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投稿雪歌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49次
  • 评分4
  • 21
  • 0

朱海灵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尤为重要。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两个层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以期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指导

[作者简介]朱海灵(1982-),男,江苏如东人,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就业创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32-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关注。各高校开始转变观念,由对就业率的追求转变为对就业质量的追求,人才培养目标也从就业率转变为就业质量。要提升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方式,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全面的素质结构。关于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目前存在一些争议。对人才培养模式关注的重点,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素质能力结构孰轻孰重的争议;对人才模式的运行方式,存在模式是静态运行还是动态调整的争议;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涵盖范围,存在模式范围应包括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管理活动还是限定在教学活动中的争议。笔者认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限定在教学过程中,应包含整个教育管理活动,如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与活动、就业指导教育与活动以及个性化辅导等。因此,应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外沿延伸至教育全过程,它是综合课程、实践、实习、社会评价等各种教育因素,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提升就业能力而采取的动态运行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高校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长期单方面关注就业率,忽视了对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价;二是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两种倾向直接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无法匹配。单纯以就业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人才培养本身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接轨,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不能准确地进行专业定位,导致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二是课程设置缺乏衔接,没有很好地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导致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法正常衔接,内容缺乏科学性,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造成学生的所学、所知、所练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体验,理论性过强,没有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四是职业素质培养缺乏全局意识。高校普遍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老师没有意识到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普遍缺失。五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缺乏反馈机制。由于长期关注就业率,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无法及时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就业指导的启动时间过晚。目前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对“就业”相关内容的指导,只是在学生即将就业时才关注就业指导问题,忽视了指导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应包括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决策等一系列内容。二是就业指导的形式过于单一。目前的就业指导形式仅限于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选修课或必修课,学生对就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三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产生偏差。一旦出现大学生求职受阻的情况,就业指导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求职方式或学生专业的因素,忽视了求职意向、求职期望等职业价值观问题,导致职业指导的效率过低。四是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较少。就业指导人员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不仅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时间不连续,还会出现因工作繁忙而无力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契合就业工作发展的新型职业指导体系尤为重要。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1.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就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职业素养。在现阶段,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表现为专业性与复合性叠加、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应用性与创新性共同发展。高校必须首先构建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交互机制。打通校企沟通交流的渠道,建立校企合作的交互机制,是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就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前提。目前高校实行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意识阶段、简单涉及和参与阶段。在意识阶段,企业只在招聘员工时与大学发生联系,这种合作时间短、目的性单一且效果较差;在简单涉及和参与阶段,双方开始在某些方面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的程度加强,但仅限于企业为师生提供各类奖学金或奖教金、由校企双方共建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等方面。这些合作都不是建立在战略合作基础上的,双方合作的关系还不够紧密。因此,高校必须实行全新的校企交互途径,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分析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建立校企双方的全面合作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地拓展双方的战略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第二,构建以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的反馈机制。为了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建立以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的反馈机制。通过研究国内现有的就业质量报告和第三方评价的架构体系,分析其指标设置情况,结合教育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就业工作实际,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反馈机制,通过数据统计,对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单位层次以及毕业生的专业匹配度、离职率、薪酬等进行分析,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问卷调查、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并将建议反馈给本校人才培养部门和招生部门。

第三,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交互机制,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通过设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相融合,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相融合的知识结构,达到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探索现阶段我国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分析学术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职业能力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调配机制,增设符合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包括调整现有专业的方向、设立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等,从而实现企业、社会与专业人才需求的全面吻合。

2.建立契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分析就业环境、了解所学专业、做出相关决策,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的过程。高校要从新型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实施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力求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职业指导体系。

第一,构建新型职业指导体系。通过新型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帮助其获得求职应聘的技巧,提升其就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第一课堂体系,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调整和深化,设立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着重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创造性;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管理与指导机制,注重校企实践基地、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育等方面建设,为实践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并结合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以及评价机制等,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从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流要求及变化趋势等多个维度,构建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

第二,建立专业化的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建立职业发展研究室等专业机构,统筹开展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开展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效性,带动全体职业指导人员共同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专业的工作坊,通过就业指导人员与学生个体开展1对l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就业咨询以及团体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决策;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成员应包括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专业老师以及职业发展协会等就业社团,实现专兼教师相结合;对工作队伍进行职业规划与测评、教育管理、心理辅导、求职应聘以及个体化咨询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指导大学生为将来的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第三,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指导途径。职业指导途径的单一,是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接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多元化、体验式的职业指导方式,指导内容从授课式的群体辅导转变为多层次体验式的职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运用,指导形式从单一的讲座和说教转变为面向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咨询和辅导。通过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增加对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辅导,为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和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服务;建立毕业生动态追踪数据库,通过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将学生就业的数据与设定年限内定期跟踪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筛选和分析,为学生确定求职方向打下基础。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和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层面,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择业时具备合理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求职能力和从业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