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民间艺术与当代工笔的碰撞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22
  • 阅读量16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民间艺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民间艺术是地区人类生活的结晶,代表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走进生活,生活融入艺术,在当代工笔作品中慢慢有许多民间艺术的踪迹。本文主要分析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与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民间艺术;生活;工笔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13-01


  一、民间艺术


  (一)民间艺术的概念


  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格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应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二)民间美术与当代工笔的结合


  1.戏具与工笔画的融合。王仁华是当代知名工笔画大家,在国内大展上有多次惊人的成绩,在她的创作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意象,例如绣片,木偶,戏剧等。她完美的将工笔人物画与民间美术相融合。绣片,有着民族的气息,古朴的民风和尘封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几乎没见过绣片,但在王仁华眼中每一个绣片似乎都代表着一个故事,这些工艺品的流逝也使王仁华感到可惜,在《暗香浮动》中以绣片作为整个画面的背景,既是自己的情感表达也引起读者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木偶,是极具中国历史文化意蕴的符号,在《中国记忆》中运用多种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是古老的汉族木偶戏中的一种,又名“丝戏”。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带有浓厚民族意味的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消失,没有民族色彩的民族就没有任何民族意义。镜子,也是王仁华作品中出现很多的意象,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着在生活中要不断省视自己,提高自己。王仁华是一个有极强敏锐洞察力的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无遗漏的表达在宣纸上,有着深邃的思想,同时又有着强大拾起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她深刻的体会到优秀文化流逝的惆怅和悲凉,将画面的表达传递给每一个欣赏者,借情于画,一个象征一种期望,这些意象是作者情感宣泄的符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皮影与工笔画的交织。漆跃辉,湖南著名画家,作品多次在国展上获奖,其中《消逝的风景》入选全国美展。他的作品多部分以皮影,年画等为元素,象征意义浓厚。皮影,不仅是台上功夫,并且台下制作环节也是很有讲究的。从《红色·梦》来看,整个构图是由每一个小构图拼接而來,更加强烈表达作者对时间流逝,风景消逝的不舍,现代的路障、栏杆与皮影经过他独创的绘画语言将之完美融合。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沉溺于自然,时间的沉思,在这十多年的创作以来,他坚持不懈地探索,最终敏锐地捕捉到了“时间”这一准确的最具表现力的手段,他把时间和风景结合,渐渐消逝的文化让他有了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绘画钟情于表现抽象的“时间”,通过其独创的绘画语言,重彩的表现手法,让人在画面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风景的消逝过程中的痛苦。


  3.壁画与工笔画的结合。壁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时代用来记载事情的洞窟壁画,唐代兴盛的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等这是壁画兴盛期的光辉,宋之后壁画逐渐衰弱,在当代,很多工笔画画家采用壁画的元素进行创作,在构图,色彩等方面注入当代的思想,从而创作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优秀作品。纵观十二届全国美展,将壁画作为参考元素的作品也有很多,背景的平面化处理,采用壁画的创作形式,将背景与现代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观者看来,虽对比强烈但画面相当和谐。还有一幅作品是永乐宫临习的一个角落,背景直接是永乐宫壁画,前方物品则是当下我们平常练习的用具画板画架,虽然画面静止,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我们临习壁画的场景,背景色彩丰富,前景物体则简约化,进行强烈的对比主次分明,这使整个画面效果更加突出。在现在的工笔画创造中,更多接近生活,使艺术更加生活化,在这生活化的过程中,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使人无法了解欣赏,我们也应把握好适度原则,艺术接近生活而不是生活中的实用。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当代绘画的重要源泉,当今的许多工笔画汲取了大量的民间艺术的元素,中国民间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精巧的表达技艺与工笔画创作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在工笔画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元素不仅可以使作品的艺术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民间文化的底蕴积累和影响,传统文化也可在此其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进而达到继承传统和时代创新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应当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在绘画方面形成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作者:易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