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外国文学;理论流派思潮;批评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引言: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外国文学理论潮流思潮及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流派及代表;第二部分:介绍几位重要批评家并对他们的批评思想进行阐述。
一、外国文学理论流派思潮
在外国文学史上,对文学的起源研究始于中世纪文学,它主要由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构成。这一时期的文学起源于宗教文化,向外影响到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是宗教神学的附属品。在此之后,外国文学经历了几大文学思潮: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義思潮。人文主义思潮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以思想解放为主,反对以神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抗争以神论为主的宗教统治。因此它实际上是一场文化领域内的反封建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以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用人权对抗神权,突破了中世纪的传统宗教对人们的控制。唤醒了人类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在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类的思想意识,让历史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著名的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有:但丁、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英国思想家托马斯,穆尔、达芬奇《蒙拉丽莎》等等优秀的作品。
(二)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其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及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崇拜和模仿,当时资本主义服从于绝对君权的统治,它代表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朝暂时的迁就,妥协。古典主义文艺思潮,逐渐蜕变成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回避和倒退。这种对于现实的倒退,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回避态度,而这正是因为社会现实的无奈所决定的蜕变和妥协。
(三)十八世纪启蒙文学思潮。启蒙文学思潮推翻了古典主义文学,它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也是各国的文化思潮开始觉醒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传统的创作方法在前面已经完成了足够的积累,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启蒙运动的主旨是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用科学文化使人们摆脱愚昧,打破传统统治者的宗教迷信。在政治上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实际上它是一种法国大革命前,新兴市场向封建阶级争夺权力的一次舆论准备。在这一重要思潮中所诞生的著名的代表有:迪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菲尔丁《汤姆·琼斯》;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伏尔泰《老实人》;狄德罗《修女》;卢梭《爱弥尔》;席勒的代表作之一《阴谋与爱情》;歌德代表作《浮士德》等。
(四)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历史社会上,英国工业革命,使人们对自己的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自信;法国的大革命使人们对现实不满和逃避,同时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拿破仑的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而在这一思潮中,主要是夸大个人主义,强调天才灵感,强调自我为中心,一方面它是对理想化社会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是对现实失望和悲观的一种反应,逃避现实,自我陶醉,为主的幻想,也是对古典和封建的进一步的挑战。
(五)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7月革命到巴黎公社革命这一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空前繁盛,引发了价值矛盾。而人们对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也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更加冷静客观的看待社会问题,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同时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使文学进一步从空想转为客观、现实。
(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创新。现代主义包括:十九世纪末的前期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二十世纪前期的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二战以后的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二、外国文学重要批评家研究
自文学作品产生以来,就产生了文学批评。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作品进行缺点的剖析,他们的逻辑往往始与常人相悖,从另一个客观角度来评析作品。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以下几位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批评家:
(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纳博科夫的现实观、时间观和风格观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思想,他的“一元论”和中国的“庄周梦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令人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让人和文学作品融为一体,是一种极高的文学体验。他的这种文学思想与他的经历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他有着幸福的童年。但是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开始了长达半生的流亡生涯,在剑桥大学饱受遇到不公平的看待,经历了家人被刺身亡;大学毕业后成了无国籍人士,为了谋生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与犹太女子的婚姻又使他在1937不得不移居巴黎,得不到身份国籍,半生漂流。直到1945年加入了美国国籍才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然而,他颠沛流离的半生使他憧憬追忆童年幸福时光的同时也在现实中自我放逐。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艺术领域中得到了更高的升华,现实中恐惧和逃亡的禁锢使他在文学作品中追求自由。他认为现实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人们所看到的东西都带有自己主观的因素,因此人们生活在精神世界中。他的小说使人分不清现实和梦境。他的现实观深深地影响到了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他往往在细节上去做大幅的文章。他认为对细节的研究,可以让小说中的世界,更为细致的融入到生活中,小说中的人物好像在我们生活中一样。他认为作者经过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和理解,在文学作品中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镜像和梦是他对于文学坚持的美学思想。纳博科夫的思想非常具有文学性,和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个性,非常值得研究。
2、杰弗里·哈德曼(GeoffreyH.Hartman,1929-)杰弗里·哈德曼一生的著作颇为丰富,最让他在批评学术中闻名的是解构主义批判形式。1979年,杰弗里·哈德曼与另两名作家一起出版了《结构与批评》成为了美国解构主义思潮的标志。在他的《超越形式主义》这本著作中,他极力想要表达理解传统文学形式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学形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并未逐渐死亡而是重组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存在,他肯定了“新批评”从文学语言、结构、修辞等形式上进行精炼,将批判文学的过程步骤改良,使其更加具有条理,更加细致甚微,更加科学和规范。通过细读,精读来研究文学作品其中的意义。这样也更能使普通人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但是他也并不同意“新批评”所倡导的单纯砍掉文学作品的细节描述,只留下主体的分析方法,他认为过于狭隘,而很多偉大的文学批评都不是以这种方式得出的。因此,在《超越形式主义》中,他提出结合两种形式,更全面更自由的进行文学批评。
3、豪威尔斯,w,D.(WilliamDeanHowellsl837-1920)豪威尔斯的批判现实主义强调“只有在现实中才有真实”,认为应该抛弃浪漫主义作品中的异常的情感和伤感的情绪,用普通大众都熟悉的语言,对现实生活进行忠实的描写,这些明确具体的现实主义主张和创作实践,使豪威尔斯成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象征。他的作品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尽量符合生活的实际情景,因此他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和揭露都是建立在没有任何怀疑的真实基础上的。他虽然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但是仍然有明显的缺陷,他是为了引起资产主义的阶级的注意,并想以改良主义手段缓和调解机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然后在道德的指引下进行局部性的改革,因此他的这种揭露和批判并不彻底。因为他本身信奉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还没有做到完全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他也在揭露资产阶级人物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了美化。因此它的改良主义、人道主义,并不能真正的消除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他一方面表现美国社会黑暗丑陋的一面,另一方面对这样的社会充满着乐观的态度,总是用一种微笑的方式去诠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因此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也叫做微笑形式主义。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没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很早接触了社会,并且通过刻苦的自学为写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靠写作,他获得人们的尊重,也走进了上流社会,因此他既同情底层人民,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但因为他个人特殊的经历,有时他对社会的批判也非常有限。但是他仍然是美国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代表,他一生的众多的作品影响了一大批的青年作家,其中包括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弗兰克·诺里斯等人。
结束语:
在中国的新文学发展历程中,很多现代文学家作家当时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和熏陶,他们自身能够掌握一两门外国语言,大量阅读世界名著,能够使自己站在世界的角度中来看待文学的发展,因此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中国文学的发展吸收和接纳了外国文学的思想观点和艺术方法,从而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形成也受到了外国文学思潮的大量影响,因此,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外国文学史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研究重要的批评家,都是对外国文学的理论研究。在外国关于文学的著作中,常常会提到批评家,伟大的批评家往往以与常人不同的客观角度诠释和批判作品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促进了文学发展的反思和大众评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推动了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因此,我们研究文学批评家,也能从中获得外国文学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据。对外国文学史的了解,我们藉由理论思潮和批评家两方面去研究,文学理论发展中的进程对我们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进程,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从一定程度上他们有着特殊的对比性和相似性。
作者:李兰
参考文献:
[1]黄志雄. 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影响[J]. 抚州师专学报,1991,01:69-75.
[2]王毅. 豪威尔斯文学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J]. 作家,2015,22:88-89.
[3]刘佳林. 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J]. 外国文学评论,2004,02:70-81.
[4]路静.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D]. 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