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读读背背”,贵在“练、炼、链”

  • 投稿土逗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37次
  • 评分4
  • 65
  • 0

陆建华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洋口小学,226407)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各个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一项“读读背背”的内容,第一、第二学段的“读读背背”侧重成语、古诗、古今贤文、儿童诗、儿歌的诵读,而第三学段的“读读背背”则以“诵读与欣赏”、“诵读与感悟”、“诵读与积累”3种形式呈现,要求学生不仅要熟读成诵其中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理解感悟、拓展运用。如何充分利用“读读背背”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拓展视野、迁移运用?我以为,离不开“练、炼、链”。本文侧重对第三学段“读读背背”内容的教学进行解析。

一、“练”:关注训练

(一)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重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诵读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让学生习得诵读方法,形成诵读习惯。

如五年级上册“练习5”的“诵读与欣赏”,是一首诗歌——《边疆小夜曲》,可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地练习朗读,并加上表情、手势,激发诵读兴趣。

又如六年级下册“练习3”的“诵读与积累”,是描写《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孙悟空的12个成语,教学前,可组织学生观看《西游记》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走近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进而逐一理解这12个成语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还总结了诵读训练的具体步骤:初读,读通读准;再读,读懂读明;三读,入情入境。如此,让学生先读准字音,再读出韵律,读出感性认知。当然,诵读训练应当注重形式的变化,结合集体读、个人读、接龙读、赛读、默读、拍手读、编成歌谣读等,在不断的变化中,尽可能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表达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特征的定位上,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与学科功能,即“语言文字运用”,并反复强调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读读背背”正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识记、运用字词句。因此,“读读背背”内容的学习,在诵读的基础上,还应聚焦表达。

以五年级上册“练习3”的“诵读与感悟”为例,文本是柯原的一篇散文《幸福》,全文以整齐的句式、形象的描写,诠释了幸福的含义。教师可在指导诵读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形式上的特点,仿照“的幸福,在于”的句式练习说话。如:“蜜蜂的幸福,在于翻山越岭遍访花儿,酿造香甜的蜂蜜,给世界留下丝丝甜美”;“教师的幸福,在于培育祖国的花朵,塑造栋梁之材,为社会做出贡献”;“我的幸福,在于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老师春风化雨的哺育,我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除了句式模仿之外,还可以就“读读背背”中的文本内容,撰写批注感悟或者进行补白、复述、改编,等等。

二、“炼”:注重锤炼

(一)主题锤炼

“读读背背”中的内容,有一些是意思连贯、表达共同主题的成语;还有一些是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名人名言、散文、古诗。教学中,可挖掘这些内容的共同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快地记忆。

如五年级上册“练习2”的“诵读与积累”中,引用的名人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都诠释了观察的重要性;“练习3”的“诵读与感悟”中的散文《幸福》告诉我们,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练习6”的“诵读与感悟”中的散文《浪花和礁石》传递给我们的,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教师可借助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交流阅读这些内容时的体会,深化对文本内容及主题思想的领悟。

(二)语言锤炼

“读读背背”中所选择的散文、诗歌,描写生动、用词精炼,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推敲其中的遣词造句。

以五年级下册“练习1”的“诵读与欣赏”中的散文诗《丝丝春雨》为例,这首散文诗语言凝炼、联想丰富,用了大段排比句,展现了春雨绵绵的优美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赞美、喜爱之情。如“春雨是彩色的,染红了桃花,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畦”这句话中的“染红、漂白、描青、绘绿”,巧妙地把动作和颜色融为一体,将春雨拟人化,别具匠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诵读来品味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再启发学生:“春雨还会怎样打扮春天的景物呢?”学生马上就想到了春天金黄的菜花、蔚蓝的天空、嫩绿的小草等景物。一个学生说:“春雨涂蓝了天空。”另一个学生说:“春雨蘸蓝了天空。”“涂”和“蘸”,哪一个更好呢?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蘸”字更能体现春雨的轻柔,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接着,又有学生受到启发,想到了“抹”字,“春雨抹绿了小草”。这样的推敲,让学生明白——只有反复锤炼,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准确生动,更富有魅力。

三、“链”:贯注链接

(一)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着重同一主题的阅读积累和拓展,形成知识序列,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识记,并能够比较归纳、举一反三。

教学中,可以链接已学课文的语段,加强积累,深化理解。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练习2”的“诵读与感悟”中汪国真写的一首小诗《我不期望回报》时,就可以联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让学生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人生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的道理;也可以联系五年级上册“练习3”的 “诵读与感悟”中,著名诗人柯原的小诗《幸福》等相关主题的文章,让学生感悟奉献的真谛。

还可以链接同一主题的其他素材。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练习7”的 “诵读与感悟”中的《古今贤文》(读书篇),可以引入古今中外的名人读书故事,包括已学过的鲁迅、高尔基、刘向等人的读书名言,或是回忆朱熹、陆游的古诗《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这样,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二)运用链接

第一,在特定语境中灵活引用“读读背背”中的词句。如六年级下册“练习3”的“诵读与积累”,是描写《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12个成语,我们可以设计一道将这些成语直接融入人物故事语境之中的填空练习——“孙悟空本领高强,不仅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还会(千变万化),一双(火眼金睛)可以(明察秋毫)。因为他(大闹天宫),所以赢得了‘(齐天大圣)’的美誉,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途中(不避艰险)、(大显神通),任何妖魔鬼怪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最终(除恶务尽),(天下太平)。”这一练习,巧妙地将12个成语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第二,出示几个故事阅读材料,让学生选择“读读背背”中的一两句名言警句,来说一说、写一写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或是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读读背背”感知或理解的准确度,也创造了好词佳句的训练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共享的过程中,拓宽运用视野。

第三,在自由写作中适当运用“读读背背”中的词句。如六年级下册“练习1”的“诵读与积累”,是一些描写冬季的成语,可选择几个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又如,五年级下册《练习2》的“诵读与积累”,是一组描写人物外貌举止的成语,可选择几个描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第四,以“读读背背”中的某个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歇后语为中心词或中心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如围绕“水滴石穿”中心词写一个勤奋小故事,或者以“满招损,谦受益”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向导,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挖掘教材中各板块的内容,探索出一条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