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警察学院 何 雷
【摘 要】通过对微课、微视频、微课堂、慕课以及网络课堂从概念以及技术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对比,明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帮助广大高校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实现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网络课程;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33-02
作者简介:何雷,男,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侦查学。
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教育的过程甚至是全过程,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同时也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革,包括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教学行为等多方面的变革。
目前,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的出现,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大丰富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及教师的教学环境。然而,目前广大教师存在盲目使用电子资源,而未能真正起到对教学的有效作用,为此本文将在信息环境的视角下探讨当今各种网络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以从技术层面帮助广大教师掌握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对好课的评判误区
随着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教师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更多的开始注重是否有教学课件,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是否有与学生的互动,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似乎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有了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就是一节好课。而现实的课堂中更多的是老师们在前面指着大屏幕,学生们在下面看着“小屏幕”,多媒体的不当运用反而使学生疏远了老师,也使老师出现了离开多媒体课件不会讲课的依赖现象。笔者认为,对一节好课的评判就是对一节课是否达到有效性教学的评判。
二、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当前,对有效教学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方面综合来描述,即: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二是从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角度规定教学有效性。把“教学有效性”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②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③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这种观点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角度阐明了教学的有效性,照顾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发展价值。
本文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成功引起、维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为此,以下试从信息技术方面介绍几种提高有效教学的做法。
三、对微课的认识
1.微课的定义。目前,对“微课”的定义有很多,比如: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再如: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比较起来,大同小意,但关键点都是相同的:一是以视频为主;二是时间很短;三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环节;四是它是一个数字化的资源集合,是一个资源包。以上这几点是所有定义微课的共同的要点。
2.微课的特征。具体说微课具有以下特征:
(1)学习内容微小,但结构完整。一般3~10分钟,8分钟为宜。聚焦某一知识点,有特定的主题,有完整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把现有的课堂片断化,从逻辑上一定是完整的。
(2)学习形式要适应于移动的学习。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常见形式,它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移动化灵活自主的移动化网络学习体验。微课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可以在网络上快速高效地传播,只要我们在网络上,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作为微课的执行工具。
(3)可以灵活地应用于各种教与学的情境,教、学、在线、非在线,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
3.微课的分类。从技术角度分为摄像类、录屏类以及专业工具制作的微课三类。
(1)摄像类: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摄像功能结合白板、白纸、黑板等辅助的材料制作出的微课程。其中采用DV拍摄的方法适合于团队合作协同录制,适合录入制大场景的课堂教学。
(2)录屏类:使用录屏软件结合几何画板、PPT及其它的软件可以制作出的微课程。此种方法更适合于教师个人的微课录制。
(3)专业工具制作类:使用如FLASH等动画软件、视频编辑软件、AE等特效软件及3D仿真软件等专业软件制作出的微课程,因其难度比较大,对制作者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要求相对更高,但制作效果则属更佳。
4.微课与微视频的关系。目前,常与“微课”相混淆的另一个概念是“微视频”,那么,微课是不是就是微视频?回答是否定的。
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微视频,它还要通过微设计、微课件、微反思及其它的学习资源,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资源包,才能称为微课。实际上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是在传统教学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微视频是否成为微课关键看两方面:第一看视频本身是否经过了教学设计;第二看教学的实施者是否在教学设计中将微视频运用教学环节,即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承载因素,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应用于教学过程环境当中,才能够被称作是微课资源。
5.微课程与微课堂。微课堂,单一的微课作品可以称作是微课堂,是基于一个点的,基于兴趣的和基于老师的优势,集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碎片化的跳跃式的知识点。而微课程,是系统化成体系的微课作品集。
四、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1.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翻转课堂,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师的讲解后,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它区别于传统课堂的课上讲课下练的模式,而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的手段,提前将知识点、技能点在课前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交互的过程,辅导的过程、考核的过程,和检验的过程,此即为翻转。
2.翻转课堂是什么?是一种手段,是与学生进行个性化接触的一种教学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上即使缺席请假也不会被甩在后面的课堂;是可以随时用于复习或补课,得到个性化教育的课堂。
3.翻转课堂不是什么?它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不是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的无序学习,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学习。
五、对慕课的认识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有两个特征:①大规模:MOOC中的“Online”,意为“在线”,这使得MOOC基于网络授课,才能打破传统上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容量上的诸多限制,也是因为这一点MOOC才能做到面向大规模的授课教育;②开放式:MOOC中的“Open”,意为“开放”,即将自己的知识产权面向社会无偿的进行开放共享,正因为它的开放性,极大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求知者,也在另一个层面促成了大规模的学习网,促进了教育模式的更新与改变,提供交互性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科学的推动着教育实践。
六、微课、翻转课堂、慕课、在线课程的关系
综上所述,微课是网络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是传统教学资源整合后的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是老师利用包括微课在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在线课堂的形式形成的一种新形的个性化的课堂形式,学生学的过程是在课后,课上主要是老师的辅导交互考核;慕课是成体系的大规模的开放式的在线课程,通常要有运营商来承担开发。微课与慕课的关系,实际上是范围的关系,主要区别在于呈现范围上的不同,而呈现手法上是相同的。而所有这些形式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在线课程,都是以网络课程为手段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而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更适合教师个人开发与制作的是微课。
七、微课制作的主要环节
微课制作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八、微课制作需注意的要点
1.对微课设计的选题,要考虑对学生提升学习是否有价值 ,在学科上是否有价值,要优先考虑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没有必要以微课形式呈现的,或其他形式更好就不必要做成微课,因为我们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不是为了追求教育技术信息化而信息化。
2.主题的确定应做到单一明确。最好以一个知识点为主设计微课的内容、呈现方式及评价手段。知识点不宜太大太杂,要将大知识点细分到小知识点。微课不必要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它一定是解决某一个非常小的主题或难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点。
3.微课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快速切入主题;②基于流程图的教学设计进行,此方法一目了然,不会偏离主线,能够迅速抓住重点,可以使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讲清讲透,从而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关键的知识点,提高教学有效性;③微课课件的制作要体现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设计,完整的配合教师进行教学。
4.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传达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以面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主,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微课表现形式的设计。
5.因授众对象是单一个体,为此,无论是语气还是用词,特别是称呼都应注意到单一个体的称谓,这样能更加亲切、自然的被受众接受,使受众感觉到老师是特别为自己所制作的微课,更好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老师要做到现场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6.教学步骤要完整,即使内容简单的知识点,也要有完整的教学步骤,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与理解。
7.把控好时间,时间在10分钟内,以8分钟为宜。
8.配以适当的提示性信息,如,用颜色线条或设置导航提示,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9.设计适当的交互式环节,如提问、活动,问题的设计应选择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为主,便于学生回答。同时要做好适当的预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跟随教师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10.要考虑是否有基础开发成系列化的微课程,要有体系化的构建过程。
教学必得有效,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去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有义务去厘清一些有效教学的思路,有必要去掌握有效教学的自我评价和矫正方法,使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好地改进和完善自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晶.有效教师[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志明.有效教学操作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编辑:秦俊嫄)