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着力点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12次
  • 评分4
  • 78
  • 0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拓展业务,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加紧进行文化扩张。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占领一个国家的土地,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意识形态上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进行控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影响巨大,但是因为近代以来鲜有创新而影响日渐式微。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对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作为文化机构,大学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勇于担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继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形势下,作为文化机构的大学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哪些方面着手开展工作,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所有高校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此做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一、大学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勇于担当

党和国家之所以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度,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从国际形势来看,伴随着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投资和拓展业务,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加紧进行文化扩张。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占领一个国家的土地,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意识形态上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进行控制。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与此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消极的错误的文化思想也开始泛滥,如我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提高收视率,以“戏说”、“新编”等方式宣传非历史性主题,“使广大观众在告别革命、拒绝壮烈、躲避崇高、渴求堕落等非主流价值观的刺激下获得自身精神生活的舒适与放任”。1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文化帝国主义的现实和相关思考、讨论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也引起了其他各国政府的关注”。印度代表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应采取文化和信息双向交流的办法——而不是现存这样由发达国家将其文化向发展中国家猛灌”。2 在我国,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强。但是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不自觉抵制腐朽、愚昧、颓废、迷信等落后文化,就会迷失方向、丢掉自我。

大学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主体,它们顺应时代而产生,与先进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常常站在时代的前列,表现为引导和创新先进文化。因此,各级各类大学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实际做好先进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通过高品格人才的培养引领社会发展,从而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要重新回归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对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只是由于随着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大学开始更多地关注政治和经济,出现了对基本功能的偏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促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3 。

首先,大学应当加强以通识教育课为主要形式的人文文化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德性,也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大学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通识教育课偏少或曰不足,与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学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例如哈佛大学非常注重通识教育课的教学,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以真理为友”。其次,大学要切实提高对科学文化知识传承的质量。科学文化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知识的系统总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邓小平同志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地要依靠科学文化知识。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科技发达。我国近些年的发展同样没有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大学是传承知识的主阵地,通过大学的培养,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用科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大学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

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体现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位,其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制度层面的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主要是学校中的各类建筑物、办公设施、教学设施、校园规划绿化等,能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制度层面的校园文化是指各类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它直接规范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集体舆论、情感、习惯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校园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大学校园文化可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如下几点:

一是坚持党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党和文化的关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完整准确的表述,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史本身就是一部传播先进文化实践先进文化的历史。离开了党的领导,包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一切文化建设将很难坚持其先进性,也终将失去文化建设的意义。

二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这里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一所大学应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建造各类建筑物、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等方面力求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在制定规章制度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各类建筑物传达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畏外敌入侵、不断进取、爱好和平等优秀品格。

三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全方位多形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涉及校训的确立、校园的美化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节庆活动、学生日常管理,而且还涉及到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校报等手段,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思想性。

四是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大学要把科学研究作为传

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点对一所大学来说,科学研究能同时带来三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创造一种学术氛围,这种氛围能使广大师生员工逐步养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善于思考、锲而不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坚持真理等优秀品德。二是通过科学研究学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因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必要的设备和手段对某个问题、某个领域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结果是或者提高了认识水平或者找到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最终会反过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科学研究的结晶是无数创新成果的出现,这些创新成果一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最终传统文化也获得强大的力量。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过程,科学研究的成果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就其影响力来说可以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显然美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属于强势文化。这可从以下事实得到印证:几乎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美国的影子,如麦当劳、可口可乐、迪士尼、好莱坞、星巴克、NBA、IBM、耐克、微软等。人们在消费美国产品时从单纯对产品的喜欢逐渐发展到接受美国的价值观、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究其原因在于美国超一流的科研能力成就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国产品无论出口到哪里都能受到消费者欢迎。美国超一流的科研能力又主要集中于大学。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美国有无数的制度优势。首先,美国拥有很多具备科研能力的大学,它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实验结果、创新成果和科学突破——从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到化学。”

五、大学要积极利用国际交流

合作的契机传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两种趋势:一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传统文化大有全面复兴和发扬之势,二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有被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抑制发展之势。4 作为肩负着文化传承弘扬创新之功能的大学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不能选择回避。其次要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华文化,如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学校考察交流,招收外国留学生,向外国派出访问学者和学生等。无论外国的专家学者留学生还是我国去外国的访问学者和学生都是文化使者,他们都会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上去。中外双方共同组织一些论坛、节庆活动,共同进行一些课题项目的研究等等。还有,在合作中要注意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经验和充分利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人才。

宣传中华文化,我们要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心。宣传中华文化,要固守传统文化根基,没有对文化根基的固守,难谈文化的传承弘扬。但是,在固守文化根基的同时要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即注意剔除掉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成分,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使中华文化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活力与定力,具有普世价值。

引文注释

1 王宇.中西方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定位[J].辽宁教育研究,2003(1).

2[美国]托马斯·弗里德曼.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

4 肖起清.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管理,2007(5):4.

5 成中英.中华文化复兴与对世界的影响力[N].中华读书报,2012-02-08(15).

(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