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电子商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互联网金融第三方评级的策略和方法

  • 投稿穆刀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256次
  • 评分4
  • 79
  • 0

文/詹博 王泽楷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对各方资信的评价也越来越重要。资金盈余者需要确认资金需求者的信用情况,同时资金需求者也希望通过自身良好的资信付出合理的价格以获得相应的资金。因此这就催生了信用评级的产生,但是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还没有建立以个人-金融中介-企业为整体的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本文从建立该评级体系的重要性开始论述,讨论当前建立该体系的矛盾并具体的说明了建立三级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和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第三方评级;信用

引言

当前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的发展仍然十分薄弱,个人信用意识仍十分淡薄,信用评级信息缺乏共享性,互联网金融中介机构信用确定缺乏权威性,这些都导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健康和不确定性。

1. 互联网信用评级现状及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评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征信方面,我国在个人征信方面在2002年,由人民银行牵头起草了个人征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任务。200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截至2012年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查询用户13.3万户,全年查询次数9733.1 万次,日均查询次数26.6万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查询用户15.4万个,全年查询次数2.7亿次,日均查询74.9万次。

在企业征信方面,中国银行所建立的征信系统只覆盖部分企业,很多企业没有征信信息的收集,而且不同机构使用的评级方法也不相同。例如:中国银行按照《中国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办法》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情况、发展能力与潜力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定期评定、适时调整。由此建立十级信用评价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C级和D级。而且目前中国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属于银行内部掌握的信贷工具,不向社会公布,仅为银行内部管理服务。相似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建立了自己的评级体系:企业信用评定按得分高低,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五个等级……

对于互联网上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更是属于完全缺失的状态。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发放牌照进行管理。而对于P2P这类互联网金融中介则亟待进行管理,没有权威机构对该类中介进行评价,投资者往往只能通过自己收集的信息对金融中介进行判断,风险很大。

2、互联网信用评级的优势

互联网信用评级的主要优势在于互联网技术相对完善,收集信息成本较低,良好的信息共享性。

2.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本文在后面建立的三级评价体系的技术基础就是网络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本身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天然的保证了用户隐私与信息共享。同时数据库自身的数据处理功能为信用评级的计算提供了条件,互联网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在权限范围内获取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评级。这都使互联网信用评级更具安全性、便捷性、共享性。

2.2 信息收集成本较低

互联网信用评级本身利用的信息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市场主体自身提供的信息,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公开信息的记录,社交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评价。在这三者中最具权威性的是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的记录,这部分信息作为进行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而市场主体和社交网络的信息往往存在一定主观性,应该作为信用评级的辅助信息,如实的提供给用户参考。

2.3 良好的信息共享性

信息共享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共享。第一个方面就是不同机构信息的共享,也就是在第二个优势中提到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整合,所带来的信息使用的规模效益。

第二各方面就是信用评级信息使用这对信息的共享。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信息的存储是建立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数据库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控制。通过建立权威的第三方平台,对评级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不同用户按照自身需求获取信用评价信息,第三方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向用户提供信用评价信息,同时把涉及到用户的隐私信息过滤掉,在做好信息共享性的同时,保证个市场主体隐私的保护。

3、互联网信用评级的重要意义

建立互联网信用评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信用作为金融活动的基础,完善的互联网信用评级对保证了一个可以良好运行的互联网资本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信用评级具有实体信用评级机构基本职能,同样可以发挥相似的作用。对于互联网金融中的个人可以通过评级结果判断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的投资活动;而对于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信用,降低获取资金的成本。同时为了获取较高的信用评级,企业自身面临压力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金融中介方面,信用评级交给第三方评级机构利用第三方的专业化的分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互联网信用评级的建立可以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而且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通过有组织的宣传,权威的第三方互联网评级的关注度会提高。市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往往会主动查阅互联网信用评级,进而判断如何进行资金的管理活动。

总的来说,互联网信用评级在完成传统信用评级功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在技术、成本和共享性这三方面的优势,会为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当前面对的问题和矛盾

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信用评级非一日之功,管理当局必然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总结起来建立统一的第三方互联网信用评级需要克服以下矛盾。

4.1 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的矛盾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既涉及到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又涉及到社会居民个人的权益、信誉、隐私等敏感问题。信息归集后的共享若没有有效的手段保护,信息披露的风险会加大,法律纠纷也会增多。掌握个人信息数据的部门在数据使用的权限和数据保护的安全性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4.2 征信基础建设与标准化滞后之间的矛盾

现有行业标准不协调、不兼容,给使用带来困难,如个人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以及过去债务的返还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广泛分布于政府、银行、商家、保险等多家机构。它们之间的数据格式往往是统一的,甚至是非标准、不兼容的。

4.3 静态的信用和动态的信用的评价体系的矛盾

由于小微企业本身内控体系的不健全,管理主观随意性大,中小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较单一,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这样往往通过静态的财务指标,进行信用评级,而忽视了小微企业在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有利因素,所以造成了静态信用评价的误判。

5、统一的第三方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

综合上面的论述,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市场主体的区分,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立统一的个人-金融中介-企业三级信用评价体系基本的结构图如图1:

5.1 三级信用评级基本形式

统一的第三方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的基本形式如图1所示,我们希望利用第三方评级平台收集数据,数据信息来源主要是上文提到的:市场主体自身提供的信息,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公开信息的记录,社交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评价这三方面的信息。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最终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信用评级的发布反馈给个人,金融中介和企业。这种基本形式通过自身所利用的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规避了上述矛盾。

5.1.1 网络数据库技术规避了隐私的问题

数据库技术本身主要功能就包括安全控制和权限管理,所以数据的共享性和隐私性可以有效的解决。同时数据库本身具有三级模型两级映射的特点,保证了数据外部使用和内部的物理存储的独立性。

不同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对自身权限的验证,获取相应的信用信息的操作权限和评级结果,这就完成了信用信息在不同用户之间的共享。同时第三方信用平台保证信息的安全不泄露,这样就可较好的解决信息共享性和隐私性之间的矛盾。

5.1.2 网络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信息标准化

现存的各个独立的信用平台获取信息的标准不一,这就为信用信息共享带来了阻碍。通过统一的第三方信用平台进行收集整理,所有的信息都就可以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存储,这样有利于进行标准化的信用评级。收集信息的标准由于有统一的平台制定,这样也有利信息标准也可以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

5.1.3 定量信用评级结合社交网络信息的定性分析

在这互联网信用评级可以充分了用互联网本身具有的社交网络的功能,获取不同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而这就是不同以往只关注静态定量的指标进行的信用评级。社交网络的评价更是一种动态性的信用信息,是互联网金融活动参与者提供的以往经验的信息。这样就保证信用评级进行的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结合。

5.2 三级评级体系市场环境下的扩展

虽然在上面提到的基本形式下,能够完成互联网信用评级的基本功能,但是与当前市场客观的现实存在一些脱节,无法解决如何与现存的信用评级机构共存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在市场环境扩展下的扩展信用评级体系结构,如下图2:

在扩展的信用评级体系下,建立了以第三方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第三方信用信息平台将整合的数据信息,全方位的提供给独立的市场中的评级机构。各独立的市场评级机构利用平台信息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向市场主体提供评级信息。而市场主体选择接受哪个市场评级机构的信息,通过市场的压力,使信用评级机构保证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市场中优胜劣汰。

6、问题与总结

本文所进行的探索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结构和框架,对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但仍有问题有待解决。

6.1 我国在信用制度上的立法相对滞后

6 . 2 我国大众的信用意识仍十分薄弱

6.3 市场现存机构进行整合存在较大的成本

6.4 市场信用需求的紧迫性和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性的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都需要管理当局进行法制化的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这些问题都会渐进式的解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2] 魏丽宏.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3(10):17-18.

作者简介:

詹博,本科,现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

王泽楷,本科,现就读于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