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 投稿李小
  • 更新时间2016-04-11
  • 阅读量401次
  • 评分4
  • 95
  • 0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成为各个岗位争夺的焦点,但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人才培养质量却很难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改革高校过去陈旧的单一教学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1]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培养理念、专业和课程设置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学生培养模式的选择指导体系及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五方面提出高校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中心思想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和质量评价标准,为社会培养大批各具特长、技能突出的高质量人才。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一)缺乏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现有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多是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的学术型人才设计的,一般都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所以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是统一且不能自由转变的,并且现行高校培养计划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明显,欠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2]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按照学校指定的专业课程计划学习,没有自己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科方向的权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没有自身特长并且缺乏职业规划和工作技能。 
  (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受到高校普遍存在的师生比例失衡、设备陈旧等因素制约,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第一,通识课比重过高,且与专业课内容衔接不足。高等学校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重一般为3∶7左右,学生入学之后大约1年半左右的时间都在学习通识课程,而且这些通识课程没有专业区别,大都与专业课程没有联系。第二,选修课比重远低于必修课,且开设门数不足。高等学校存在重视理论学习的传统,强调必修课程的学习,忽视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选门数比较少,往往名义上是选修,实际上是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第三,实习实践课程薄弱,且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3]与理论课程相比,目前高校的实验实践课程比例严重失衡,很多工科专业甚至没有匹配的实验实践条件,即使是开设的实验实践课程也主要是验证性的,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环节。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一方面通识课程内容没有专业区别和个体区别,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也存在内容陈旧、涉猎知识面过窄和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有待改革 
  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乏个性化教学理念[4];教学组织形式以大班上课为主,缺乏小班讨论式和探索式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式,课堂普遍由教师主导,缺乏学生参与;教学制度不够健全,学分制度、导师制度、教学激励制度等制度不够全面和灵活;教学管理理念偏于专业化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刚性过强,缺少变通。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就很难使人才培养焕发生机,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分数论成败,只能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考核。[5]而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评价依据狭隘、评价内容没有针对性及重评价轻反馈等问题。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没有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和使命感。 
  二、高校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建立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人才个性化发展要求,创新建立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把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技术型、创业型和国际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的技能。“学术型”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厚基础为将来这部分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技术型”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重应用为他们将来就业做好技术支撑,把职业培训纳入高校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让学生毕业即就业,在技术应用上面做到和未来就业方向的无缝对接。“创业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计划中课程设计不要过专过细,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他们不怕吃苦敢于尝试的创业精神。“国际型”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这部分学生将来主要是出国深造或是进入外企工作,课程设计要与国际接轨,可以引进国际通行教材或是国际认证考试等形式。 
  (二)改进、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模式 
  在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模式也需进行配套改进,要为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有所区别、侧重点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学术型”专业和课程设置可以加大理论课和必修课的比重,“技术型”则可以减少通识课程加大选修课和实践实验课程学时,“创业型”的通识课程可以增加经济管理和企业运营方面的课程,“国际型”的通识课程可以加大外语教学的力度,课程设置也要参考国际上先进大学的经验和模板范例。 
  (三)改革教学制度,培育新型分类教学模式 
  由于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学生既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又必须有必要的淘汰干预机制,所以要改革现有的学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实践制度、导师制度、科研制度、评价反馈制度等与教学相关的各项教学制度,培育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各具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6]“学术型”要强调理论学习以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考试和限制性开卷考试形式;“技术型”教学内容主要为技术的应用,教学方式多采用实习实践形式,考核方式建议为开卷考试和课程设计为主;[7]“创业型”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了解技术的创新方向和创业成本,教学方式要以启发式和探究式为主,其考核方式可采用口试答辩和产品设计开发;“国际型”教学内容可以进入国际通行的认证考试,教学方式以小班讨论式和参与式为主。 (四)构建学生培养模式的选择指导体系 
  分类培养模式对学生来说既是利于自身发展的好事,也是相对复杂具有风险的麻烦事,因而如何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就成为分类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构建以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和学校、学院、学业导师、辅导员和家长五位一体的指导体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选择指导体系,帮助指导和激励监督学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与职业规划动态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 
  (五)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反馈,既能够反映教学运行的情况,也能够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教学管理者及时调整规章制度、教学实践活动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技能型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也需改革和完善,要针对不同的培养类型设计反映其培养目标的质量保证体系。[8]通过信息整合体系与多元化评估体系配合进行日常管理,辅助以监控预警机制,更好地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引入共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参与积极性,保障高校分类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实现高校教学质量时提升。 
  三、结论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学生培养模式的选择指导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五个方面阐述了技能型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这五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个系统。本文仅对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未来的工作还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必须把培养个性化高技能人才当成是高等学校必须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 注 释 ] 
  [1] 孙会琴,石秀杰.地方高校分级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40-41. 
  [2] 张德高.分层分类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77-80. 
  [3] 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4] 李锦煜,张俊宗.论民族聚居区高校藏汉双语“分类并进”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32):131-132. 
  [5] 张丽莉.基于分类设计的高校考试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管理,2014(18):19-20. 
  [6] 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7] 葛冰,刘志明,毛靓.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8] 李长熙,李建楠.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6):50-5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