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叙述教师在“DNA的复制”一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回溯推理法,贴近学生实际,引起他们的共鸣,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回溯推理 DNA复制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DNA的复制”一节在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其过程较微观、抽象,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借助回溯推理的方法,通过由果溯因的推理,在让学生体味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 课堂实录
师(屏幕上出现2个完全一样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式图):屏幕上这两个DNA分子,它们看起来很像,但如果我告诉大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DNA分子,那么你认为它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生: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不同。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必须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复制的结果是什么?
生:形成2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
师:(课件显示复制结果)对。那么,完全一样的关键是什么?
生:碱基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师:现在问题来了: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且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你认为在复制过程中怎样才能读出碱基的排列顺序?
学生表现出茫然的神情。
师:(启发)比如有一条名牌拉链,它的链牙很有特色,但现在它正处于闭合状态,我们该如何研究它?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生1:DNA要准确复制,应该先把双链解开。
生2:在此之前,螺旋应该先解开。
师:解开以后的两条链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是互补关系)那么,把螺旋和双链解开后,DNA要如何复制?是否如磨钥匙一般,由每一条链为模板“磨”出另一条完全一样的链?
生:不大可能。“磨”出两条一模一样的链,它们无法组成双链。复制形成的应该是互补链比较合理。
师:怎么保证新形成的链与原来的链互补?
生: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师:好,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推断,DNA复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①解开螺旋;②解开双链;③以解开的每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互补链,对吗?
生:对。
师:大家的设想看起来很合理。那么,要完成这些过程,需要细胞提供什么条件?如果提供相应的条件,DNA能不能在体外完成复制呢?其实,早在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已经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DNA。[课件显示:实验一:把大肠杆菌提取液加入到具有4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结果未发生DNA的合成。实验二:再加入少量DNA做引子以及ATP后,再放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其中的DNA含量。结果,DNA数量增加了,且这些DNA的(A+T)/(C+G)的比值与所加入的DNA相同。]
师: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推测DNA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并说明理由。
生1:DNA复制需要模板。因为加入少量DNA做引子后才有DNA数量的增加,这些“引子”应该就是模板。
生2:DNA复制应该需要酶的催化,因为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奇怪,怎么没有加入酶?
师:你的推断非常正确,DNA复制确实需要酶的催化,酶就存在于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它叫做DNA聚合酶。同学们也可以想一想这种酶的作用是什么。
生3:DNA复制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理由是需要ATP。
生4:四种脱氧核苷酸应该是复制的原料。
生5:新形成的DNA结构应该与原来的DNA相同,因为它们的(A+T)/(C+G)的比值与相同。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推理,我们对DNA的复制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了。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DNA复制所需的条件(边总结边板书):① 模板:以解开的每条单链分别作模板;② 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③ 能量:由ATP提供;④ 酶:DNA聚合酶。
师: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① DNA的复制是以解开的每一条链为模板形成互补链,根据上节课我们所学的DNA两条链的关系以及两条链上碱基的连接方式,作为原料的脱氧核苷酸是怎么连接形成新链的?新合成的DNA怎么才能保证与原来一样?黑板上有DNA一条链的片段,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复制结果补充完整。
学生板画(略)。
师:② DNA复制时首先要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包括使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这一过程称之为解旋。这一过程在体外一般可以通过加热实现。想一想,在细胞中如何解旋?
生:应该要有酶的催化。
师:对。这种酶叫解旋酶。所以DNA复制过程所需的酶可不止DNA聚合酶一种,还要有解旋酶等(补充板书)。
师:③ 某DNA分子长36 mm,已知DNA复制速度约为4 μm/min,也就是说完成该DNA的复制约需要9 000 min,再加上解旋的时间,应该远高于这个数值,但实际复制过程却仅用了40 min。试推断DNA复制过程快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① 边解旋边复制;② 多起点分段复制。
师:④ 根据本节课的分析,我们知道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来自原来的DNA分子,另一条互补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实际上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学家还提出了另一种全保留复制模型(为减少学生学习负担,此处不提弥散复制模型):作为模板的DNA的两条母链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DNA子链,此后两条母链DNA彼此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52~53页选学内容,思考相关实验是如何验证半保留复制的。 2 课后反思
2.1 关于回溯推理
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事物变化的原因可知其结果;反之,知道了事物变化的结果,又可以推断导致结果的原因。回溯推理法就是从事物的“果”倒回到事物的“因”的一种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与发明、案件侦破以及考古发掘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2.2 DNA复制教学符合进行回溯推理的条件
由于回溯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推测,因而,要进行回溯推理就必须具备有关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知识,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以由某一结果推测其原因或从某一推断去推论其理由。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内容,知道了分裂间期DNA分子要进行复制,复制的结果是形成2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学生已经具备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了DNA两条链之间的互补关系;再加上课堂上补充的康贝格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系列的结果推断出DNA复制的可能过程及所需条件。
2.3 与本模块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相契合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美国逻辑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的理论,回溯推理是除了演绎和归纳以外的第三种推理类型,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教学,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本节课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复制的动态过程,再加上适量的强化训练,照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这往往使课堂陷于沉闷,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一代学生是看着《名侦探柯南》、《金田一》等漫画及影视作品长大的,运用回溯推理手段进行教学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教师的不断肯定中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使整节课气氛生动活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最后的总结归纳很重要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对话层层展开,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整堂课并没有特意停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导致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因此在最后阶段有必要留下5 min左右的时间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吴光远.受益一生的44种思维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3] 缪四平.溯因推理及其在诉讼程序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1,9: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