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5303
自2004年高中新课改以来,生活化教学受到了广大高中政治教师的关注和研究,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即“三贴近”的政治生活化教学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生活化教学虽然热闹但不一定有效的尴尬境地经常出现,甚至出现越“生活化”,越无效的局面。因此,如何提高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以下是笔者对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探索。
一、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内涵及其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一)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内涵及其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指的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经过广大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即运用丰富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或进行案例分析,或进行问题探究,甚至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去体验、领会和理解政治课堂中蕴含的生活现象,从而让学生从中感悟、抽象、提炼出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政治课堂生活化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在政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与教学有效性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总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就是“三贴近”的生活化教学,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所在。但是,我们也发现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常常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 当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处理好生活素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按照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能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提高过程中形成。因此,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一定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但一些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全面,在生活化教学中没有能处理好使用生活素材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表现在把生活化教学当成是生活素材的堆积或罗列。他们往往是教材中有几个观点就罗列几个生活实例,使用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些例子得到他们预设的答案或结论,即以此验证教材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要么使学生在大量简单的生活素材轰炸下,觉得教材肤浅、庞杂,抓不到重难点,缺乏理论上的提高;要么由于举例太多,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更别提实现课堂的三维目标了。
(二)没有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尤其是在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以其图文声并茂的显著特点,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从而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师必须清楚: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仅能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绝不能“喧宾夺主”。
在生活化教学中,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没有弄清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目的,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教法、学法研究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有些教师一节课设计的教学课件里包含三四十张PPT,甚至更多。一节课40分钟,学生盯着屏幕,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滔滔不绝地讲解课件,很少有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俨然由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宣科”。一节课下来学生大呼“太累了,眼都看酸了、头也转晕了”,“多媒体太快了,笔记记不下来”。 很明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没有掌握,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三)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不仅是将生活素材作为载体,更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方式”由教师传授知识向引领学生探索知识转变,“学习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生成知识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明确自身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地位,又能够在课堂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二者的关系,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一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中,只顾着让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在学生代表发言之后,就草草收场,没有对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总结和提升,这往往使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更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二,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对开放互动教学方式的把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放而不会收”,由于担心干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引导责任,导致课堂秩序失控。
其三,由于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清楚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学设计准备不充分,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设计多为浅层次互动,少有深层次互动。课堂上教师学生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回答简单而无效的问题。
这些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及深层次启发的教学,都严重影响着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把握一条主线——生活化教学要紧扣教学目标
经过多年的课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已为多数教师所认可,但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即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因此,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要紧扣教学目标,以促进教学有效性为原则。生活化教学中的“创设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对于教学目标而言都只是手段而已。任何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目的,坚持有效性原则”。
(二)构建“学案型生活化教学模式”
1.“学案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当前,许多学校在研究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课改实验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学案导学模式。“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益。我们在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导学模式,将生活化素材融入学案中,以学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形成了“学案型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此我们都是以新课学案为例),从而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案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三步:课前——精心备课,编写导学案;课堂——学案为载体,创设情境,师生互动;课后——学案提升巩固,加强指导。而课堂教学中设置五环节,具体包括:展示目标——自主预习——创设情境,课堂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
2.精心备课,编写导学案,优化教学环节
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考验教师基本功的关键。当前的信息时代,教案、导学案在书店和网络上比比皆是,虽帮助教师们省去了诸多麻烦,但也导致了部分教师不钻研教材,不认真备课,更不进行课前准备。随手拿来的教案、导学案,如果不符合学情,也未经教师认真思考,必然会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提高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尤其强调教师要肯下功夫,精心备课。
教师备好课的五步骤:第一步,知书明理——明晰课标、吃透教材,明确知识体系;第二步,知人定法——清楚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确定最佳教学方法;第三步,编制学案;第四步,制作课件;第五步,试讲梳理。采用“学案型生活化教学模式”备课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编写导学案,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也就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那么,如何编写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导学案呢?
我们编写的生活化教学的新课学案主要由“三案”构成:课前预习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预习;课堂探究案,包括:“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及时反馈”;课后提升案,包括“巩固检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功课,以优化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
(1)课前预习案,目标引领学生自学探究
考虑到高中生学业负担重,我们的新课预习案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而不另外占用时间。上课时教师发放导学案,安排5~8分钟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预习案,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开始阅读教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并将答案在课本中进行标注,同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新发现的问题记录在相应的位置上。
多数教师编写的预习案时常采用填空形式,让学生看书填空,从而完成预习。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耗时较长,知识点较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的认知。因此,我们在编写预习案时,要求把知识目标转化成适当的问题,成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案。问题化的预习案,不仅要求学生通篇阅读教材,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粗略认知,又要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相对于填空形式的预习而言,问题式预习效率更高。
(2)课堂探究案的编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学案型生活化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探究涉及课堂教学的各核心环节,课堂探究案编写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开展及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及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优化以下各教学环节。
①选择素材创设情境
政治生活化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应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教学不是生活素材的简单罗列,所以并非选择的素材越多越好。因此,“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熟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丰富多彩的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中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能更好说明问题的生活案例与时政新闻”。至于一节课选择素材的数量,笔者认为,教无定法,运用素材不必拘泥于“一例到底”,但素材一定要切合教学内容,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情境,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②问题的设置
新课程倡导要增强学生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因此,创设好情境之后,教师应结合案例将教材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价值性、层次性、递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在设计问题时,切忌“问题过多、问题过浅、问题过难、问题过死”。有效的问题设计要选准切入点,并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参与和回应。总之,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需要再三斟酌,力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使设置的问题合理、有效,同时在教学中应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③学习方式的选择
政治生活化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非是个别老师所认为的“课堂探究就是什么都要学生合作讨论”的固定模式。在编写导学案的“课堂探究”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需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关系。这里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学生或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讲授。而合作探究,应安排在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上。二是合作探究应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再合作讨论。因为,没有自主探究的收获,合作讨论只能是没有目的和结论的漫谈或乱谈乱说。三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时,既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又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
(3)课后学案提升巩固,加强基础的检查落实
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不仅只有课堂教学,课后学习的巩固和指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后学案的编写,一要注意精选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精练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二要注意必须落实每课必背的知识点,这是由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无论是所布置的练习还是背书任务,都必须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有背必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案型生活化教学模式”需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是需要群策群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全体教师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以教研促进教学,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授课模式,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学效果也日渐显著。“教无定法常常新”,要想更好地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每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探索出更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8).
[2]李瑞霞.新课程环境下高效课堂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3]杨喜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与有效性统一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