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慰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一部代表作。哈里顿·恩萧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其举止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伦理学意义。哈里顿由于自幼受到父亲辛德雷的残暴压迫,存在着反抗暴力的本能,但因为受到家庭伦理道德的规范与束缚,表面上遵从于父亲,未做出反抗行为。希刺克厉夫因为复仇心理而且没有伦理束缚,同样暴力对待辛德雷,然而哈里顿并不反对希刺克厉夫对辛德雷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变相违背了伦理禁忌。而后辛德雷在自我与他人的折磨中去世,哈里顿难以消除内心不忠于父亲的伦理罪恶感,所以甘愿承受希刺克厉夫的野蛮压迫,进行自我伦理救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呼啸山庄;哈里顿·恩萧;伦理道德;伦理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70-02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一部代表作,是19世纪经典之作。对于这部作品,研究成果已经浩瀚纷繁,多以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为中心,研究二者之间的爱情和希刺克厉夫的复仇。而哈里顿·恩萧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意义。
一、哈里顿的伦理冲突与道德选择
“伦理学”一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明确释义:“(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是与道德上的善恶、对错相关的学科。伦理学也是用于道德价值或道德原则体系或理论的术语。”伦理学亦可以作为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指的是一种以文学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方法或思维方法,它的核心是从伦理和道德的立场对于文学的存在给以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批评方法,是从伦理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寻找情节人物的伦理客观原因,揭示一定的伦理社会意义,阐明相应的伦理影响,作出道德评价。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哈里顿·恩萧则是具有深刻的伦理学意义的人物形象。
故事发生在18世纪英国北方约克郡荒原。辛德雷狭隘自私,他“把他父亲当作一个压迫者而不是朋友,而把希刺克厉夫当作一个篡夺他父亲的情感和他的特权的人。”辛德雷不是一个博爱者,他只爱自己妻子弗兰西斯,甚至不爱自己的儿子。在弗兰西斯产下哈里顿之后死于肺痨,辛德雷变得绝望,他把仇恨和痛苦发泄在儿子哈里顿身上,或是狂暴的喜爱,或是残忍的暴力,因此,小哈里顿对他的父亲十分恐惧。从人性角度讲,任何人面对暴力行为,都具有本能的反抗心理,这是人之常情。哈里顿也不例外,几年之后,小哈里顿已经学会恶狠狠地骂人,并且对耐莉说:“爸爸才受不了我呢,因为我乱骂他。”咒骂是反抗心理的表现,但并不对辛德雷的直接反抗,哈里顿只是在内心对父亲存在不满和怨恨。
从伦理的角度说,儿子要遵从父亲、忠于父亲,维护父亲的尊严和利益,以此来保证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然而,面对辛德雷对自己身心上的暴虐行为,哈里顿很难抑制对父亲的反抗本能。哈里顿内心想要反抗父亲,伦理道德艰难地压抑这种躁动。如何处理好反抗本能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哈里顿伦理冲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与伦理道德规范相对抗的非理性意志的产生。想要解决伦理冲突,必须遵守伦理道德。哈里顿在家庭伦理道德和反抗父亲暴力的冲突中,选择了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没有以暴制暴,在行为上没有做出反抗,忍受着辛德雷的暴虐。
二、哈里顿变相违背伦理道德及后果
在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是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萧先生捡回来的吉普赛弃儿,“希刺克厉夫”这个名字是老恩萧夫妇夭折了的儿子的名字。从取名可以看出,希刺克厉夫在一定程度上替补了老恩萧先生心中的空缺,希刺克厉夫从老恩萧先生身上得到了不少爱怜。因此,辛德雷将他看作眼中刺、肉中钉,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因希刺克厉夫的到来就变得不一样了,他认为希刺克厉夫夺去了他的父爱,也有可能会夺去他应得到的一切。在这样的心理下,辛德雷不断欺负希刺克厉夫,拳头与咒骂不断向希刺克厉夫投掷过去,这也成为希刺克厉夫日后反抗辛德雷的直接原因。
在凯瑟琳与埃德加结婚以后,出走的希刺克厉夫回到了呼啸山庄。在外的多年磨砺,已经使希刺克厉夫成为了一位高大强壮的男性,并且身上带有一种经过军人的仪态风范,显得沉稳有力,显然,希刺克厉夫具备了反抗外界伤害的实力。并且希刺克厉夫与辛德雷没有血缘关系。在一次希刺克厉夫为死去的凯瑟琳守夜回来的晚上,辛德雷欲伤害他的,“枪响了,那把刀弹回去,正切着手枪主人(辛德雷)的手腕,辛德雷倒下后失去了知觉后,希刺克厉夫还不断地践踏辛德雷,把他的头往石板地上撞。希刺克厉夫因为与辛德雷没有血缘关系,因此胆敢如此反抗辛德雷。在希刺克厉夫如此残暴对待辛德雷的时候,作为儿子的哈里顿没有竭力帮助父亲,任由痛不欲生的辛德雷躺在炉边。从伦理学角度来讲,儿子应该尊重父亲,维护父亲的利益和尊严,对外界的侵害应该予以有力的还击。哈里顿的举动与正常的伦理道德是完全相反的,可见,哈里顿仅仅是在表面上遵守了伦理道德准则,内心仍然存在反抗父亲的本能意志,心理上仍然是非理性意志占上风,他实质上认可了希刺克厉夫的暴力行为。哈里顿对丁耐莉承认自己喜欢希刺克厉夫,因为“爸爸怎么对付我,他就怎么对付爸爸——他骂爸爸因为爸爸骂我”。因此,从本质上说,哈里顿并没有真正遵守伦理道德,内心并不喜欢父亲、遵重父亲,以亲眼目睹来获得反抗父亲的快慰。哈里顿就这样一步步走进违背伦理道德的深渊。
家庭乃至社会都需要维护伦理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稳定。倘若违背了伦理道德,破坏了伦理秩序,则会给他人造成严重后果,自己也会陷入深渊,进而衍生一系列的社会伦理悲剧。哈里顿变相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同样带来了严重后果。首先是哈里顿自己,他让自己迷失在反抗的快感之中,触犯了伦理禁忌,进而将自己放逐在粗俗野蛮里,远离了知识与文明,成为一个愚钝的人,逐渐与社会脱节。其次,哈里顿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父亲的死亡,辛德雷由于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遭受自我折磨,希刺克厉夫复仇性暴虐无疑给辛德雷造成了更大的身心伤害。哈里顿作为儿子,理应帮助父亲恢复正常,恢复生活信心,他却采取了纵容希刺克历夫的态度,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在自我折磨与他人暴虐中死亡,可以说哈里顿成了帮凶。哈里顿为了满足反抗父亲的心理,而不阻止希刺克历夫对辛德雷的伤害,这也间接促成呼啸山庄被希刺克历夫霸占,加速整个家族的衰落。
三、哈里顿的伦理救赎
辛德雷去世后,希刺克厉夫霸占了呼啸山庄,并对对哈里顿实行疯狂复仇性质报复,让哈里顿承受了年少时辛德雷那般的暴虐。他对哈里顿说:“现在,我的好孩子,你是我的了!我们要看看用同样的风吹扭它,这棵树会不会像另外一棵树长得那样弯曲!”希刺克厉夫让哈里顿成为一个野蛮人,远离知识与美德,让其沉沦毁灭。哈里顿在希刺克厉夫的虐待下,变得卑微不堪,在自己的家里像个仆人一样,甚至连仆人也不如。在这样的环境中,哈里顿难以从粗野无知中解脱出来,并且受到生理上的折磨、精神上的辱骂,被不断贬低,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乡绅身份,也失去了优越物质生活条件和享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处于社会底层。
按照常理,希刺克厉夫与哈里顿并不存在伦理道德规范的束缚,因此,面对希刺克厉夫的虐待,他完全可以反抗,争回属于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财产。然而哈里顿却甘愿忍受希刺克厉夫的粗野虐待,毫不计较,放弃本应拥有的一切,做了一名仆人。哈里顿的行为有违常理。这一违背常理的行为,出于哈里顿内心沉重的罪恶感。哈里顿深知自己违背了伦理道德,没有爱父亲、遵从父亲、维护父亲的尊严和利益,反而支持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成为了伤害父亲的帮凶,加速父亲辛德雷的死亡,以至于家族财产被霸占。面对这样的后果,哈里顿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又不能得到已去世父亲的原谅,无法从违背伦理道德的深渊中走出来,因此他甘愿让希刺克厉夫惩罚自己,以减轻触犯伦理禁忌的罪恶感。哈里顿以这种方式进行伦理救赎。因此,哈里顿放弃本应拥有的绅士身份,在自己的家里以仆人的角色生存,对希刺克厉夫从不反抗,甘受压迫。即使是当小凯瑟琳仗着表哥哈里顿会帮自己,与其公公希刺克厉夫发生争执时,哈里顿求她不要这样对希刺克厉夫说话,并声明希刺克厉夫即使是魔鬼,那也不所谓。哈里顿就是这样进行自我道德救赎,以减轻内心罪恶感。而人总有生命终结的一刻,希刺克厉夫的死对于哈里顿来说,无疑是道德惩罚的结束。哈里顿对希刺克厉夫的真挚的悲悼,是对自己进行的最后的伦理救赎。在埋葬希刺克厉夫时,“哈里顿泪流满面,亲自掘着绿草泥铺在那棕色的坟堆上”,掩埋希刺克厉夫,也在掩埋着自己的伦理错误。至此,哈里顿完成了自我伦理救赎。
在现实社会中,伦理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维持良好的家庭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一切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都不能被原谅,都要受到惩罚,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时刻遵守伦理道德。哈里顿因为没有遵守家庭伦理道德,变相反抗父亲辛德雷,触犯了伦理禁忌,加速父亲死亡,家族财产也被霸占,因此哈里顿产生了沉重的道德罪恶感,最后甘愿忍受希刺克厉夫的残暴虐待,以这种自虐式的道德惩罚完成自我伦理救赎。伦理学主题是文学永具魅力的主题,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也因此成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巨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杜鹃,唐红梅,朱卫红.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
〔2〕(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61,62,70,108,175,180,184,330,331.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