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院系调整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 投稿文风
  • 更新时间2016-07-05
  • 阅读量425次
  • 评分4
  • 95
  • 0
 摘 要: 院系调整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的同时促成高校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本文以H大学为例,阐述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多校区学生管理问题的成因,以此提出加强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 学生管理 院系调整 一校两区 
  在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新近H大学对部分专业进行分流组合,改革教学院系的设置。随着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H大学的教育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教育资源获得弥补,办学竞争力相应提高,但部分院系内部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给相关院系的学生工作带来诸多的挑战。为此,笔者以H大学为例,分析“一校两区”的学生管理现状及问题考究,探讨当下院系调整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一校两区”的学生管理现状 
  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1]。尽管H大学在“一校两区”办学方面努力很多,但效果依旧差强人意,具体如下: 
  (一)校区功能定位不明确。校区功能的科学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校区的管理效率,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多校区高校普遍按照“职能模式”或“学院模式”进行定位。院系调整后,这两种模式在H大学的分校区同时并行。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富有多样性,无论以何种模式进行定位,矛盾都是无法规避的。假如按本专科学历划分院系,学生易产生失落感;若直接按学科进行院系划分,则不同学科的交流互动又会被削弱。换言之,校区功能的定位是否明确,直接关系高校能否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二)师生缺乏沟通交流。从师生比的角度看,H大学大部分辅导员负责的班级与学生数已然超标,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来说,几乎一切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离不开他们,在双重重压下辅导员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及时深入到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另外,科任老师与学生在课余的沟通交流偏少,有甚者比耗费在路途上的时间还少。归根结底,问题的关键在于两校区的距离,多数科任老师奔波于两校区之间,学生跟老师见面的机会往往限于课堂时间,长期如此,势必会加深师生间的隔膜,导致信任危机,诸如心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学生还可能出现心理和思想问题。 
  (三)两校区的校园文化难以融合。作为隐性教育资源,丰富的校园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密切相关。“一校两区”受到外界如距离、场所、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约束,师生交流和共同开展活动都存在困难。H大学的主校区与分校区一般都是“各自为政”,分校区因办学时间短,资源匮乏难以在短期内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主校区的校园文化没能及时以适当的途径迅速渗透到分校区。校园文化薄弱不管对学生,抑或对高校而言,都是一种无形的损失,正如魏海苓所言:“一所成功的大学,必然有一种良好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2]因此,如何通过实质性的校园文化融合提高H大学的核心凝聚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一校两区”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实际上,院系调整后H大学主校区学生工作流程差别不大,因为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都集中于主校区,加上其具有传统的文化优势和资源利用优势,工作过程中感到的不适相对较弱。但对于分校区而言则是天壤之别,合并前拥有固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工作模式,合并后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以适应新的工作流程和模式,这个适应过程中许多问题开始凸显。 
  (一)分校区学生缺乏归属感。对于同一培养层次的学生而言,虽同处一所大学,但由于多校区现状,仅有主校区同学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校园文化氛围,分校区同学则会有种被遗忘的挫败感,导致失去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而言,虽同处一个院系,却因专科生的身份而被分配到陌生的分校区,内心难免产生自卑感,总会觉得分校区与主校区之间存在优劣差距,没被一视同仁对待,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再者,有些学生适应原有院系的管理方法,并与相关方面的老师建立较深的个人感情,一时半会难于完全接受新的管理者,他们习惯性地用原有的思维模式适应新环境,在相关活动或工作中,当新的管理模式与以往的工作思路发生冲突时,这些学生的抵触情绪明显显露。可见分校区若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要培养学生对H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分校区师资不足。一方面,院系调整前H大学各系普遍遵循单一校区办学模式,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早已形成独具院系特色的学生工作思路;院系调整后,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转变观念应对新的办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可借鉴,一切都得重新摸索,因而诸如思路不清、认识不足的管理问题就见怪不怪。另一方面,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是辅导员,但因各院系学生人数不均,以及辅导员队伍配备不完善,原本仅负责单一校区的学生工作,如今要兼顾两个校区。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人员与学生之比应为1∶120—1∶150[3],而H大学现有的院系中辅导员与学生人均比约为1∶300,甚至有的高达1∶400以上,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加大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难度。受地理距离的限制,有的院系仅派1名老师驻守分校区,以至于一切学生事务均由单人全权负责,该管理模式容易酿成粗放式的管理恶果,与春风化雨、细致入微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三)分校区管理实效不强、资源共享不均。假如仅一个校区办学,学生、管理者就会相对集中,管理比较统一。如果是多校区办学,空间距离就会直接影响主校区与分校区之间的交流,师生沟通受限不说,还存在行政管理中心所在校区和非所在校区间的强烈对比。行政管理中心所在校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更严格,执行政策更易深入学生群体,及时调控各类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应对。而非所在校区则常受管理模式、地理位置、管理资源不足等条件的限制,工作会出现滞后性,比方各类讲座信息、相关文件通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