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电视综艺节目功能偏离现象探析——以《非诚勿扰》为例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954次
  • 评分4
  • 18
  • 0

万 晓 萌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价值创新、现场牵手率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所呈现出的效果,剖析了大胆话语营造错误的价值取向,提出了要弘扬道德主旋律,平衡相亲节目的娱乐与教育功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相亲节目;娱乐功能;教育功能;《非诚勿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8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许多大龄男女青年步入“剩男”“剩女”行列,“剩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一批以相亲为主题的娱乐节目,特别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一举成为了全国婚恋综艺节目的收视冠军。

1 《非诚勿扰》节目所呈现出的效果分析

从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的真人秀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引发相亲热潮,随后全国有10多个电视台相继打造了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凭借着一主两辅主持人的新颖节目形式和党校教授参与评判的独特理念横空出世,将真人秀表演与男女婚恋速配巧妙地进行嫁接,以满足大众对当下婚恋中热点话语内容和真实情感诉求为基点,打造了一档全新的婚恋节目,以精准的节目定位,戏剧化的节目策划,嘉宾主持的精彩言论与分析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的眼球,节目中大胆的告白片段成为无数观众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谈资,也一次次挑战着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的底线。婚恋类节目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时代价值的关注与冲突,节目功能定位的怀疑与隐患,也包含着媒介责任与市场利益的相互利用与纠缠不清。

1.1 节目成为收视冠军,受到观众追捧

《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2010年3月14日节目的收视率已经达到了2.61%,开创了开播以来收视率的新高,更是超越了同一周播出的综艺龙头《快乐大本营》,一举成为了综艺节目的新科收视冠军,而且它也凭借着2.82%的最高收视率始终占据同类节目的收视宝座。《非诚勿扰》作为媒体打造的一款综艺娱乐节目,必然会带来娱乐受众与引导舆论的功能,这类相亲节目植根于社会现实,并且用鲜活的语言典型,真实地将社会文化或者社会意识表达出来。而且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也力争与其他同类节目有所差异,并使节目充满戏剧化的演绎,每个版块程式化但又充满了悬念与冲突,从而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得到受众的追捧。节目在设置时以促进男女嘉宾相互了解为契机,解密嘉宾的个人隐私,努力使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此来迎合观众的窥视癖好。从这个角度而言,相亲节目达到了媒体所期望的效果,甚至在制造话题、引导舆论潮流等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受到观众的追捧程度远远超过了媒体的预先期望。

1.2 价值创新的节目定位,丰富了节目的内涵

电视相亲类节目的第一功能是为大众提供交友平台,满足大众对婚恋的需求。在此前提下,这类节目同时带有娱乐性。在实践中,大部分相亲类节目的定位倾向娱乐化,《非诚勿扰》也是如此,主持人孟非很多次在节目中表达并强调《非诚勿扰》是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这意味着,《非诚勿扰》除了能满足大众相亲交友的需求,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的其他生活需求。因此在节目中出现了海南“香蕉哥”退场后卖完滞销香蕉的情况,更有基层的副镇长来征婚时不忘竭力宣传当地招商引资。这样,《非诚勿扰》节目定位就具备了创新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活服务节目,丰富了节目的内涵。

1.3 凸显节目的娱乐性,现场牵手率较低

《非诚勿扰》节目所有的环节设计都采用了娱乐节目的元素,其宗旨是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提升节目的关注度,延长节目的收视期待。在整场节目中,男女嘉宾始终处于一种充满了悬念和对抗性的情境之中,男嘉宾想极力展现自我的优越感,以获得女嘉宾的芳心;女嘉宾则以挑出男嘉宾的缺点与不足为己任,以突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节目突破了以往相亲节目的那种温文尔雅、友好交流的基调与节奏,将两性之间有关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差异摆到台面上,等待人们去揭露、抨击、辩解、维护,这种锋芒毕露的充满悬念的交锋状态正是观众所期待和渴望的。

笔者以《非诚勿扰》为例对1-4月所有期节目做了一个统计,共播出38期,除去2010年4月6日、2010年1月3-5日是特别节目之外,34期节目共上场187位男嘉宾,只有65位男嘉宾最终牵手成功,近2/3的男嘉宾都是带着遗憾下场,且不论他们在场下是否能觅得真爱,但就场上的情况而言,这种结果或许并不是相亲节目和男女嘉宾们所期望达成的效果。而且笔者曾经在某大型网站上看到一篇新闻,一位参加过《非诚勿扰》的男嘉宾向记者透露了许多人们都无法了解的台前幕后,他也谈到了与其他嘉宾的了解与谈话发现,许多嘉宾虽然在台上牵手成功,但基本上有95%都没有下文了。从表面上看,婚恋节目提升了女性形象,赋予了她们选择的权利,并在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个人魅力,节目中女性对男嘉宾犀利的评判与评头论足或许可视为女性权利的表达。但是,不难看出,为之提供舞台的、使这些言论见诸公众的并进行大肆渲染的、在媒介中占据主流话语权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并不是她们本人,这一切都是媒体所赋予的。不可否认,拜金、炫富、性感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中国现实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有市场,而这类现象与女性相联系时,会产生更加显著的效应,会引发更多的话题,进而带来更刺激的受众注意力。

2 大胆与挑逗性话语营造错误的价值取向

《非诚勿扰》的最大成功是它能在娱乐表演层面下通过对关注点的剖析与延伸,大胆地营造出社会热点话题,在某种程度上担当起了大众传媒的教化与传播功能。然而,这个成功的元素也是节目所面临的巨大危机。正如传播学者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影响着他们的现实社会价值取向,而《非诚勿扰》也是通过这一形式来影响受众的。

在《非诚勿扰》的现场可以听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我只嫁富二代”、“只有我男朋友才可以握我的手,其他人,一次20万”等这些大胆而富有挑逗性的言论,而媒体也乐于看到这些赤裸裸言论的出现,因为这就意味着收视率,意味着猎奇的“眼球效应”。这时媒体就会原封不动地、甚至添油加醋或者断章取义地将这些话语公之于众,并不会考虑到观众们的年龄层次或接收能力与态度,因此观众在接受传媒长期、潜移默化地“培养”过程中,会与媒介形成一系列内在的互动。大众传媒包含的善与恶、美与丑、包容与刺激在无意识中会形成强势的话语优势。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节目,一次次刷新着收视率的榜单,也一次次挑战着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的底线。

2.1 “暗示”与“受教”的内在价值

《非诚勿扰》是一档真人秀的婚恋交友节目,真人秀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显著特征在于:自由、开放、多元,它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独白,它凸显了观众对真实情感表现的欲求,也拉近了荧屏和观众的距离。随着信息传播方式和路径日益便捷和狭隘的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媒体的现实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对收看《非诚勿扰》的观众而言,相亲类电视节目展示的奔放、直白,一旦他们对节目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感觉新鲜,甚至有好感时,他们就会被节目中的价值取向所左右,这部分观众会暗示自己仅从电视节目中的个人表象判断是正确而全面的;他们会提示自己舞台上的男女嘉宾所谈论的话语都是正确的,是一种文化精神,代表时代潮流的,他们根本感觉不到那是舞台放大、甚至有意为之夺人眼球、隐藏后的人性伪装;他们也会产生舞台上表现出嫌贫爱富、崇尚外表、轻视弱势群体、以夸张的言行引人关注的倾向,他们还误认为恋爱、婚姻与生活就如同电视屏幕上这样简单化、表面化、娱乐化。在暗示的过程中,已经模糊了社会现实生活与荧屏虚拟空间的界限,“模仿”荧屏人物的言行去行动。

2.2 “认知”与“模仿”的社会功能

《非诚勿扰》的制作人王刚认为,《非诚勿扰》不是单纯的相亲,是“新闻+娱乐+真人秀+相亲”的混合体。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在20 世纪60-70年代通过对电视功能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媒体推出的这种媒介形象—象征性虚拟现实,而这容易引发受众盲目信任、羡慕、模仿、追逐出位的行为言论,服务受众的本位意识,急剧退化为纯粹的眼球空间,电视节目制作的迎合投机技巧取代了应有的服务引导职能,而《非诚勿扰》中所出现的“拜金女”、“富二代”、“孔雀女”等嫌贫爱富的话语也被看作是现代年轻人追求时尚、追求品位的价值行为了。他们会认为这就是当前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至少是不反对的,因而也会效仿他们的做法,长此以往,《非诚勿扰》中提供的部分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准则”灌输给青少年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形成。相亲成了多元婚恋观和价值观碰撞、角力的擂台。

3 弘扬道德主旋律,平衡节目的娱乐与教育功能

3.1 娱乐保持“看点”,坚守文化底线

彰显娱乐节目的核心理念,受众参与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核心理念,才能给选手更多的空间,更多地强调选手的个性。真人秀娱乐节目的“真”,必须是在“拟态的真”的环境中展开。相亲交友类节目需要突破就要充分地放大选手的个人光彩,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成为问题的主角,给所有的男女嘉宾有更大的自由空间。男女嘉宾是相亲交友节目的看点。嘉宾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可以使节目更加贴近现实人生。节目组选人首先是适龄的、有相亲意愿的人,其次是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第三是“有故事,有主张,有个性,有话题”的人。节目中不少男女嘉宾在择偶标准上显现出“物质主义倾向”,过于物质的话语场域使嘉宾渐渐成为社会娱乐的话题中心;嘉宾出位的言论、人身攻击、恶语相向;生猛的、渲染的话题大多出自他们个人的率性表达,而非照着脚本的台词演练,凸显了选手的个性张扬;这些都是很容易引爆当下道德争议的话题与娱乐元素,让节目看起来更像是一幕幕率性而成的现代情景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要求下,公共精神产品的属性日益凸显,但电视媒体理应坚持大众传媒的社会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引导观众的心理,科学策划,凸显媒体的人文关怀,创作出符合社会健康发展要求的电视婚恋节目。

3.2 塑造真情实意的社会价值,满足观众的受教与求知需求

在当今消费社会中,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不断发生碰撞和交合,“80后”、“90后”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是怎样的?在“宝马女”、“凤凰男”、“富二代”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内涵?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播出的社会背景面临转型,是从一个单元价值向多元价值的转型,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在节目中人们能看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化。”《非诚勿扰》在荧屏中呈现了当代青年对金钱、恋爱、亲情、友情、家庭、人性、道德、网络、社会与生活时尚、创业与婚恋的关系、贫富问题、地域问题、城乡差别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等多方位的判断与认知。男女嘉宾一旦站上这个舞台便不由自主多多少少地脱下平日里“真实”的外衣,想尽可能地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尽管他们的语言较之以前的相亲节目有了更为自然真实的表达,但这种表达的背后总会裹挟着某些功利的目的,相亲节目无可避免地最终要落到男女之间感情、容貌、经济条件的价值观之上。这类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却不应是低俗丑陋文化的传播地。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征,电视节目真正、长远的生命力在于真诚对待观众,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和价值观。因此,《非诚勿扰》有义务有责任坚持正确的导向,塑造出真情实意的社会价值,满足观众的受教与求知需求。

回首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交友栏目,笔者认为,其作为公共情感话题自由表达的平台,以及在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和凝视精神生态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它反映出了一种时代前进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困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沈健.电视相亲节目现状的成因及未来走向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10)

2 陈丽敏.多维话语较量中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J].今传媒,2010(9)

3 万丽.男嘉宾谈《非诚勿扰》,牵手成功男女95%没后续[N].东莞时报,2010-08-30

4 左冰瑶.对电视相亲节目“娱乐化”的辩证批判——以《非诚勿扰》为例[J].三江高教,2014(3)

5 毛慧敏.从《非诚勿扰》看失真的媒介女性形象[J].青年记者,2010(26)

(责任编辑 何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