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课堂对话的艺术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76次
  • 评分4
  • 11
  • 0

羌莉(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对话是建构主义的关键之一,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师生对话的重要性,但由于思维惯性等问题,师生的课堂对话常不得要领,不少课堂对话呈现出简单化、强势化、草率化的倾向。其实,科学化、艺术化的课堂对话,不仅是对师生双方观点、要求、主张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更应给人以思路的启发和思想的启迪。

第一,对话不仅仅是评价,更应该深入到评价背后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日常听课活动中,我们常发现类似这样的对话。师:当前我国社会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民工乃至大学生找工作难,就业率成为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用工荒”的现象仍在蔓延。这一现象该如何解决呢?生:现阶段艰苦的地方缺人,基层一线企业缺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等新观念,到基层去、到一线去锻炼自己。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他对“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是肯动脑筋的。请坐下。哪位同学接着说说。乍一看,上述对话好像没有问题,学生直接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没有逻辑错误,教师也对学生的答案做出了赏析的姿态。但细细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路人,与学生的对话还是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请对比下列对话:师生对话问题同上。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他从劳动者的角度,从观念的层面,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劳动者而言仅仅是观念层面的问题吗?解决“就业难”的现象,除了劳动者要努力外,其他市场主体有没有责任去解决这一问题?上述对话的优点在于,它摈弃了对学生观点做简单甄别的对立思维方式,层层深入,不仅点到知识的具体层面,意识到了学生的独特视角,同时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新的提示,给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帮助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由此可见,对话不能仅仅有评价,更应有具体分析,简化说理的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我们判断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也不是看其对学生是否赏识,而是看其能否对材料或教材观点作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分析点拨。用这一标准衡量,后则对话显然优于前则对话。

第二,对话不仅是知识的概括,更应该是理论的建构或思维过程的展现。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对话。师:1990年12月,我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作“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演讲时,总结出了“各美其关,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从文化的视角看,这段话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生:我们既要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师:这位同学非常准确地给我们概括了文化交流的要求与意义,应该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清楚。上述对话中,教师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通过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过渡了一下,把本来应该由教师详述的观点,借助学生之口陈述出来了,以为这就是有效的师生对话,这样做就完成了任务。其实这一对话是低效的,因为它缺乏对费孝通先生观点的审察反思,因而缺乏能够说服人的力量。为什么要各美其美?为什么要美人之美?又为什么要美美与共?这些问题的演变过程在上述对话中都没有体现,学生也无从理解。但如果我们改为下列对话,情况则大不相同。师生对话问题同上。师:“各美其美”中的两个“美”字分别是什么意思?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回答:前一个美是欣赏、珍惜的意思,后一个美是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师:“美人之美”中的“人”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回答: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师:上面四个词、十六个字结合起来又应该怎样理解呢?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回答:“各美其美”,说的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美人之美”,说的是我们应该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根基,但是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内容也值得我们学习。根据上述分析,哪位同学能够总结一下文化交流时为什么要强调“各美其美,美人之关,美美与共”呢?生:各美其美有助于繁荣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有助于世界文化繁荣,美美与共才能和睦相处、共同繁荣。比较上面两则对话,我们发现,政治课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说理的过程,由此师生对话的过程也应该是观点建构的过程,是由事实与观点相互确认、相互支撑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精到的点拨,缺乏学生的主动思考,则教学难免带有粗糙的痕迹与说教的味道。可见,师生对话的过程不仅是理解教材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理论建构与展现理论的过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内化观点并转识成智。

第三,对话过程不仅是陈述观点,而且应该有清晰自然的逻辑关系表达。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三贴近”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情境的选择与运用,因此叙事非常重要。这一说法有合理成份。但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叙事,而是基于特定事实情境基础之上的说理及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理直气壮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推理。也就是说,课堂情境只是组织教学的前奏与铺垫,挖掘事实中隐藏的道理并让学生认同、内化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观点不能停留在好与不好、是与不是、能与不能的简单判断层面,也不应是一种对事实的简单指认,而是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后的理性建构过程,这种过程中感性材料与理性的逻辑分析证明两者缺一不可。有学者认为,在叙述学中,逻辑序列是比其他序列强得多的一种关系,尤其能够引起读者或学习者的关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若少了说理的过程,就会让人感受到枯燥、强制与说教。反之,若注重展现说理,就会因“气壮”而“道不远人”,容易让学生接受。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师生间的对话过程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不是为了体现教师的权威,也不是要求教师一味灌输,而是指教师通过对事实或理论观点采取实质分析、归纳引导、正反比较、引申类比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去说理、去讨论、去思考、去成长。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