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价值认同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路径创新研究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18次
  • 评分4
  • 74
  • 0

刘丹丹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 要:在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认同本质的基础上,从坚持思想理论引导的辩证化、坚持思想理论凝练的简洁化、坚持思想理论表达的诉求化、坚持思想理论言说的艺术化、坚持思想理论传播的贴近化、坚持思想理论接受的认同化、坚持思想理论践行的实效化七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其大众化路径创新,以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实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路径;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D8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5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10sk187)、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项目(2013127)和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发展研究”(AHSKY2014D6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其实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后者的大众化,实际就是对前者大众化的推动。那么怎么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呢?这就需要创新路径来实现。本文拟从价值认同的维度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路径。

一、价值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传播首先要强调理性认知,这是它的逻辑前提。为达到科学的理性认知,必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突出其一元指导地位,加强对其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强化对其学习研究和宣传宣讲等。但一种理论是否能被人民群众认可、接受,不止是一个单纯的理论认知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认同问题。人民群众一般不单是以一种理论思维,而更是以一种价值满足的状态去完成价值认同。因此,要推进大众化的传播,既要重视理性认知,更要突出价值认同,要坚持辩证性。单纯的理性认知、理论传播,容易走向片面理论灌输说教。只有坚持辩证性,立足价值认同,才能真正发掘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

(一)价值认同的科学内涵

到底价值认同的定义是什么?对于它的定义,理论界观点不统一。价值认同是从社会学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本文对其定义如下:(1)从个体层面来看,价值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认定,也就是人们自己对自己在社会之中的价值所做出的定位和定向,而它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2)从社会层面来看,可以将价值认同看作是对情感和信仰的共享。比如道德规范,人们会自觉地认同,愿意遵守。而无论是哪个层面的价值认同,它们的共同含义都在于: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理想、信念、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2]。

(二)价值认同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此之前,整个世界的联系很不密切,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范围有限,每个人几乎都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小圈子中。因此,人们就不会特别关注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人们交往的多样性、流动性、不确定性、时空压缩性、人口的全球性迁移、多种矛盾交织性以及相伴生风险性,出现了人们身份上的失落[3]。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大众化,价值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价值认同的必要性

普遍价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普遍价值都不是要消灭独特性和个性的,也不是对某种特殊价值的普遍化,而是在与不同价值观念的接触、磨合之中形成和发展,并且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存在方式彼此互动着[4]。

从价值的本质特性来看,它不是任何对象客体的存在及其属性本身,而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主体性是价值的本质特性,而其多元化的现实则是由具体的主体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其结构、需要等方面的差异构成的,因此,以主体性为本质特性的价值观念也必定是多元的,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多元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二、价值认同维度下的内在要求

要全面说明价值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意义,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说明。

(一)理论层面上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对我们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的理论生命力的唯一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也是其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所以,在理论思维上,必须打破主客二分式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建立理论工作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主—客—主”的互主体性思维;在理论主题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提供基础和前提;在理论选题方向上,实现从对上转向对下,从论证转向建设,从宏大转向具体。

(二)方法论层面上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重视把大众化实现路径和价值认同的规律研究探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科学规律,用它去指导实现路径的设计;重视认同机制与利益机制两者的辩证关系,把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作为源动力;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认同路径的组合研究,将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践行强化机制等综合协调起来,打“组合拳”。这对于改变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有重大意义[5]。

(三)实践层面上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推动它的大众化,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掌握它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它,成为人民实践的指导方针。因而,在推动它的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活世界视角,强调理论向生活世界回归,敢于提出问题,坚持人文关怀,注重解决问题;坚持群众主体视角,关注主体价值诉求,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注重价值评判,注重“为谁”这个视角。三大视角结合,才能达到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统一。

三、价值认同维度下的路径创新

(一)坚持思想理论引导的辩证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快很好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同的价值观念传播到我国,引发了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导致一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因此,必须明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性和社会思潮多元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社会思潮呈多样化,如果对各种思潮都不管束,任由其发展,那么,处在主导地位的将不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列宁指出:“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6]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正确对待多样性,并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二)坚持思想理论凝练的简洁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不着实际的理论,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结合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所以它能够体现出这个时代的主旨,能够道出这个时代的诉求,能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质,具有这个时代的明显的特色。所以,在推动其大众化时,必须结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二者紧密结合,保持中国特色,将思想理论凝练、简洁地表达出来。

(三)坚持为人民谋利益

毛泽东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挥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7]一种理论要想被认可、接受,它必须能在实践中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亦是如此。而当前人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的就是民生问题,能否把它解决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只有将大众化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和民生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去谋利益,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坚持思想理论传播的多样化

步入信息化时代,传播信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诸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在坚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路径的探索中,要坚持传统的传播手段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与表现方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力和影响力[8]。

(五)注重思想理论的认同化

针对认同主体的身份层次和年龄层次,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原则,对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青少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群体等不同认同主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提出不同要求。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增强开放性,尊重差异,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途径,“尊重多样差异,坚持一元导向”,“坚持平等沟通,实现渐进渗透”,“寻求社会共识,凝聚发展合力”。针对认同过程的差异性,遵循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认同、行为认同自低层次向高层次认同的发展顺序,针对不同的认同阶段,运用不同机制。遵循人们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理性认同机制的作用;把握人们的情感特点,坚持科学传播,充分发挥情感认同机制的作用;掌握利益诉求特点,促进利益实现,充分发挥利益认同的作用;依据人们的行为特点,引导体验认同,充分发挥强化机制的作用。

(六)坚持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大众化就是一种理论被广大人民从理解到认同再进而掌握并最终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作风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推进大众化,就必须走群众路线,把理论和实践相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103-107.

〔3〕〔4〕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10-16.

〔5〕蒋国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14-17.

〔6〕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9.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