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娇娇
摘要:为了更好地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设定任务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根据任务适时调整分组策略等几个方面出发,通过“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财经法规的兴趣。做到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合作,从而提高财经法规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财经法规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张娇娇,女,广东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62-03
近年来,合作学习作为当代主流教学与策略之一已悄然走入中职教学课堂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了一种突破和补充。我国许多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1]但当下中职学校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刻意追求形式,缺乏设计与组织;分组随意简单,合作学习效率难以保障;忽视合作过程,对学生合作学习缺乏指导;只追求正确答案,未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成长点。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必须首先学习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特点;全面了解学生,合理进行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多元评价方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简单地说,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共同学习,以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策略之所以如此盛行,是与它所取得的效果分不开的,有超过900项的研究确认了合作学习比竞争的和个人主义的努力效果要好。[2]研究曾归纳出的合作学习效果包括:提高学业成绩;改善合作小组之间关系;提高自尊;产生更强的内在动力;形成对学科、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形成更加娴熟的合作技能;养成利他主义精神,等等。
尽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但也有证据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仅仅把个体放到一个群体中并且让他们一起工作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合作。[3]尤其是近年来合作学习大量应用于中职学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学习的特殊性,使得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基于中职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争强好胜但目标不明确、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将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给学生逐步布置任务,给学生设定目标,同时,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荣辱与共、互相帮助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讲述“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在财经法规教学中的应用——以二年级会计班学生为例
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逐步提升的,难度也在逐步加大。根据学校的教学设计,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考取会计技能证,二年级下学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这也是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一个资格证。尤其是2013年来,东莞市的职业学校会计证的考试开始统一实行国家考试,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三科中通过率最低难度最大的当属财经法规。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法规科目的通过率低与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加之法规课程较多条文法律,理论性强,较为枯燥,这对教师的法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笔者大胆尝试了“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一)设定任务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首先分析学生情况。笔者所教班级学生处于在一年级考取了会计技能证之后的高中二年级下学期,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本学期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备战。首先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提醒本学期需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时间紧迫,让学生在心理上给予足够重视。
接下来给学生设定好目标,一方面,告诉学生本学期的大目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而三科难度最大的科目为财经法规;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不要被困难吓倒,我们会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不同时间段给大家制定好不同的任务,大家互相监督,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完成。即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一般而言,笔者为学生设置的任务是按照法规的章节来复习,在考试之前,至少要过两遍,第一遍较为细致,抓细节到具体章节,第二遍融汇贯通,综合复习。
(二)根据任务适时调整分组策略
关于分组,笔者认为,采取“2-4-6分组模式”的形式较为合适,人数不能太多,班级内的小组人数尽量控制在4个人之内。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任务,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因此,分组策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前半学期。这个期间大家的紧迫意识不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需要借助老师的外力给学生按照座位前后4个作为一组,方便平时的互相抽查背诵,互相监督。此阶段的学习任务也要根据平时的课堂知识,当天讲解当天布置,当天消化完成。这段时间主要是在班级内互助学习,“2-4”的模式方便两两之间互相提问,当同桌中的一方没有时间时,可以采用前后桌或者斜对面比较方便的位置互相监督学习。这4个人之中需要找一个成绩较好、较为负责的学生来担任小组长,尽量避免选用学生会或者团委会的成员,因为他们太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监督本小组的学习。4个成员每天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到两两互查背诵,两个人不一定是互相背诵,可以采用旋转制,即A对B背诵,B对C,C对D,D对A,这样可以起到节省时间,而且每个人都能从正反两方面发挥作用,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小组长有权利对小组成员抽查,课代表与学习委员有权利对小组长抽查,起到逐层监督的作业。
第二阶段是在后半学期。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学生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一批学生开始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这将会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此阶段课程接近收尾阶段,接下来的任务主要是复习与巩固练习。此时,要充分把握好学生的积极性,借力打力,将学生不在教室的时间利用起来。由于笔者所在学校采用寄宿制,所以笔者把学生按照宿舍来分组,这样学生就把中午放学后和晚上晚修后回宿舍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鉴于宿舍长的责任心与号召力,笔者以宿舍长为小组长负责监督抽查,形式依然为两两抽查。由于此时的复习是在学习过一遍的基础上,因此学习任务倾向于习题练习。加之大家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以及宿舍本身具备的凝聚力,这个小组的合作力会很强大,能帮助小组发挥极强的助推作用。
(三)结合宣传墙、网络等多种手段把握组内生生互动
一般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5个,即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4]其中,积极互赖是构成合作学习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笔者采用让课代表每天记录各小组完成进度制作任务栏上墙的形式,每天公布小组的任务完成进度并给予相应的奖惩,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的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
没有积极互赖,就没有合作学习。因此,笔者十分注重小组成员的结构,一般而言要不同程度的成员搭配,但是一定要有一个积极负责成绩较好的成员,一方面,可以带动大家,另一方面,可以在互助合作中与其他成员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共同促进提高,最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与执行。因此,应把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当然鼓励学生利用班级Q群、微博、微信来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包括利用社交平台监督小组成员每天的任务完成度,都不失为有效的方式。
(四)任务驱动调控师生之间关系
单纯有了小组合作,只是流于表面,教师把各阶段的任务分配下来,与小组合作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发挥老师的作用,同时还要把握好和学生的关系。
第一阶段科任老师比较辛苦,需要及时把当天的新知识布置成任务,步步跟随。此阶段是学生学习氛围的建立时期,万事开头难,在此还需要班主任的大力协助。老师选择不定期抽查小组的合作完成情况,严格督促小组完成当天的任务,保证强有力的执行。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任务驱动下合作学习比较成功的话,这一阶段老师可以说是笑意荡漾。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学习自觉性,需要老师布置切合此阶段的任务,比如分章节的习题、综合性的习题、定期的测验等,给学生练习检测的机会,及时给学生鼓励与支持。
(五)任务完成科学评价组间竞争
小组合作的情况如何,每天的完成进度如何,哪个小组的表现较好,哪个小组需要及时跟进,怎样评价不同小组的合作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小组评价。笔者认为,小组评价力求简单,便于操作但要做到客观公平。笔者所教班级采取的是表1所示的任务表格,由课代表和学习委员按照科任老师的意见共同制作完成,贴于教室墙壁上。该表格包括每个小组以及小组成员,每天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一目了然。
在表1中,各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由组长在第二天早上负责完成,其中按时完成用黑色√表示,未按时完成但在第二天及时补回的用红色√表示,过了第二天仍未完成的用×表示,此时,需要课代表单独督促,若一周之内仍未完成,则是老师出面,并给予该小组相应的惩罚,而对于小组全部完成的则给予相应奖励。通过公示,体现了公平原则,同时,也时刻提醒学生及时完成任务,组内的成员也会及时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对于自己未完成或者自己小组其他成员未完成的任务都一目了然。
笔者所带的班级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下,全班46人参加考试,通过44人,通过率达95?6%,全班为之感到欢欣鼓舞。曾记得备战前有学生发表QQ说说:“大中午一宿舍的人不睡觉,在宿舍互背法规,上学十几年第一次感觉自己这么用功。”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小组的合作与互助,道出了学生的勤奋与努力。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中西.合作学习“组内成员适量原则”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10):77-78.
[4]刘艳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44-46.
[责任编辑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