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未选择的路》看人生选择

  • 投稿简谱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042次
  • 评分4
  • 76
  • 0

彭晓春

(南华工商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摘 要:本文从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生活哲理诗——《未选择的路》分析了人生路上我们无法避免选择,当人们面临选择时,往往会备受诱惑,也会感到孤独、迷茫和犹豫。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拿出勇气,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漫漫长路上,人们的身心会遭受生活的折磨与考验,但是我们不可能再后退了,人生的时针永远是向前走的,勇敢地接受挑战、克服考验才能迎接更美的风景,而人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自己迈出的步伐将会为自己铺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选择;路;人生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81-03

一、引言

《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叙述者在清晨时候独自散步,他漫步来到了林间的一个分岔路口,面前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一条小路显得十分僻静,应该鲜有人至,而另一条路则有纷杂的脚印,显然是行人平时多行走的道路。然而那天早晨,两条路上的小草挂着的露水都还未被行人破坏,这两条路都还未有人途经。面对着两条不一样的道路,叙述者踌躇片刻,经过思量,他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路。当他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的时候,他好奇和怀疑,如果他当初选择了另外的一条路,现在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结尾他话锋一转,领悟到一念之差的选择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选择让我们的人生如此不同。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借助叙述者之口,看似叙述者在倾诉个人经历,实际上则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而表达人们心中共同的感受。本诗中,罗伯特借用树林中一个岔路口这一具体意象,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该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写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的道路,实质却是在暗示我们的人生之路。短短的一首诗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有千千万万,但我们不可能都去驻足,我们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去探索、去前进。所以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必须慎重思考,不可随波逐流,要勇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追随本心,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二、选择——人生中必答之题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诗中第一节诗人就向读者抛出了人生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选择。

本首诗的开头诗人就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场景:清晨,诗中的叙述者一个人漫游到林子里的一个分叉路口,在这里,他久久伫立着,眼前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显得无奈又无助,因为他不可能同时都去涉足,因此在这里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选择其一舍弃另一条。他久久的凝望着其中一条渐渐模糊消失在林子中的小路,独自陷入了沉思。在这静默的沉思中,他心里已经暗暗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丛林深处的路很自然就使读者想到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可以走的路有很多,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时光不会倒流,当你的脚步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时就如同那离弦之箭,无法收回。但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除了自己出生的家庭无从选择,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拥有并且无可避免地需要选择。对待选择,泰戈尔也是这么认为的:人就是那小小的岛屿,危险和怀疑就像是广袤的海洋,它重重围绕着小小的岛屿。当人们面对着那无法逃避的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着挥之不去的乌云密布的天空,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情——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勇敢,化作一只矫健的海鸥,在大海上欢快地高歌,此时此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丽;如果你畏惧了,选择了退缩、逃避!那么上天便会对你嗤之以鼻,嘲笑戏弄会,给你披上野鸡的外衣。那刺破长空的耀眼电光,会毫不留情地燃气你的外衣;当你打算逃之夭夭时,刺耳的雷声会吓破那胆小如鼠的你。因此有人是这么描绘人生的:综其所有,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句短短的话囊括了人生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哲理。无独有偶,对此有深刻感悟的,除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还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则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古今中外,诗人学者往往把人的一生比成路,而对道路的选择也象征了人生不同的选择。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1]。

三、选择——要勇于追随本心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叙述者自己经过一会的思考和犹豫,最终决定选择向那条人迹稀少、幽深僻静道路的道路前进。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每天都有很多人走过并留下很多足迹的路。他选择这样的一条路走的人少,更鲜有人知,在他看来这样的道路更有挑战性也更具有探索的价值。人总是习惯于走自己熟悉的道路,人迹繁至的道路也许会更加平坦和安全,但也许更陌生的道路上,沿途的风景会更美丽。

奥巴马在《我父亲的梦想》说过,“外祖父总是不断在寻找新的开始,不断从熟悉的环境中逃开。”如果人们总是不敢挑战新鲜的事物,思维就会变得大众化。尝试少有人涉猎的地带会让我们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新奇事物,也会为我们在生活中处理事物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国难当前,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他认为医治伤病除了他还有很多人可以做,但是用文字唤醒国人却很少人做,虽然这更危险,但是其意义却远远大于仅仅医治中国人的躯体。如果马云在他的网络帝国兴起之时听了朋友们的“规劝”,放弃当时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电子商务,今天我们的生活还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网络变化吗?比尔·盖茨每当在被问及成功的秘籍时,他总会说,“我的成功在于我的选择。如果说有什么秘籍的话,那么还是两个字——选择。”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强者与弱者并存,成功者与失败者并存,大人物与小人物同在,人们会好奇,会感叹,为何同样的条件下,总是会铸就不一样的人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体现在他们对人生之路的不同选择。前者愿意选择了荆棘遍布,充满挑战与风险的道路,但也承载了机遇,它能使人生绽放异彩异彩。而后者往往屈服于现实,他们不敢去涉险,也不愿意去付出,面对艰难险阻,他们更愿意通往则一条更加平坦,但同时也是更为平庸之路。如果你不想碌碌无为,而是期待在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那你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前方也许会有你想象不到的挑战,但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种种挑战之后,你收获的肯定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收获的不一样。如同杨澜所说,“当你为了你独特的理想去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

四、选择——迷茫挣扎中成长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此节诗中,诗人描述叙述者自己独自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幽静、人烟罕至的小路,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艰难跋涉。一方面,虽然他已经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但此时此刻,正在行走的他在内心里也悄悄对另一条路向往着,对另外那条自己没有选择的路也心怀好奇,他的心里仍在悄悄地嘀咕和想象着,假如当时自己不是选了如今这条幽静的小路,而是迈向另外的那条路,那么现在的他又会遇见什么不一样的风景呢?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者虽然已经做出了他心中的选择,但他也不能预知前方,他的心中也充满着怀疑和困惑还有踌躇,这里诗人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他不是勾勒出一个完美的英雄,没有顾虑,没有困惑,只有满满的梦想。力克?胡哲如此坚强的人都表示,“艰苦难熬的时光和困境会引发自我怀疑和绝望。”这样一个真真切切的主人公更加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而这也是我们凡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但是在他心中,他并没有打算要返回重新涉足另外一条路。他知道自己已经选择了一条路,已经不可能再回返。另外一条路他会憧憬和好奇,也是因为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遇见了障碍和困难,但是他理智地意识到我们生命的时光有限,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全责。即使目前犹豫和怀疑,但是不可放弃,任何道路都是需要克服艰难险阻的,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路。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讨论人生问题时,跟他的弟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意思是,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此后经过十五年的人生磨练,他才有了丰富的经历,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也通了,并由此认定了自己的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仍然有怀疑和动摇。因为人要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不怀疑,但是这些都仅仅只是针对为人处世而言。人还要等自己的岁月到了五十岁,才能对宇宙人生有自己较全面的体认。到了六十岁,人的为人处世以及学问修养才能有定性,可以接受自己任人评论,即使自己听到了也可以毫不动心,毫不动气。而人活到了七十岁,才能真正做到人生自由但又不逾矩。从这里,我们看到,伟大如孔子也不是从不怀疑,从不迷茫,但是他在挣扎和徘徊中并没有放弃,没有因为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而退却或返回,而是不断在挣扎和摸索中前进。这一切,既是帮助他自己实现了伟大的人生目标,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五、选择——塑造独特的人生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把思维放到了未来,他遥想着未来的某一天,他静静地回首往事:在一片幽静的小树林里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大家经常途经的,而另外一条芳草萋萋,显得更加神秘,他驻足片刻,选择了其中那条幽寂的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道路。写到这里,我们并不知道叙述者沿着他选择的那条路走下去结果如何。也许这根本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交代清楚的,诗人这样写反而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自己去体会去想象各种情境。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他选择的是哪一条路,都会有艰难险阻和沿途美景,我们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当吴若增先生讲述起从事的文学事业时,他是这么说的,“我们都知道,文学是很讲究灵感的,我知道身边许多作家选择从事文学事业,乃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文学那股深沉的热爱和痴迷。坦率地说,我跟他们并不一样,我之所以从事了文学这份事业,乃是我当时一个理性的选择。而关于这个理性的选择,我付出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挑战,现在我可以对大家说,这是我对于自己人生的一次最最重要的选择。”吴若增先生对文学的选择决定了他自那以后三十几年的生活,他更加知道这样的一个选择将决定今后一生的成败。这样的选择就如同站在林间分岔路口的叙述者,树林很大,人生苦短,你选定了走下去也许就不能回头了。我们每个人的时光和能量都是有限的,人倾注一生之力能干好一件事情就很了不起了。在他的人生当中,也同样出现过让他犹豫的交叉口,他曾经在律师、作家和理论家这三者之中徘徊,经过反复的思考,他最终选择成为一个作家。如果说成为一个作家是很多人的个人愿望和理想,实现它并不容易。但吴若增先生对此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他不仅仅把写作当作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更把它当作是启蒙中国人的方法。而他不辞辛劳,无怨无悔,认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甚是荣幸。现在,三十几年过去了,他站在当下,回首过去自己的选择,他也感慨良多,他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得很久,走得很远。他不知道自己当初如果选择了另外的道路,现在又会怎样,但他说他觉得自己算不上失败,也算不上成功。只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一直行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虽然路途中布满荆棘,但是自己认为自己一直做得事情是有意义的。衡量成功至少有两个标准,除了公认的社会的标准,更重要的一个是自设的标准,我们应该在意的不是别人的评价和眼光,而是自设的标准。他说只要他还活着,就能继续思考,他的思想给了他写作的动力,这就是他永远的未来。是他曾经的选择,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可以感慨,可以回首,但他不后悔,不放弃,他将在这条改变他人生的轨迹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我们的选择最终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当你回首时,你会蓦然发现,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人,而他们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我们,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转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人的一生,长路漫漫,每一个踏上征程的人脚下都有自己那一条宽广的道路,这一条路会衍生出许许多多蜿蜒狭窄的小路,沿着这些小路走去,它们都延伸到独自承载的风景里,而每一种景色似乎都在昭示着涉足者的命运。

六、总结

《未选择的路》一诗用了“未选择”来命题,实则描写了叙述者选择了其中一条人迹较稀少的道路,在这里,未选择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选择其一的同时你就放弃了另一种事物。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而这恰好呼应了《未选择的路》,第一节诗主人公独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是两条他都想去涉足的道路,心中犹豫不决,充满了孤独迷惘。接下来两节诗则是描绘他最终选择了人烟稀少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沿途既有芳草,也充满了艰险挑战。他想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来走,但路程很长很长,他心中很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要做的就是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积极坚定地走下去,不留遗憾地倾尽全力去描绘好自己的人生。最后描写他想象多年后回首往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感叹起“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们的人生充满着选择,我们无法逃避并且需要这些选择,当我们面临种种选择的难题时,应该拿出心底的勇气,结合自身的实际,智慧地做出独立的选择。选择过后,我们会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艰险与挑战,我们会犹豫徘徊和迷茫,但是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后退,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就要勇往直前,在历经磨难的洗礼之后,会绽放出不一样的美丽,而当一切都成为往事,我们也可以无憾地说,曾经的选择给了造就了不一样的美丽人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国松.选择决定人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06.

〔2〕奥巴马.我父亲的梦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5.

〔3〕杨澜,朱冰.一问一世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2.

〔4〕力克·胡哲.人生不设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7.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