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燕
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必须明晰人的本性。从古典管理学理论提出的人性假设,到现代管理学主张有效的管理必须研究人、认识人,都证明了人性作为管理的基础地位。我国古代便有性善与性恶之争,在西方欧美国家也有各种不同看法。中西管理中诸种不同的人性假设都蕴含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或科学成分,它们在当代的管理实践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映现。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在推进管理的进程中对这些观点予以深入的分析与批判,以吸取其合理内核。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及其所彰显的管理取向
一是“性善论”与管理。“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告子上》指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的“性善论”,同其管理国家的“仁政”学说有直接的关系。所谓“仁政”,发端于孔子的仁学,但孟子着重抓住其中“仁者爱人”加以发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则指出,所谓“爱人”,就是“不忍”,“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另一方面,具有爱人之心的仁者,也本能地不忍心看到别人受到伤害。由此,孟子得出结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失。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二是“性恶论”与管理。荀子人性论的中心命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是荀子论述的出发点,是针对孟子“性善论”的有感而发,“善伪”才是荀子论述的归结点。在荀子看来,既然人的本性生来是“恶”,作为社会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圣人”、“君子”们,就有必要运用礼义对一般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化,使之向善、从善、为善,从而把国家治理好。《荀子·性恶》指出,“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失。”
三是“人性可塑论”与管理。孔子首先提出人性可塑的主张,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把人性看作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其或善或恶的分化,完全取决于人的后天行为——这同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在世硕看来,人天生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人的实际行为表现或善或恶,全在于“养”,即后天的塑造培养。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与现代管理学中的“超Y理论”颇为接近。人性既有善也有恶,不可一概而论,管理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四是“以人为本”与管理。“以人为本”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篇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表明“人”在成就霸王之业中具有根本性作用。此处的“人”既指代人才,也包含国家的普通民众。《管子》多次提到要重视人才与民众,如《管子·霸言》中:“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得其半者霸。”《管子·权修》中:“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管子》强调“人”,是告诫君主要努力治理国家,使百姓满意,从而获得支持,王霸天下。《管子》重“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管理学意义。与“王霸天下”一致,人是支持组织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组织产生、存在、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管理者,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处于复杂社会状态条件下的有多种欲望的“复杂”人,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外人性假设在管理运用中的异同之处
(一)中外人性假设在管理运用中的相同之处
一是性善论与“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Y理论的相同之处。“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Y理论本质上都是以人的善和需要为基点,这在精神实质上与中国的性善论相同。它们都否定了把人当作工具,当作“物”来看待的非人性的管理模式,把对人的管理由外在控制变成内化控制。这就意味着管理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为激励的出发点,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下,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但是,这种基于“善”的人性假设,并不能完全满足管理的需要,也无法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二是性恶论与“经济人”和X理论的相同之处。“经济人”和X理论,在对人性认识上都是以“恶”为基础,这与性恶论相似。它们把人看成贪利的“经济人”,认为人是受物质和经济因素推动,并从物质报酬中达到满足。因此,要对人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管理人员把金钱看作是主要的手段(即使不是唯一的手段)来促使下属人员努力工作,而且会创造一种促使人们只关心个人利益的竞争环境。这类假设的最大问题“倒不在于根本没有人符合这种假设,而是在于它把人们的行为过于一般化、简单化了。”
三是“人性可塑论”与“复杂人”和超Y理论的相同之处。“人性可塑论”、“复杂人”和超Y理论,在对人的认识上都是以人的多元性为基点的,把人看作一个复杂的个体,以满足人的不同需要为管理的前提和出发点。随机而变,因地制宜的权变方式是其主要管理思想。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认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要想取得最佳管理效果,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人员状况来灵活机动地选择适宜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指明了管理对人的本质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二)中外人性假设在管理运用中的不同之处
一是性善论与“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Y理论的不同之处。除了外在的因素,如时代背景(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环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管理种类(国家管理,企业管理)等的不同之处,单纯从理论本身来看,也有以下三方面区别:即道德评价与行为描述的区别;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行为的区别;对于人性中恶的一面的分析,二者也有所不同。
二是性恶论与“经济人”和X理论的不同之处。据麦格雷戈的概括,“X理论”认为:一般人均对工作具有天生厌恶,故只要有可能,便会规避工作。鉴于人们这种好逸恶劳的本性,在管理过程中就必须对之予以强制、控制、监督乃至惩罚性的威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这种理论,同韩非的思想十分相似,都是主张外在的控制而否定精神性的诱导,根本没有道德教化的地位,这同荀子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别。
三是“人性可塑论”与“复杂人”和超Y理论的不同之处。在管理手段上,后者强调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实际是把管理问题转化为如何适应人性的问题。世硕则突出一个“养”字,认为人们为善或为恶全在于坚持不懈的教育培养。在孟子那里,“存心养性”是推行“仁政”的基础;在荀子那里,“化性起伪”是“礼义之治”的内容。这不仅是世硕与“超Y理论”的不同,也是儒家管理人性论与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不同。
三、中外人性假设比较在管理上的借鉴
研究中外人性假设理论,旨在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吸取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批判其理论糟粕,站在时代的高度,实现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进而实现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实践活动——也即人性化管理。
一是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在组织的所有资源中,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这也是人与其他资源的根本区别。人的能动性表现为其可以根据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改造环境,应用环境及其他物质资源为自己服务。在任何一个组织中,物质资源都是被动的客体要素,需要有思想的人去支配。因此,只有先管好人,人才会很好地去管理组织的其他资源。同时,人还是一种特殊资源,能够运用其知识和智力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变以物为中心的思想为以人为中心。
二是塑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是以人为主体,在良好信任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灵活激励方式、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达到统一的价值理念的文化。即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让员工感到被尊重,促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贡献自己力量。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让员工对组织产生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员工只有在了解并接受了组织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才会热爱组织,进而产生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
三是实施多种激励手段。“经济人”关注人的自然属性,注重物质激励;“社会人”关注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自我实现人”关注人的精神属性,注重个体自我实现;“复杂人”关注人的实践属性,注重权变管理。从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再到对人的全面性、整体性的认识,无不体现着对人性认识由浅薄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管理者要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的能力、社会关系、需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内容,他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伴随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张文翠.东西方管理科学的人性理论[J].唯实,2007(11).
[2]彭光灿.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关系之思考[J].学术论坛,2013(3).
[3]朱华桂.论中西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3(3).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人性假设的中外比较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d036
作者简介:舒国燕(1977—),女,浙江宁波人,汉族,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