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强化实践能力角度探究新闻学教学改革和方法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8-02-06
  • 阅读量402次
  • 评分4
  • 10
  • 0
  【摘要】: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如何适应媒体需要,在新闻专业教学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新型教学生态,培养全媒体、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新闻学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几项实践能力着手,从人才的现实需求和着重培养方向角度,提出当前新闻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高校新闻专业的革新提供些许启发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实践;新闻学;教学改革
 
  一、融媒背景下对新闻人才的全新要求
 
  1.需求人才的转型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其一是从传统的单一型记者向全能型记者转型,既要会写会拍、还要会采会编,既要懂音频报道、还要会视频剪辑。用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数码照相机、一台摄像机和一部智能手机组成的“移动工作室”将同时满足多种媒体的采写报道要求。其二是从单纯的信息生产者向知识生产者与管理者转型。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对海量信息资源要有整合、分析与利用的能力,业界正需要这种高素质的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
 
  2.注重的人才素质和能力
 
  当今新闻人才必备的素质包括客观的视角、广博的知识、批判的态度与准确的判断;能力包括新闻洞察能力、新闻策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沟通对话能力、传播能力、写作能力与创造能力。新闻洞察能力主要指对新闻价值的发现和把握能力。新闻策划能力越来越受到媒介的重视,是新闻进入创意时代的重要标志,往往最能体现媒体的创新思维、反映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社会调查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反复研究、从而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沟通对话能力,沟通和对话在本质上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总之,当今的传媒市场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一是立体型,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型,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个人用;三是多面型,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
 
  二、当前新闻专业教育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特别是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高校新闻学教学中存在当前新闻学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新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育倾向和封闭式教学倾向,应用型学科特征不明显,办学层次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新闻实践,专业细分不足,学生知识和能力储备过窄,距业界要求差距较大,就业困难,许多高校缺乏对教师的践技能培训等等,新闻专业毕业生目前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具备较为丰厚专业知识和一定的采写能力。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感觉吃力,无法立即胜任新闻工作,或者即使勉强支撑一阵子,也没有多大的后劲儿。究其原因,是因为日常的新闻教学大多着眼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观点和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调查、分析、判断、创新、综合等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只有综合上述诸多能力,才会使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走得更稳、更远。因此,如何在新闻学教学中强化该学科对学生的特殊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是新闻学科发展的亟不可待的必然命题。
 
  三、新闻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方法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媒介的重组、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及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合力推动着新闻编辑业务产生重大变革。因此,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一定要紧跟媒介融合的时代要求,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进行调整,甚至重构,适时地进行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1.教育理念之调整:树立大传播、全媒体理念
 
  在观念上要更新,过去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尤其在当今大媒体的环境下,应该把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与大媒体对接,放在广阔的大媒体背景下去思考,形成广泛的共识,真正地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理论框架。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要求新闻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必须树立大传播、全媒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不仅要有较高的新闻理论功底,同时要兼具多学科,如法律、社会、心理、经济等学科的知识。另外,学生在熟练掌握采访、写作、摄录、音视频剪辑等理论、方法的前提下,还需熟悉各种不同媒体的特点,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2.课程设置之优化:侧重实践技能培养
 
  (1)任务驱动式项目课程法
 
  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愿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指导教师为主体的小组负责人,定期拟定任务,进行有关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不同领域的主题实践。比如配合某一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各个小组之间的报道竞赛,从选题到策划到实施报道再到接受反馈,让学生在小组中各司其职,模拟工作实践,或者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办电子报纸和杂志、网站、音频视频节目,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竞争性,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力和解惑力,也充分锻炼了学生个性化的能力。
 
  (2)模块课程法
 
  课程模块化建设的结构安排(以《新闻采写》为例),课程模块设计包括前置模块如专业导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等专业基础模块,后续延伸模块主要是数字影像采集、数字编辑与设计等,三者互为关联贯通与协作;在二级模块的基础上按照新闻采访和写作活动的流程来设计模块。
 
  (3)衔接式新闻采写读评训练
 
  新闻采写读评训练是以最新的媒体新闻作品为分析和评价对象,训练学生的团队学习和新闻作品鉴赏能力:(1)学生完成多个团队组建,自主选定一篇或几篇最新媒体新闻作品作为评论对象;(2)团队任务细分,从新闻敏感、采访手段、题材、角度、笔法、主题、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新闻(宣传)价值等面进行分解任务,完成对新闻作品的全面分析并汇报;(3)教师对团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针对性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模块化教学的重要延伸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一是针对新闻采访理论或作品的阅读形成读书笔记;二是完成院系网站新闻、校报新闻采写、模拟电视新闻报道、广播站新闻报道、嵌入式实验室或工作室合作项目。作品采制等课外实习与拓展,并以其作品作为考核对象。
 
  3.實践平台之搭建:校内、校外相结合
 
  (1)系统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建立校园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校园自有的各类媒介资源和媒介设备,整合新闻传播专业优势,开展新闻传播实训项目。如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那些曾经的校园媒体骨干,在后来步入实习单位之后,往往上手快,业务能力强。
 
  (2)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进行媒介实战。
 
  以新闻学专业为龙头,以全院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成立大学生记者团,全媒体工作室,将专业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在开展播音主持大赛、好新闻评奖、报纸版面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学生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同时配合微博互动,让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每一个环节的运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专业实习。
 
  依托“大新闻观”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实现专业实习的目的,必须坚持系(院)安排与学生自我寻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原则,且把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4)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实现零距离互动。
 
  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新闻界知名人士和资深媒体人开展学术讲座,定期兼职授课,让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拓宽学生视野。学生通过“走出去”零距离感受新闻媒体、媒介的运作和节目的制播流程,使在校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媒介的认识。
 
  作者: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