类的言论,也曾公开表示:“我不能因为口述历史而伤害了某些还活在世上的朋友们。因为这一点,我始终不敢对外多谈什么,有些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出口伤人不是我张汉卿所希望的。”⑤总之,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才是张学良最大的个人隐私,是绝对不能讲的难言之隐,正如“香港《亚洲周刊》所言:‘张学良有太多的苦闷和真心话需要发泄,但是他是个余悸在心的识时务者’”⑥。对于张老的苦衷,读者自然理解,受访者对某些真相、个人隐私的隐瞒确实大量存在且不可避免,但对于口述历史接近历史真相的目的而言,这些遭到回避的话题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与无奈。张氏的口述是如此,其他名人乃至普通个体的口述亦会面临此种无奈与缺憾。

三、口述者回避话题的类型和采访者的应对措施

无论是社会地位显赫的名人还是普通百姓,由于受到个人价值观、对隐私的态度、宗教信仰,与访谈者关系的亲密程度及社会历史环境、政治压力、话题本身的敏感度等因素的综合考虑,都会不可避免地在口述历史中回避某些话题,由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面对这种情况,访谈者首先应在访谈前全面搜集背景资料、预设可能遇到的尴尬和解决方案,其次就是要遵循自愿原则,尊重、理解口述者。此外,就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赢得口述者的好感和信任,认真分析不同话题的性质与可回避程度,将口述者回避话题的数目和程度降到最小值。本文将访谈者可能遭遇受访者回避的话题分为四大类,同时为访谈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

第一类是纯粹的个人隐私问题。受访者通常会基于诸如不喜欢重提过去、厌恶采访者提到的某个人、不利于自己身体健康等诸多理由拒绝回答,成为不合作的受访者。其实,对于所谓的“隐私”,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念,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我们就看到张老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他年轻时与十几位女性的浪漫关系。因此访谈者首先需要及时洞察到对方对“隐私”的态度,如果问题本身确实路径不当引起不快,口述者本人确实有苦衷或坚决不讲,那么采访者切忌强人所难,避免正面、直接涉及此类话题的同时,争取采取其他友善合理的方式、角度得到信息,否则就应立刻转换话题,保证访谈的继续进行;但如果受访者态度明显,排斥度不强,则应该明智地利用“隐私的相对性”:在访谈前期针对某些有历史价值的“隐私”进行资料全面搜集、了解口述者本人的性格及对“隐私”的底线,将问题婉转化的同时大可以跟口述者“讨价还价”,以暗度陈仓的方式,“引诱”对方于不经意间“失言”。

第二类是重提口述者个人的痛苦经历。这会令访谈者和受访者双方感到不舒服,受访者可能会因此出现情绪失控、身体不适等情况而导致访谈被迫中止。因此,访谈者需要考虑的包括:何种程度的提问会造成对方不舒服?哪些相关主题会引起对方反感?哪些是值得保留的重要故事?给予受访者以尊敬和同情,在访谈前就要衡量好提及此类问题的程度和方式及角度,一旦对方出现情绪激动,就应立即停止访谈,并实时评价待对方重新恢复平静后继续访谈此类问题的可行性,如果确实不可行,就应立刻转移话题,要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压力,切忌为了获取有价值的秘密而咄咄逼人。

第三类是受访者虽没有难言之隐却故意含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谈及但不涉及重点”。对于部分性格谨慎、圆滑世故、油腔滑调的受访者,如果访谈者任由对方胡乱回应,或回避重点,那么对方就会支支吾吾一直含混下去。因而此时就非常有必要借助某些明确的特定性问题紧绕着同一个主题打转,直接地指出对方答案不够周全的地方,就可能引出比较完整有用的信息;如果不奏效,那就无须曲意逢迎,可以有礼貌地挑明受访者似乎不够热心,表明态度,对方或许会辩解一番,最后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

第四类是口述者难以启齿或是尴尬的话题。首先应当延后到访谈者已经和受访者建立起亲密、信任、合作无间的关系时再谈;其次是应通过已有的接触和观察,分析造成对方为难的真正原因,表明口述历史工作的客观性、自己作为访谈者的专业素养,确保对方的回答内容不会对其造成危害,同时配合真诚温和且锲而不舍的方式以成功突破受访者的心防,最后再循序渐进地触碰那些令人为难的话题,必要时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幽默、转移话题等交流技巧。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张学良口述的特点、总结归类口述历史访谈中的话题回避问题,认为口述者回避的某些话题还是可以得到答案的。访谈者除了提高专业素养,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外,还应本着平等和尊重的原则理解受访者,尽量与之建立可信赖的合作关系,使每次口述都成为个体对相关事件、历史的真实回忆,使每次口述都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美]唐纳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②③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张学良口述历史》[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④郝银侠,《口述历史的现状与困惑———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⑤⑥窦应泰:《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M].华文出版社,2002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2012 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