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构建

  • 投稿半人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59次
  • 评分4
  • 91
  • 0

袁晓倩

摘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己经连续出现在党的十七、十八大报告中,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入研究,是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特点,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将心理疏导融入到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强调了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再度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精神的提出为该研究指明新的方向。当前体育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沿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己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要构建真正的和谐校园,既要运用人文关怀的手段,也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卓有成效的构建和培育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笔者试图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为基础,结合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在校园管理工作视域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每一个校园主体(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个体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既要注重理顺社会情绪,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也要注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需求;既要注重人的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也要注重社会与生态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和谐;既要注重立足当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也要注重着眼长远,积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心理疏导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一般是指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等手段,来影响和改变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对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校园管理中的“心理疏导”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促进思想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特点

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是好的,他们有远大的志向,有崇高的理想,有拼搏奉献的精神,关心集体,勤奋学习,求知欲强,渴望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团结互助,自觉守法,维护社会公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于自我满足,而绝少去考虑别人,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名利思想较重,考试弄虚作假,不爱护公物,行为不够文明,对政治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是与当今社会的需要所不符的。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一直被认为是身心最健康的群体,然而在面对社会变革、就业压力的挑战时,特别是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就逐步凸现出来。由于体育自身所具有的高竞争、高对抗、高应激的特点,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这种内化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后果,导致思想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过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冷静处理,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见,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三、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压力也随之增大,在高压状态下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多,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凸现。2014 年全国有727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个庞大的数据给高校就业工作和国家增加巨大的压力[6]。因为就业、学习、生活等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明显增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艰巨,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这个核心不动摇,积极探索一条培养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之路。

1.注重体育院校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作保障,近年来,心理问题的凸现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人们对精神境界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已成为考察个人健康的重要参数。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利用国家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各类资助政策,大力宣传关系民生的惠民政策,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助学奖学金、贫困学生助学金、社会力量捐助资金等多渠道多种类资助项目,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人文关怀。让贫困学生缓解压力,释放心理负担,积极帮助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贯穿教育全程。

2.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期积压,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体里的,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近年来高校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90%是因为精神类疾病所致。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如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因此,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心理疏导专业人才与各类建设人才的重任,高校领导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考验。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团队辅导,拓展训练等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他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

3.尊重学生需求和感受,提高服务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式方法,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为此,要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需求和感受,关注学生反映强烈矛盾集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合理诉求给予高度重视,及时纠正工作中不合理因素。协调医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后勤各职能部门间的互动机制,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可能降低学生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学生成长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学生心理和谐提供良好环境支持。帮助学生调适好健康心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需要,是高校能否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不断开拓进取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加快,利益格局,价值取向的改变,高校大学生思想受到的冲击是难以避免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敢于面对新课题、新思想、新考验。探索一条适合高校稳定与发展,文明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探索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令人欣慰的是十七大报告中将“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作为我党将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两个凡是”再次诠释“以人为本”。从2008年汶川地震中可以看到,我国首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使用了心理危机干预,对死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所做出的表率。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任务指导下,体育院校应该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措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对事物高度的敏锐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团队辅导,拓展训练等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方法手段。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网络咨询平台,心理咨询室、电话、书信等一对一方式加大心理疏导的力度。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如:孤儿学生、父母离异学生、重病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父母失业学生、家庭受灾学生等。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现的新教育理念在现时代的凸显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时代发展新课题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给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群体基数大,影响范围广,对社会的作用不可计量。因此,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长远而重大的任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小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车彤,刘英,姚望.畅想生命灾后生命教育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所.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理论与实践[M]. 2011.06.

[4]林秀华,杨丹.体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高校田径,2005(1):323-325.

[5]李可可.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339-344.

[6]李玉兰.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能否马上有工作?[N].光明日报,2014-02-20(15).

[7]李皖编.细雨润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8]杨恒昌.浅议“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有效沟通”的应用方法[J].理论学刊,2012(12):114.

[9]十八大报告“两个凡是”再次诠释“以人为本”[EB/OL].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2/1113/c241220-19568500.html, 2012-11-13.

[10]许建阳,孙波,李卫华,等.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9):43-45.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