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宇
(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摘 要: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再融资问题一直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再融资不仅为上市公司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使上市公司能够从资本市场不断地获得资金流,进而支持企业的不断成长,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再融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67-01
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再融资规模快速增长,证券市场每年再融资数量和金额随着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增加。证券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挥,证券市场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行业整合,日益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项目选取不科学
作为上市公司,本应科学合理地将股票市场所筹集的资金投向企业主导产业上,这是发展企业主业、提高筹资效率的重要环节。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考虑产业结构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盲目选择投资项目进行多元化,很多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把大量再融资资金投入与上市公司主业关联度不高的其他行业,而事实上由于缺乏技术、人力等各种资源,其多元化经营策略往往以失败告终。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能够迅速而大量地获得再融资资金,对募集资金所投资项目选取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审慎的态度,有时甚至是采取临时拼凑项目的做法,这完全是基于“为再融资而再融资”的目的来选取投资项目的,其出发点不是真正要进行投资项目而只是借投资项目的名义来实现再融资目的。
(二)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有恶意“圈钱”冲动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目的是为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所需资金,扩大经营业务,增加赢利,从而使得投资者获得高回报。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根据自己的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情况到股市融资,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所关心的是尽可能募集较多的资金,而自身是否有合适的项目反而不是关键问题,而且不少券商还会为企业搜寻一些项目,以扩大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佣金收入。
(三)融资资金投向随意变更
我国《证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对发行股票所募资金,必须按招股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使用,改变用途的,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违反增发或配股的募股说明书任意修改资金投向的例子不乏少数。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日的收益低下,拼凑项目圈钱的迹象十分明显。很多企业在融资前都会规划具有投资前景的项目,资金到手后挪用资金、利用资金委托理财是企业惯用的手段。
三、解决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审核再融资方案的科学性
监管部门应改进和完善公司募集资金使用项目的审批制度,从立项、可行性分析、财务评价等方面严格把关,确定再融资方案的科学性。对再融资拟投资项目应更严格审核,尽量避免拟投资项目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借口。鉴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成过程、主要结论以及公司的主要决策过程在现行的招股文件中没有要求详细披露,为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发行人募集资金的目的和效率,形成有利的市场监督环境。
(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丰富的融资工具,而融资工具的匮乏又进一步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国外经验表明,一个充满活力、规模庞大的债券市场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调整企业债券的品种和结构,创新债券融资工具;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加快发展投资基金,增强债券市场的投资理性,积极引导投资者对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上市公司进行中长期投资;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
(三)促进上市公司完善自身治理结构提升内在价值
进一步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增强上市公司立性;促进独立董事、监事会等监督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三会”和各专业委员会规范运作水平;积极稳妥推动股权激励试点,探索有效的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内控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内控水平;改善公司治理外部环境,引导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积极探索公司治理差异化模式,引导上市公司根据控制权特征、规模大小、经营范围、行业特点、区域政策环境等不同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10,1.
[2] 陈丽英.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问题.福建金融,2012,10.
[3] 陈朝龙,史本山.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的盈利能力研究.软科学,2012,5.
[4] 曹卫华.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分析.金融论坛,2012,4.
[5] 裴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