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江浩
(新疆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1)
摘 要:和谐团结的企业氛围,是企业凝聚合力、提升员工满意度,保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围绕如何将“和谐”理念融入企业日常管理活动这一课题,提出以处理好五对关系为工作着力点,以“制度、创新、楷模、沟通、亲情”为实施载体,进而实现将“以和谐促发展”理念落地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和谐;制度;创新;楷模;沟通;亲情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99-02
收稿日期:2015-02-15
作者简介:邓江浩(1980-),男,四川乐山人,本科,经济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经营管理等。
一、问题的提出
和谐团结的企业氛围,是企业凝聚合力、提升员工满意度,保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强调“和谐”的思维,营造“和谐”的氛围,主要包含两方面涵义。
一方面,和谐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一个企业,其内部组织、员工之间如果不能和谐共处,没有活力和激情,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深层次地激发出广大员工的工作激情,工作于员工而言就仅仅是指令,是任务,企业也会因此而缺失长足发展的动力和应有的凝聚力。因而,倡导企业内部人的和谐本身就可能产生出“人心齐泰山移”的无穷战斗力。
另一方面,和谐是效益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企业必须同步处理好内外各方面统筹协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三者间和谐关系的问题。单纯追求数字增长而忽略内在和谐的效益难以长久稳定,如果仅仅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结合人力资源、质量保障、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内在相关保障机制的相匹配性,对员工而言会因疲惫不堪造成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对业主而言则会因工程质量难以保障而终止与企业的继续合作,市场也因此而丢失;对企业自身而言则又会因过度强调日常生产而难以促进科技创新,进而丧失持续发展能力;更有甚者,如果一旦工程质量存在缺陷,工程实施存在安全隐患,则是关系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甚至社会民生和谐的大事!
二、和谐文化构建的五个着力点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内涵,笔者认为,“和谐理念”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落地,其实质是要使企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处于一个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企业内外“和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具体应将着力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着力点之一——上级对下级要关爱。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具体工作中,强调上级关心爱护体谅下属的思维方式,从促进员工成长,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入手,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平台,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每位员工在企业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创造条件。
着力点之二——下级对上级要执行。形成合力的基本前提,在于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坚定不移的执行!具体工作中,从树立各级“一切工作从执行开始”的意识入手,强化制度建设,理顺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上下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及时有效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促使每一项决定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着力点之三——各部门之间要协同。强调和衷共济、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公司一盘棋”的大局意识。
着力点之四——同事之间要坦诚。鼓励员工与员工之间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关爱宽容、团结进步的温馨氛围,特别要注重总结倡导存在于企业的和睦亲情文化为基础,营造稳定有序、互帮互助的良性竞争氛围,以团结凝聚力量,不断提升企业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着力点之五——服务客户要真诚。要以“讲求诚信”为根本点,从营造主动服务、真诚服务的文化氛围入手,将服务与科技进步与运用相结合,寻求与业主的共赢,努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科技含量,在企业内外构筑起“和谐生态圈”。
三、构建五大实施载体,把“和谐”理念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一)以刚柔并济的“制度”为载体
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中,以“刚性”思维,强调依法治企。企业必须持之以恒的把加强内部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执行,视作企业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有序,和谐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逐步形成涵盖QHSE管理体系、内部责任目标分级考核体系、行政规章制度体系、员工工作手册等内容的法治化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体现“柔性”,即为制度建设中,强调在细节中体现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的人性化管理思维。比如,以《员工职业满意度调查》结论为主要依据,完善《员工培养管理办法》、《员工健康管理办法》等。以制度形式将企业以老带新的个人化行为固化下来,设立了“师傅津贴”,细化“先基础、后专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各职业成长环节工作重点等。
(二)以“鼓励创新”为动力
发展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创新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企业应从“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维度实现具体工作措施的落地。
1、技术创新:注重机制平台的搭建与创新的习惯养成
一方面,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如采取“入站式孵化运作”模式,即:对工作中形成的优势技术或专项攻关项目进行立项,经公司科技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分中心在一定期限内,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技术研发人员“进站”进行脱产式的科技攻关实施。实践证明,这一组织模式,在为创新技术的形成及技术成果向现场运用产品转化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有利于解决由于工作量大,而轻技术储备的难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员工创新习惯的养成,为员工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和活动载体,将“创新”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之中。如在一些高新技术公司,给每个团队均配有会议场所,建立专家库,在线组织头脑风暴;同时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提素工程”、“读书角”等民间活动载体,推动员工“工作、学习、总结与创新”相结合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2、管理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心的思维创新与方法创新
强调通过寻求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并用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而实现业务发展与管理水平相匹配。
比如,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就针对项目集中度高、数量多、规模大、工期紧张的情况,提出了““总体规划指导单元模块、主办指导辅助、前期指导后期”的管理流程构架新思路,以“安全管理、集中项目组管理、信息化管理”为管理升级重点,使企业管理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及时适应了企业规模快速增长新的要求。
(三)发挥率先垂范与先进引路相融合的“楷模作用”
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挖掘团队、员工身上的鲜活例子,引导和鼓励和谐观念的树立和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宣传一个优秀的项目,是为了激励一个群体;树立一个先进的典型,是为了感动一批人。特别在企业中,业务骨干往往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工作,重视对这些先进人物事迹的挖掘和宣传,在感动和带动更多人的同时,也是在感动先进自身,并促进其在这种激励的作用下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在“沟通”中体现“十二字方针”
有效达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良性沟通,对及时发现、正视并解决矛盾冲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达成企业内部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组织沟通,应强调“抓管理、促沟通、讲理解、促和谐”的“十二字方针”。
比如,在某企业,针对机关管理层与项目实施层相互了解不足,影响员工满意度的问题,管理层围绕上述“十二字方针”,参与了以下措施:
1、从抓管理入手,狠抓机关的工作作风,通过首问负责制、问责制,建立机关岗位手册等多项措施,提高机关对基层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2、从促沟通入手,将公司生产例会和机关例会两会合一,公司领导亲自参加,各部门面对面进行工作汇报,使机关基层相互了解工作情况;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及时上载公司员工较为关心的工作信息。
3、从讲理解入手,调整了职代会小组构成,按照业务相关性,将机关参会人员全部分配到各基层小组;联合开展基层走访、座谈,在促进机关对基层工作辛苦的理解和了解,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让基层各室所更贴切地感受到了机关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双方的相互理解。
(五)以“亲情”强调人文关怀
企业实现和谐的核心是把人放在管理中心的位置,视人为最重要的资源,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造就人,关心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倡导人文关怀,构建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的亲情氛围,营造和谐的企业“大家庭”。在工作实践中,应结合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员工之间的互助关爱等三个方面,践行这种人文关怀。比如,某公司通过提供家政卡服务,解决了员工们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做清洁的问题。家政服务,简单从物质层面来讲,微不足道,如果作为奖金发放,可能员工不会有太大的触动。但当把它由物质转换成一种精神激励,一种企业对员工的细微关怀时,就能使员工们感受到身在企业的暖意。
四、结语
1、把“和谐”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必须通过建立并完善有序、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在生产经营日常工作中思维方式的引导与形成,通过始终围绕员工队伍建设来开展工作。
2、“和谐”的理念要实现从虚功到实做的转变,首先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工作中研究其内在规律,并不断总结、完善和创新,进而形成针对性强的对策;其次,有赖于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方式和载体,把和谐的相关思维对员工进行灌输,并逐步引导形成企业特有一致的思维行为方式,广泛参与。
3、企业是人,人是关键,企业无人则止;企业靠人,人是主体,人在企业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为人,人是目的,办企业最终是满足人的需求。因此,“和谐”理念的践行,其根本还在于以人为本,用真诚且扎实细致的工作,促进员工物质生活、文化需求、成长需求的一致同步;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思想健康和行为健康的和谐匹配,进而形成企业的正气和合力。
4、“和谐理念”要形成共识并转化为全员自觉行为,举要在制度和机制约束的基础上,强调管理者的身体力行。
5、“和谐路径”的建立与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不断创造并总结出在工作中切实有效新形式和新方法。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