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课堂,不只是课堂

  • 投稿满身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02次
  • 评分4
  • 19
  • 0
  开学第一周,便遇到了苏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一块“硬骨头”――“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这是学生最怕、最难理解的地方。因为这部分内容触及细胞内部有关染色体的形态及数目的变化,涉及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多个概念的学习,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知础。笔者先用了2课时和学生先学习了“精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了整体的认知。接下来,要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了,这是开学第二周的重要教学任务。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紧张忙碌中,第二周如期而至。上课时,笔者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结合现代媒体一步一步讲解过程,特别强调两次“不均裂”……然后教师上课强调了很多次,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对这一过程还是不理解,原因何在?一届学生这样,二届学生还是这样,教师应该更多地要去思考自身的教学问题了!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没有触及学生的“神经”,没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原来,卵子是这样形成的!于是,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尝试:
  教学引入:上一周,我们学习了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的形成,感受了减数分裂的过程,摸索了染色体变化的基本规律。生命的延续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相逢,这是前生的约定和今世的必然(教师富有煽情的语言极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得知:原来每个人都是父母今生不可复制的延续和精彩成果,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感谢那一场邂逅!)。那么,卵细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接着教师借助实物投影,投出班级学生的课后优秀作业(图1)。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卵子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
  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依次类推,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了四个卵细胞!
  教师切入主题:其实,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了一个卵细胞!
  学生惊惑: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辅垫:受精卵形成之后进行有丝分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开始时能量和营养物质不能从外界吸收,这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交给了卵细胞,因此卵细胞必须在细胞质中储存着大量的营养物质。
  此时,教师及时“扔石子”,在学生的脑海激起“层层涟漪”:那么,卵原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如果你是卵原细胞,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开启思维,在草稿上上画图、探究、相互探讨……(学生此时的场景,那种主动切人、小组合作的情景,让笔者感动)。
  通过学生的探究、模型构建,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了这幅模式图(图2)。
  通过这幅图,学生自然而然地绘出了两次“不均裂”,笔者反问学生:为何要两次不均裂?这样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这样才能保证卵细胞有充足的营养。此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大字:“有一种智慧叫――舍得”,然后从这一过程和学生谈了几句:3个“极体”可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学生大笑),“极体”被生物界称为“感动生物界的细胞”(学生又大笑)。人生也是如此,有舍才有得,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回到办公室,笔者还沉浸在和学生交流的场景中,并思考: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给学生更多是的什么?理科教师在注重逻辑关联的前提下,是不是要融入人文的精华,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联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生命、体悟人生……多年以后,学生可能不会再记得“卵细胞是如何形成的”的一些细节,但是课堂上教师富有智慧地将人生的哲理、将抽象的道理与世间万象巧妙结合起来,这应该是学生多年以后保存在脑海里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有时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课堂理应成为下面这种课堂:课堂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交流、智慧碰撞和心灵接触的一个“场”。但看看现实的课堂,以追求升学为唯一目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欢声笑语,代而替之是一叠叠试卷、讲义重复操练下发出的痛苦的呻吟;课堂上,那些所谓的“优秀教师”变的那么“现实”――高考考的内容反复讲,与高考不考的就不讲!那些理应充满智慧的课堂导人、课堂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探究、学生的即兴表演等,均隐退于课堂,让路于应试。其实,教育原本简单而清晰,却由于疯狂地追逐功利而迷失了自我,跌跌撞撞地身陷功利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从而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健康的课堂不仅能看到知识的魅力,更要看到思想的力量和生命的悸动。课堂不仅仅是课堂,它应该是师生不断丰富、丰盈的人生旅程,它应该承载着对人生的理解和幸福的追求。一堂课有时就是一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