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欢
【摘 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进行创造性学习,是把化学学活、学好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化学教学;发散思维;方法;能力;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和核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缩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举一反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些学生对于化学课的学习,因思维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受到某种固定“模式”的束缚,对具体问题不加深入分析,照抄答案,形成单纯模仿的不良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为一体,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这种训练,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形成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和解决“千姿百态”问题的良好思维基础。教师在进行逆向、变题、变式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类比或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联系和比较,从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例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变换角度,变换侧面的思考题:“①石墨、金刚石在氧气中燃烧是什么变化?②用石墨人工合成金刚石是什么变化?”学生将已学过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概念准确地转移到具体问题上,得出正确结论。又如“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教师有意地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做适当变化,要求学生回答:“用不同的操作方式使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①将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
②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③将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时有二氧化碳产生的火焰上方;
④将石灰浆抹在墙壁上吸收二氧化碳。
再比如,“分析CO2+C 2CO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对初中学生来说,考虑上述问题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有关的诸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知识,一步一步地引入问题中,并紧紧抓住还原反应(即含氧化合物失氧)这个概念,与H2+CuO Cu+H2O的反应做对比,开拓一个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顺利地实现知识的垂直迁移,并进一步提出:“2H2+O2 2H2O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因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只要通过类比,就很容易掌握。
类似上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问题的训练,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将所学知识迁移,并能举一反三。
二、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在化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只从某一方面分析、讲解,习题的解答只满足寻找一个正确的解答过程,这种集中思维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相反,如果用不同知识分析同一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由此思彼的良好品质,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点结成知识网,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变通,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十分有益。
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使松散的知识条理化,比如在学完《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后,向学生提出:“通过水的化学式H2O,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①从元素组成来看,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氧化物;②从分子角度来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又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详细地介绍水的各种化学性质,但在第十、十一单元酸、碱、盐中涉及了不少,教师启发学生以水为知识点展开讨论,归纳出水的下列性质:
①酚酞、石蕊在水中溶解,分别形成无色溶液、紫色溶液;
②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③水的PH值通常状况下为7;
④水与某些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
⑤水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
……
通过上面的训练,使知识向多方面扩散。这样重点突出,脉络清楚,也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然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后,还应该使学生的思维适当集中。例如“证明木炭、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以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都生成二氧化碳”的题目,这种思维形式就是集中思维,集中思维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地把握思维的发散和集中,使其更好的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一题多解,促进发散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会知识方法的迁移后,教师要用典型的生活中的日常信息来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多结论、多途径的思考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答,既可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敏捷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用多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可能途径:
①通过可燃物的燃烧,如碳、一氧化碳、蜡烛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②通过化合物高温分解,如高温煅烧石灰石。
③通过还原反应,如分别用碳还原氧化铜;
④用含有碳酸根的化合物与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还有在化学教材中出现的用多种方法制取某种物质,用多种方法鉴别常见的物质,这些题涉及的知识较多,而且能够得出多种结论的训练,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正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同时也为一般到特殊设下埋伏。
在训练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概况能力。为了使学生重现和强化所学知识,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内容,便于记忆有关结论,要按类型精选有关的习题进行有目的的练习,通过练习,使所学知识由“会”到“活”、有“活”到“用“。即会口头叙述,又能书面表达,并逐步摸索解这一类型题目的一般规律。在训练时,通过回答问题、讨论、辩论等形式,从正面、侧面、反面,多角度地设计各类练习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防止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模仿或公式的机械套用。不出偏题、怪题、难题,不搞题海战术,积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把已掌握的规律用于解答各类习题中去,达到触类旁通。
例如讲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及时归纳学生回顾两种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及原理,归纳出:
①反应物状态为固体且反应条件需要加热的,用固+固加热反应生成气体型装置;
②反应物状态为液体,用固+液反应生成气体型装置;
③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④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⑤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像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无机化合物互相反应的教学,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但决不是照本宣科,把书本的结论搬到黑板上,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训练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启发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于教师本人来说,重视、引导、培植学生可贵的发散思维品质,也是自身永葆教学思想以及学术思想青春活力的源泉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雷文搁.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蓓.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