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关于《伤逝》的文本解读众说纷纭,在新的历史时期,笔者将以现代都市男女的爱情观视角重新解读《伤逝》,剖析文本中主人公的爱情、家庭带给当代人的新的情感启示。
关键词:爱情;生长;物质生活基础;爱的能力
一
鲁迅的文章常常发人深省,每个读者读后都自有一番体会与感受。《伤逝》文中,子君爱涓生爱的如此深切,却最终将自己推向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为寻找希望而提出的分离,没有使他得到真正的解脱,却是终身悔恨的精神枷锁。对涓生和子君而言,鲁迅是残忍的,他“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涓生与子君的人生又恰恰是:“生于传统之中、寻求超越传统的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一种命运。”[2]反观现在,其实正是这种鲁迅式残忍避免了更多人在情感、婚姻路上重蹈覆辙,让更多读者在沉默中读出了自己的故事……因爱相知,未必能做到为爱相守,今天,当人们化身涓生、子君走进自己的婚姻家庭时,当他们面对复杂的人性、易逝的爱情、平淡的婚姻,又该如何自处、如何抉择?让我们走进文本,思索、寻求答案。
二
《伤逝》文本中涓生爱的子君原是一个美丽优雅、温柔知性、阳光无畏、充满进步思想,给人以无限精神力量的进步女青年,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让涓生彻底坠入爱河。而这样的子君却在他们同居后,在面对生活琐事和经济、现实所带来的重重压力中大变样了:原先那个带着笑涡的,面容绯红的,穿着玄色裙的子君,现在变成了“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的模样;从前那个与我畅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男女平等,伊学生,泰戈尔,雪莱的子君,现在已“什么书都不看”,每天乐衷于喂阿随、饲油鸡,忙碌在做饭、吃饭和筹钱之间;过去那个骄傲的,走在路上遇到他人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仍能镇静地缓缓前行的子君,却在面对我失去局里工作的时候变了色,由无畏变得越来越怯弱了;子君带着“不快活的颜色”、“怨色”、“冰冷的颜色”、“忧疑的神色”、“恐怖的神色”、“麻木似的镇静”敷衍生活,结果可想而知……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像极了子君,为爱不顾一切,为爱伤痕累累,深爱对方,却没有能力让这份爱维持长久。面对爱情的消逝,他们无能为力,面对伴侣的劝说,仍然无动于衷,在婚姻中将爱情消耗殆尽,已无法再给彼此的生活增添一丁点乐趣、新意和幸福感。值得我们为此深思的是:究竟是什么让涓生与子君的家庭由温暖的港湾变成了可怕的梦魇?恩格斯曾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合乎道德,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3]。文中子君的爱情如烟花,稍纵即逝,难以保持。因为她爱的盲目、她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的、也根本不懂得通过个人成长、进步来保持长久吸引力。真正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爱是一种能力,你要尝试了解并给予对方的真实需求,要能够及时、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爱情从不允许人们做生活的惰者,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爱情需要坚持,需要勇气,需要生活的智慧,两个人携手同行,任一方退却,都难以为继。
三
除了个人的成长进步外,爱情其实还需要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即“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们回顾造成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几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他们步入同居生活后捉襟见肘的经济生活状况,虽然不能把物质生活条件视作压垮爱情的唯一稻草,但也足以起到致命的危害。
回顾文中情节:涓生与子君同居时简单的家具就已用去了涓生筹来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想来,如此拮据的生活状态是难以维持他们当初畅谈人生理想、泰戈尔、雪莱时的激情的,后来当我读到涓生失业后忙碌在堆满盛香油的瓶子和醋碟的书案边时,突然又使我想起《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中的主人公“他”,在我看来,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悲哀得何其相似,而这种充斥着无奈和艰辛的生活正是当下很多普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现实生活压力面前,爱情往往是脆弱、不堪一击的,大家为了更好的活着,不得不为生活奔忙,忙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爱情。文中的子君为了管家务连和涓生谈天的工夫也没有,更别说读书和散步,涓生为了生活也终日徘徊挣扎在由家到局和由局到家的路上,最后两个人相视无言,在无休止的忙碌与奔波中泯灭了爱情,这样的结局不仅会在那个年代中出现,其实同样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上演。今天,是一个让人忙得停不下脚步的时代。人生要想活得有味道总要有舍有得,有停下来和爱人经营婚姻,享受生活的时间,长期得不到爱情滋养的生活注定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只剩痛心遗憾……所以,再辛苦、再艰难,切忌顾此失彼,要不忘初心。
四
此外,爱人之间不能太自私,要学会体谅与包容。和生活相比,爱情轻如鸿毛,来去悄然无踪,所以在涓生失业后承受严重经济压力的时候,他想到“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此外,他甚至想到了子君的“死”。
这就是复杂的人性——现实、善忘、自私、残酷……
又如文中描写涓生心理活动的那段文字:“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一个人太过自私,就会只记得爱情中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事,忘记曾经的美好与温存,这个时候爱情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一旦背离就会被无情的抛弃,就像涓生在文中一个很现实的做法:当家中经济难以支撑的时候他选择丢掉阿随。涓生并不理解子君为何因为这件事久久难以释怀,常常对他的神情冰冷得很。对子君而言,阿随早已如同家人一般,文中可知:即使在家中口粮不够的情况下她仍把连他们都舍不得吃的羊肉喂给它。而涓生在无力改变经济处境的时候,毅然选择丢掉阿随,或许正是这种自私的“丢包袱”的心理和做法让子君伤心、绝望,或许子君从阿随的命运中看到了她自己……
婚恋中,不能太自私,太考虑自己,太为眼前的利益考虑,一个人生活的困顿其实不是简单因为生命里某个人的拖累造成的,要学会审视自身,寻找解决办法,不要像文中的涓生那样“没有能力应付现实,理解现实,并找到一条可以在其中游刃有余的人生之路”,有着“自我的缺陷”[4],人们应学会完善自身。
再穷苦的情侣也有幸福的一对,再富有的夫妻也有反目成仇的例子,《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启示我们:选择爱一个人,注定是要为之承受与幸福相应的爱的代价,如果你想拥有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请与你的爱人携手奋发;而当你无力改变生活窘境的时候,也请你欣然接受,暂时忍耐,不要抱怨;希望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这里,当你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就遇見了未来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
[2](日)丸尾常喜著,秦弓译:《“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79.
[4][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0页。
作者:张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