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1046次
  • 评分4
  • 36
  • 0

王琳 王海雯(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学生具有一种刨根究底的问题意识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平台,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而澄清疑惑、解决问题,成为“思政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特殊性

国家教委在1995年10月印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05”方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定义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可见,“思政课”具有其特殊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与“思政课”的特点相结合,促进“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具有认识与实践的复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真理体系,又是方法论体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同时包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学生主体在“思政课”学习中,对进入认知领域的意识形态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学生主体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这一同化、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而“思政课”的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无法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随时完善。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脱离书本的束缚,而不是在已有的理论学习中止步不前。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完成了意识形态“内化”的过程,又达到了由主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的最终结果。

(二)“思政课”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

从问题意识培养的对象即受教育主体方面来看,相较于其他学科专业的受教育主体而言,“思政课”的受教育主体具有多样性,任课教师的授课对象是本校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而不只限于某一个具体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的受教育主体,认知结构、经验的积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受教育个体常常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回答。

如在“概论”课的学习中,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问题与看法,班级同学在课后论坛互动中提出可以运用博弈论的知识来解决阶级与公平的问题。来自理工科的学生则提出可以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来解释社会主义改造章节中的“改造与反改造,限制与反限制”的问题。

因此,“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具有其特殊性,任课教师必须在把握大学生基本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对受教育主体予以区别对待。

二 “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05方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社会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这就对学生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社会转型问题、利益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等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某些消极的生活方式也对部分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运用“思政课”中所掌握的科学理论去分析这些社会现实,怀着批判、质疑的精神去接受新知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现阶段的某些社会现象,有同学产生疑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真的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吗……?”能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社会现象,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提出独立见解、分析问题允许创新解答等,都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完整的内涵应包括“(1)受教育者认同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政教育信息。(2)受教育者在接受的过程中(或之后)已将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政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品质方面发生了朝着与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3)受教育者在行为上能自觉实践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

可见,“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表现在任课教师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知识接受和发展程度。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受教育者理解并能够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受教育者没有完成知识的接收与内化,那么任课教师即使完成了教学内容最终也成为无效教学;受教育者将接收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后,没有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属于低效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之间需要一条纽带,将教师观念的引导、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连接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参与释疑解惑的过程,这就成为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知识建构与能力提高之问沟通的桥梁,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体现。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认知结构的优化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主体——主体”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学生构成双主体,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者与建构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或经验并将其作为新教学的起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问答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自己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中。

在“思政课”教学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新的课程内容或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知识的重组。在这一重组的过程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被选择性地用于解决新的问题情境,这些分散的知识逐渐形成有序的系统,学生主体的知识建构能力得到提高。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新的认识得到发展,“未知——已知——新的未知”的循环认识过程,推动了学生主体认知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为解决问题,学生主体除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析问题,还会查阅资料、向他人提出问题、互动解答,知识量和知识面进一步拓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2][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正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诸因素及矛盾调适[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47.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0.

[6]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