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现象透视——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

  • 投稿crcr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77次
  • 评分4
  • 99
  • 0

关正标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100)

摘 要: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提高现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农村工作对农村年轻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只要报酬合理,农村是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而一旦农村成为了人才流动的“洼地”,农村党的基层建设的各种矛盾将迎刃而解,原来无法解决的种种难题将不攻自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党员;老化;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19-03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然而,就目前来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尚难完全适应中央的这一要求。“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的干部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有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缺少办法;有的思想作风不正,办事不公,简单粗暴。”[2]近年来,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农村基层干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情形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问题的长期存在,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老化不无关系。对此,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一、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总体状况

本文所谓的“老化”,指的是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年龄偏大,以及因年龄偏大所导致的党员干部的现代知识、技术和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就群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在我国农村,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年龄与文化程度存在着反向关系的,即年龄越大的群体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据调查,凤阳县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7%左右,而在农业人口中这一比例更高。在所调查的村“两委”1771位成员中,35以下的仅227人,56岁以上的379人,36至55岁的1551人;在1145位被调查的村支部委员会成员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986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18人(这其中还包含70名机关下派干部);普通党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89.5%;全县年龄达到和超过55岁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4%,农村党员这一比例则更高。在部分行政村,55岁以上的党员甚至占到该村党员的90%以上。例如,某新农村建设县级试点村全部56名党员的统计数据表足以说明这些问题:

分析该表可知:55岁以上党员数超过35岁以下党员数的5倍;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数是高中及其以上党员数的近10倍;在7名文盲党员中,最小的一位67岁,最大的一位79岁。在56名党员中,妇女仅占3名,和男性党员不成比例。女性党员比例过低情况说明,目前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党员的思想还是相当落后的,男女不平等的世俗观念依然很严重,这也是党员干部总体素质较低的一个具体反映。需要说明的是,该村仅有的一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系自修成人大专)的党员(也是年龄在56名党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其户口和党藉虽然保留在该村,但却并不在本村务农,而是就职于该乡镇某金融部门。因此,实际上该村大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数等于零。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曾经有一个村的村支部,选出的三名支部委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而这个“200多岁”的带头人队伍,却“斗大的字不识一升”。

实际上,年龄偏大只是老化的一个方面,更多的还表现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因年龄偏大所导致的观念和知识的陈旧,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掌握的不足。

可以想见,由如此落后老化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构成的党农村基层组织,是很难起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很难建设带领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很难起到农村工作“领头雁”的作用的。

二、导致老化的主要原因

导致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和总体素质偏低的原因很多,笔者将从最主要和最关键的直接和间接原因着眼进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

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老化和总体素质偏低的的原因很多,但是发展新党员困难重重则是其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少数村支部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没能发展新党员,甚至有个别村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居然连一名新党员也未能发展。在这些村,“新鲜血液”的输入基本上靠的是每年为数不多的几个回乡的党员退伍军人的加入。

为什么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如此之艰难呢?根据调查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症结之一:宗族、宗派之间的矛盾与争斗。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很少流动。而缺乏流动性,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下的农民,同宗同族的人群大多聚居于同一自然区域(如长期居住于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庄),因而在一个行政村里,往往存在着一个或几个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大的宗姓群体。长期朝夕相处的大姓与大姓之间难免产生误会与隔阂,它们之间往往还存在差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怨结。即使在一个大的族姓群体内部,也大多存在着血缘关系远近不同的宗族派系之间的争斗。相应的,分属于不同宗姓的党员在思想观念上也打上了宗族宗派的铬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宗族宗派倾向。而目前农村党组织(村支部、村总支或村党委)的内部机构(如党小组或党支部)的设置,一般是按照地城(即村民组或自然村庄)来设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和强化了党员宗族宗派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的激烈程度。这种非正常局面必然造成一种尴尬结果: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某个发展对象在党小组织会上被表决通过,而在村一级党组织大会上却往往遭到否决。甚至在有些行政村,当得知党组织召开讨论某发展对象入党问题会议的信息后,不属于该发展对象一族或一派的党员便采取集体缺席的方式进行抵制,致使会议因达不到归定的80%党员到会人数而无法召开或有效表决。而这种情况,在2008年4月凤阳县进行乡针眼和行政村合并之后变得更加的复杂化。在两个或两以上行政合并的新的较大的行政村里,除了原有的宗族、宗派间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因地域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例如,在合并之前,以原来某个行政村为单位遗留的经济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合并后新加入的行政不予认可,并以首先解决遗留问题为前提条件而拒绝与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症结之二: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头人狭隘的戒备心理。有些村支部书记由于自己的宗族门户大,党员人数多,再加上自己在族内拥有一定的威信,书记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官”当的时间越长,对自己手中的权力就越是依恋,以至于害怕发展新党员会威协到自己的“乌纱帽”。即使是发展本宗本族的人入党,也得考虑再三。对于那些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党员发对象,他们往往采取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加以阻挠。

 症结之三:老化了的党员干部本身。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春风逐渐渗入古老乡村的今天,农村的年轻人所受到的影响远比老年人要大得多。加之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的“代沟”,老党员对要求进步的年轻人往往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总觉得这些年轻人怎么看也“不顺眼”。既然如此,若让这些老党员来充当要求进步的青年人的入党介绍人,让他们在对年轻入党积极分子投上宝贵的一票,是难上加难的。

症结之四:党员与发展对象之间缺乏了解。自从实行大包干以后,农民各人忙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特别是生活于不同自然庄的农民则更是很少往来,更谈不上相互有多么深入了解了。对于一些发展对象,大多数党员甚至全然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支部大会上讨论发展对象入党问题时,有的党员投反对票、弃权票甚至拒绝参会讨论就毫不奇怪了。

症结之五:农村党基层组织僵化了组织结构。僵化的组织结构既是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的原因之一,也是上述几个症结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发生作用的根源之所在。“由于历史的沉积和经济长期落后的原故,目前在中西部许多地区,千篇一律或主要按照行政区域组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即安行政村成立党的支部(总支、党委),按行政村所属的村民组建立党小组。”[3]这种组织结构安排恰好契合着宗族宗派“势力范围”地域性特征,从而助长和强化了宗族宗、派势力在发展新党员问题上的影响力。

(二)间接原因

在中央“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实行和对村干部的待遇提高之后,人们一般认为农村工作比起以前来要好做得多。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实,目前村干部身上的担子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在抓计划生育和提供公共服务问题上,现在的工作比以前来得更加繁重。而村干部们的待遇相对于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来说,依然是偏低的。例如,在某些地方,虽然村干部的工资由过去的1000元/年左右逐步增加到目前的10000元/年上下,看上去工资增长的幅度挺大,但实际拿到手里的往往是打了折扣的工资。例如;在这些地方,许多村干部因完不成计划生育任务而受到经济惩罚,所扣除的工资往往占到应发工资的一半左右。

例如,在某个乡镇,村干部的10000元/年工资被分作两个部分,即50%作为基本工资实发给个人,另外50%作为奖惩性工资进行奖惩性浮动。我们知道,计划生育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计生任务在一些“老大难”地区是很难完成的。完不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的原因,往往并不是村干部们工作不力,而是某些历史和其它客观原因造成的。在一些乡镇,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完成计划生育任务,则50%的奖惩性工资就基本拿不到。这样一来,让现任的村干部来承担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所造成或遗留的后果,是不公平的。对此,村干部们意见很大、反应十分强烈。有许多村干部因待遇过低而不愿继续再干下去,有的甚至向乡镇党委提出辞职请求。

可以想见,目前的工资待遇尚不足以稳定现任村干部队伍,又如何能吸引素质较高年龄较轻外出打工的人才回流,加入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从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呢?而那些外出务工的人,年龄越轻、素质越高工作容易找、工资待遇也高。加之农村工作的烦杂性和艰苦程度,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他们是不会回村务农和当村干部的。

三、解决党员干部老化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根据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人才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凤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很好的人才引进计划。其中包括:“引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吸收大学以上高学历人员落户凤阳农村”计划。笔者以为,在此基础上,还有更多探索的解决“老化”问题的空间。

1.建立城乡共建设农村党的基层党组织常规机制。以“三联三增”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契机。所谓“三联三增”,就是县级领导联乡连项目,增强推动发展的能力;县乡机关单位联村连支部,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党员领导联户连党员,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这项活动如能开展下去,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性能得到较大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被队伍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提高现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农村工作对农村年轻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只要报酬合理,农村是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而一旦农村成为了人才流动的“洼地”,农村党的基层建设的各种矛盾将迎刃而解,原来无法解决的种种难题将不攻自破。

3.充分发挥地方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和鼓动作用。地方电台、电视台等应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主要干部的大局意识,以解除对年轻人入党、进步的戒备心理。笔者以为,只有年轻党员的大量加入,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老化问题才能最终解决。

4.建立小型化的党支部以尽量减少发展党员的阻力,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支部建立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相应地,行政村可以成立党总支或党委。按照党章规定,“企业、农村……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4]倘能如此,就能有效地避开原有的宗族宗派势力的影响,而那些在支部大会上本应该通过而通不过的入党积极分子就增加了通过的机会。这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减少在发展新党员问题上的矛盾和争斗无疑是有益而无害的。

5.建立农村企业(无论是集体还是民办性质)党的基层组织,以利于把务工人员和企业老板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员干部中来。这些人员一般年龄较轻,综合素质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的加入将会有效改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也有利于改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在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建立和发展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按地域构建立内部机构的模式,从而创造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新的体制和机制。

6.大力开展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增进村干部以及村民彼此之间沟通和相互理解,进而化解宗族、宗派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族宗派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封闭和误会往往是是宗族宗派之间的矛盾与隔阂滋生和漫延的最主要的的根源。而相互之间的了解与理解,则是化解矛盾与隔阂最好的渠道。建立各种群众性文艺组织,广泛开展各项文艺宣传活动,能够使相对封闭的分属于不同族姓的人们走到一起,在歌舞声中相互了解,在身心娱乐之中加深理解,在了解和理解中增进情感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本来看似不可调和的难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或缓解。

7.增加妇女党员的比重,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男同志外出打工现象较为普遍,“386199部队”成为“留守部队”。在家的妇女不仅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且照顾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工作也落在了她们的肩上,因此,发展妇女入党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贯彻落实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花大力占领农村宣传舆论阵地,彻底扫除歧视妇女的陈旧思想和腐朽观念,让农村妇女挺起腰杆真正撑起农村工作的“半边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4-1-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8,10(11):1.

(3)白南生.农民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凤阳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钱俊生,韩庆祥,高新民.解读新党章[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