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构建策略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95次
  • 评分4
  • 76
  • 0

何智明

[摘要]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高职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规范高职行为、提振高职士气、凝聚高职人心、引领高职发展理念的一种专门文化形态。在构建高职文化时,应该保持自身特色,多层次与全方位地学习世界文化,借鉴、引入适当的行业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最终提升高职文化的自主性和人文品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文化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 构建策略

[作者简介]何智明(1973-),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系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四川 德阳 61 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立项重点资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川建院[2012]66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25-03

近3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发展前景不尽如人意,造成高职教育后续动力不足,进而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层次发展的平衡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职文化底蕴浅薄、内涵缺失。高职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应该抓住其特征,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系统性构建,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一、高职文化的定位及内涵

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良性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服务品质,巩固高职教育的历史地位,构建系统的高职文化是必然要求。在我国,高职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较短的现代高等教育专门文化,必须遵循大学文化的发展模式,在吸收行业文化、区域文化的部分内容和传承高职院校的源头——中职、继续教育的部分文化内容基础上,通过新型职教师资引进、校长遴选等途径,引人大学文化并逐渐积淀。正因为其历史渊源和植根环境的不同,使高职文化具有专门性、独特性。

理想的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凝聚的高职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规范高职行为、提振高职士气、凝聚高职人心并引领高职发展理念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了高职精神、高职物质、高职制度和高职行为。虽然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高职文化的历史不长,底蕴略显单薄,但是自其诞生以来,高职文化就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自觉性。一方面,高职学人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阶段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掘新的构建途径,使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想要奠定自身名副其实的社会地位,在招生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增强吸引力,提高社会认同度,就必须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几个方面丰富自身内涵,主动构建独具特色的专门文化。

二、高职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文化形态,高职文化有着自己的一般性特征。

(一)高职文化是职业性与专业性相融合的文化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专业是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而设定的,是为了培养某个特定领域的高层次从业人员。职业性是高职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为严守职业纪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高职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里所说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就是对高职教育及其文化的专业性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里的职业道德就是职业性要求,而职业能力则是专业性要求,把职业性、专业性同就业率一起作为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要求高职教育把职业性与专业性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没有了职业性,就无所谓专业性。”

(二)高职文化是面对基层的高层次文化

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无论是其自身还是其培养的人才,都必须贴近社会基层和工作一线,为最前沿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服务。因此,高职文化从目标而言是面对基层的文化。1999年11月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高职教育也肩负着知识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重任,从这个层面来说,高职文化又是国家和民族高层次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它的学术要求并不像普通大学那样的深远博大,但是在追求真理、塑造完美人格、实现技术创新与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上绝不亚于普通大学。实际上,高职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类型,就是面对基层的高层次文化。

(三)高职文化是以实践为中心,结合理论建设的文化

“职业教育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切实给学生以一技之长。”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职责。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可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来说,高职教育要把实践性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高职文化必须在实践精神的引领下,打造高职物质,构建高职制度,约束高职行为。高职文化必须富有实践性,这一点区别于一般的大学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文化不重视理论建设。高职毕业生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学习了比较全面并富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帮助高职毕业生不仅仅知道在工作实践中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更加均衡的教育类型,也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更加紧密、更加合理的教育类型。

(四)高职文化是在区域和行业限制下的开放性文化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规模较小,招生和就业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省,甚至某一个市、县;同时,高职院校一般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依托某个行业建立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特征。但是,高职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分支,具有开放的本能,“惟其开放,才使大学文化引领社会进步。”高职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它一方面从自己所植根的城市汲取营养,继承并促进所在行业和区域不断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它还跨行业、跨领域借鉴其他类型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是一种在地域与行业限制下的开放性文化。

三、构建高职文化的策略

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文化的基本特征,妥善运用有效策略,通过对高职精神、高职物质、高职制度、高职行为的主动构建,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树立高职教育品牌,确立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

(一)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深入借鉴与引进行业文化

高职教育为了使自己的毕业生尽快融入行业,为公司和企业更好更快地创造效益,就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尽早学习企业文化,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保持现有特征的基础上,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最新技术,把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企业文化纳入进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必须让学生参加企业的毕业实习外,在大一大二阶段还应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学习行业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也可以邀请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领军人物、著名企业管理者到学院作行业和企业文化报告,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企业行为,感受行业企业精神。此外,高职院校甚至可以适当引入行业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学习行业企业的制度文化。为促进行业创新,高职教育也可以以自我为中心,学习与引进跨行业文化。

(二)面对服务第一线,不断提升高职文化自主性和人文品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毕业生耐心细致、脚踏实地地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作贡献。高职教育虽然以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为根本,但是也要防止滑向功利主义、唯实用主义、唯专业主义、唯技术主义和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不能被市场和就业需要所控制和绑架。因此,在构建高职文化的时候,应当也必须面对服务第一线,通过文化创新和理论熏陶,不断提升文化自主性和人文品格。

(三)努力夯实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创新文化

高职院校肩负着传承文明、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不过,高深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其主要功能。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需要夯实学生的基层观念,使他们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从思想意识上解决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高职文化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文化,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会使既有理论显示出缺陷和不足,特别是传统技术很快就会被新技术所代替。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知识创新体系和创造能力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是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石。而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来源,高职教育最重视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首先应该尽到的职责,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高职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家黄炎培说:“我承认职业教育的贡献较大一点……物的方面,获得制造上的新发明,事的方面,获得方法上的新发明。”由此可见,高职文化必须涵括与提倡创新精神,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四)保持自身特色,多层次与全方位学习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均立足某一区域,也基本局限于某一区域,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理应不断挖掘行业、专业和地域的历史,进行文化的自我再造,这是高职文化的自身特色。如果没有这种特色,高职院校及其教育与文化就将变成“四不像”。另外,高职院校要与全国甚至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保持开放性。只有开放,高职院校才能不断自我完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屹立于高等教育之林,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与高职文化必须在开放的基础上,保持中国特色;而在全球化时代,“高职文化的建构语境必须具有与国际高职教育相互吸纳借鉴的‘兼容采借机制’”。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组织,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不可能绝世而独立。在当前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学校之间、行业之间、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是大势所趋,高职教育正好可以借助这样的发展机会,立足区域,以我为主,走出学校,走出行业,走出区域,走出国门,进行多层次与全方位的学习。

[注释]

①②⑤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21):8,8,8.

③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J[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4.

④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 18):42.

⑥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2006(3):30.

⑦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86.

⑧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